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是制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它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压力和教师的人格特征.根据Maslach和Lciter提出的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模型,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应把个人干预和组织干预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职业倦怠就是主要表现之一。下面就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例来谈谈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认识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随后Maslach等人把职业倦怠定义为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  相似文献   

3.
工作压力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作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结合的结果,主要来源于组织、个体和社会因素.职业倦怠表示个体与他人相处时出现的一种慢性的情绪紧张,其成因存在着人职匹配和资源保存两种不同的理论,可以通过个体、组织或综合干预模型进行干预.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图书馆员工,研究方法以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为基础,采用普查的方式,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图书馆员工在职业倦怠上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成就感,其次是缺乏工作热情;职业倦怠水平在性别、工作类型和员工性质上存在差异,在部门类型上不存在差异;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水平和总体倦怠水平存在相关关系,工作年限和职务高低与总体倦怠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Maslach倦怠问卷(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并探讨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较严重,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和个体心理健康因子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和自编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问卷对283名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同时,以162名高校专任教师为对照组考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结果发现:1)与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的情绪衰竭得分高,非人性化、成就感低维度上的得分低;2)工作年限为1~3年的辅导员在职业倦怠三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10年以上辅导员;未婚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显著高于已婚辅导员;3)4个影响因素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工作负荷与压力、领导支持与认可对情绪衰竭有正向预测作用,领导支持与认可对成就感低、学生表现对非人性化有正向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调查了宁波市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并结合半开放式访谈的形式探究了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之后,尝试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以帮助教师积极应对职业倦怠。研究结果为:(1)被调查者的职业倦怠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从教时间和收入是影响被调查者职业倦怠状况的较为明显的因素;(3)团体心理辅导的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应对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精力和资源过度要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失败和精疲力竭感,教师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国内外在教师职业倦怠影响的因素和对策方面的研究中,发现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应对措施上必须将情景因素和个体因素充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于立东 《教师》2014,(20):105-107
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会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影响辅导员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外部情境因素和辅导员的归因特性是职业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职业倦怠与归因互为因果,职业倦怠源于归因,归因能够影响和改变职业倦怠的程度。基于归因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治理倡导宽松、包容、和谐的社会心理环境;主张高校应营造科学、务实、民主、温暖的学校育人环境;辅导员应改变、改造、提升个体特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关注教师职业倦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职业倦怠是一种职业压力,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美国学者Maslach于1981年研究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份:(1)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或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其中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份。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  相似文献   

11.
当前饭店中餐基层员工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与严重,已影响到员工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饭店发展的方方面面。采取调查访谈法,通过对五家饭店中餐基层员工的访谈、调查,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处理分析,挖掘中餐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各种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影响饭店中餐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十大因素为:情绪智力、工作特性、角色冲突、领导因素、公平感、企业实力、社会和组织支持、情感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其中有正向因素有负向因素。而饭店中餐基层员工职业倦怠的发展经历了情感耗竭——情绪智力、社会和组织支持——成就感降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师工作倦怠及其干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Maslach和Jackson(1982)将工作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犬儒主义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  相似文献   

13.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相似文献   

14.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加大,其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行政管理者职业倦怠问题与工作匹配和个人因素等密切相关。文章指出:应以组织支持为根本,构建缓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保障机制;以工作匹配为关键,构建缓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管控机制;以价值认同为导向,构建缓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6.
游船员工的职业倦怠由相对封闭的高压力工作性质引起,直接影响游船员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游船员工的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了解游船员工的职业倦怠水平和特点,对于消除游船员工的职业倦怠、提高工作绩效和稳定游船职工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MBI—GS职业倦怠量表修订版(中文版)对湖北省三峡地区的230名游船员工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游船员工其职业倦怠水平无显著差异,但不同专业、不同婚姻状况、不同学历、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年龄的游船员工其职业倦怠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还发现:游船员工与饭店员工在职业倦怠水平的高峰出现时期、婚姻状况等因素对员工职业倦怠的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采用了分层随机抽样对190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倦怠平均分为2.7,93.7%社区教育工作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主要表现为职业效能感低.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婚姻状况、月收入及职称与职业倦怠呈显著相关.消解社区教育工作者职业倦怠危机现象可从社会环境、职业化发展、完善评价和心理干预等四个方面寻找策略.  相似文献   

18.
工作倦怠,又可称为职业倦怠,最为广大学者所广泛引用的是Maslach和Jackson所做的静态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的下降."[1]  相似文献   

19.
工作要求—资源模型是探讨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和工作投入等结果变量影响的理论模型。随着实证研究的积累,该模型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具体表现为:(1)对工作特征变量进行细分,将工作要求区分为挑战性要求和阻碍性要求并探讨对结果变量的不同影响,未来研究可尝试细分工作资源;(2)引入个体特征变量,如个体资源(包括乐观、自我效能感和基于组织的自尊)、心理弹性、心理资本和职业胜任力,未来可尝试补充其他类型的个体资源,并增加个体需求和动机、价值观等个体差异因素,以丰富已有变量;(3)组织内外变量的拓展,如增加工作重塑、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以扩展模型结构;(4)研究方法的改进,从最初的横断研究到两时点的追踪研究,再到多时点的长程追踪研究,以探索模型内部作用机制随着时间的演变规律。可以预见,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变量的丰富和方法的改进,将使模型结构更加科学、实践应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0.
“职业倦怠”源于英语“Job burnout”,也称为“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以身心极度疲惫为主要标志的综合反应。教师职业倦怠则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呈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对职业倦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指出,职业倦怠有三种典型的心理或行为表现:(1)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