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育扶贫在我国学界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30年来,关于教育扶贫的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稳定发展和深化开拓三个阶段,研究的主题涵盖教育扶贫的内涵与价值、教育扶贫的主体与对象、教育扶贫的内容与方法、教育扶贫的进展与问题、教育扶贫的原则与策略等。上述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来的教育扶贫研究需要深化教育扶贫基本理论的构建,拓宽教育扶贫研究视野;重视教育扶贫过程研究,把握教育扶贫未来走向;强化教育扶贫系统研究,探寻教育扶贫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
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研究脱胎于经济与文化视角的反贫困理论.教育与反贫困研究的历史奠定了教育扶贫的基本思想,指出了教育与贫困在市场结构、人口素质、文化资本、社会政策等四大要素上的关联.我国教育精准扶贫还存在资源配置难优化、数字鸿沟难弥合、贫困文化传递难阻断、扶贫治理模式难转变等突出问题.结合历史研究中的四大要素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框架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开掘了新路径,二是为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开辟了新渠道,三是为消除贫困亚文化复制功能创造了新方法,四是为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注入新力量.运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具体路径包括:"互联网+"改革教育供给,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激活信息红利,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互联网+"提升文化资本,消除贫困亚文化的复制功能;"互联网+"促进多元参与,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扶智教为重”,教育信息化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方向和新思路,对实现贫困地区教育脱贫、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界定了教育信息化扶贫的内涵,认为教育信息化扶贫就是扶教育信息化之贫、依靠教育信息化扶贫(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进行精准扶贫);然后依此提出了扶教育信息化之贫和依靠教育信息化扶贫的策略;最后,为了保障其策略有效实施和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的持续发展,作者从资金投入、管理、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5.
谢平 《教育评论》2022,(6):37-42
伴随着我国全面脱贫任务的完美收官,扶贫工作已进入“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代”。教育作为扶智扶志的根本之策,在“授以渔”“立以志”“均以富”等方面独特作用为其在“后扶贫时代”扶相对之贫提供了行动逻辑。实然层面,长期以来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内容设计、选拔考试机制以及包裹在教育外部的城乡二元结构性制度分割的“向城性”,使得乡村教育仍面临“优质困境”和“效用困境”,制约着教育扶贫作用的发挥。“后扶贫时代”推动教育扶贫,迫切需要为乡村提供一体化的优质且有用的教育,实现乡村教育由扶贫领域的“托底关照”转向依教育扶相对之贫的“优质均衡”。  相似文献   

6.
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心从着力解决物质贫困问题转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即精神扶贫。教师作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的主力军,肩负着扶贫者之志、扶贫者之智、守护乡土文化的时代使命。然而,在践行使命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出现了角色定位模糊,扶贫意识缺乏;乡土情怀缺失,扶贫内在动力不足;工作任务重、扶贫经验少,扶贫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为使乡村教师更好地履行作为“教育扶贫先行者”的使命,职前培养中要注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培育;在职培训要强化乡村教师教育扶贫角色意识;更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扶贫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能力贫困的角度解析教育精准扶贫"扶志、扶智、扶学"的新内涵,通过厘清"扶志、扶智、扶学"的对象与效用,明确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的内生逻辑与"一匹配、两结合"的现实目的,结合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供给规模、方式、结构和机制等方面变革的动因分析,提出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构建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模式和行动框架,并探讨模式应用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9.
当前,扶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切实做出做吹糠见米的实事,对有序、有力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可借鉴之法,助推贫困地区尽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10.
11.
王丽珍  陈晨 《教学与管理》2022,(36):104-108
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此后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以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但目前国内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亟需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通过对澳大利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制定的背景、目标、特点以及策略实施的过程与效果等进行分析解读,以促进我国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张晓莉  胡少明 《教师》2019,(5):30-31
义务教育学校营养餐是国家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而实施的教育扶贫政策。我国营养餐供给模式主要有食堂供餐、企业供餐、家庭托餐三种模式,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供餐模式运行成本高、企业供餐模式的营利性与营养餐的公益性矛盾、家庭托餐食品安全及问责机制无保证。着眼于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解决思路在于创新供餐模式、完善营养餐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严防监管真空地带、建立营养餐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3.
14.
15.
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治理是我国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治理目标实现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全面脱贫,治理理念实现了从区域公平向群体公平的回归,治理方法凸显了智力层面与能力层面的共同帮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贫困治理目标需从全面补齐短板转为教育优质发展,治理理念需从群体公平转向个体权利公平,治理方法需从外部被动给予转向内部需求关照。面向未来,民族教育不仅需要着眼教师培养,积极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发展,而且需要关照教育过程公平,重视“小微学校”建设,促进学校育人功能发挥,更需要关照民族学子的需求,开展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6.
《柳州师专学报》2017,(3):123-125
教育扶贫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有效防止贫穷的再发生,是最有效、最根本、最直接的扶贫模式。因此,应该发挥各扶贫主体在教育扶贫工程中应有的作用。政府要继续加大政策倾斜以及经费投入,高校要发挥自身学科、技术、师资的优势,社会组织要积极广泛参与,最终提高教育扶贫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下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建设与发展被忽视,教育财政投入与政策倾斜存在一定的重复现象和粗放问题,进一步聚焦教育则突出体现在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严重不足、义务教育阶段小规模学校建设不达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与结构不协调、民族地区"双语"教育衔接不畅,师资配置结构性短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仍存在问题.必须面对这些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并实行重点攻关,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之年。我国当前的教育扶贫政策表现出价值取向更加公平正义、覆盖领域愈加全面、扶持对象更为精准聚焦、体系构建不断立体延拓、工作机制融合多元主体等特点。针对"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多维贫困突出等问题,考虑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我国应制定常规化、制度化的教育扶贫政策体系,实施综合性教育扶贫措施,建构教育扶贫共同体,开展教育扶贫政策评估,强化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衔接。  相似文献   

19.
教育精准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举措和保证。经过不懈努力,武定县的教育精准脱贫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结合实地考察等,指出武定县教育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武定县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定位,构建了教育效果的不同周期模式、教育影响的年龄分段模式等,同时要建立武定县教育精准扶贫主体合作、循环向上的教育精准扶贫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0.
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基于"扶真贫"理念,追求高效扶贫目标,利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滴灌式"教育治贫方式。目前,教育扶贫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路径,却因其不够精准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集理论、战略、政策和行为为一体的完整系统,该系统包括教育扶贫主体博弈机制、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教育扶贫项目精准运行机制、教育扶贫精准考核与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