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智能技术日臻完善,传媒行业以此为契机,尝试以技术创新促进新闻传媒领域的进步与突破,"机器人记者"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当下,"机器人记者"是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最具创新的尝试,它的应用不仅让新闻报道方式更加便捷化和智能化,也实现了新闻业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诉求。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以"机器人记者"为研究对象,首先溯源"机器人记者"产生的背景,分析其运作原理、流程及特点,以及其发展背景对"机器人记者"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梳理,进而分析"机器人记者"对新闻业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机器人记者"在新闻生产领域的运用,只是媒介技术的革新,仍然无法替代人类记者成为新闻生产的绝对主体,最后,从技术层面提出了"机器人记者"当前发展的局限与困境——机器人新闻内容去故事化隐患,视角固定难以写出"焦点新闻",生产模板化导致新闻同质缺深度。未来的写作机器人将会注重语法积累,实现逻辑推算到语义模仿;进行算法升级,实现信息发布到深度报道;促进人机合作,实现单向运作到互帮互助。相信本文对"机器人记者"新闻生产流程、特点、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将对智能技术与媒体行业紧密结合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人工智能成为新闻生产的一个关键词,以机器人新闻为代表的算法新闻逐步成为重构新闻生产的重要力量。从既有新闻实践来看,机器人新闻生产已表现出消融传统新闻生产边界的潜质,关于"记者将被淘汰"的现实迷思由此受到更多新闻从业者的关注和讨论。本研究通过考察机器人新闻的变革,通过对其相对于传统新闻生产的优势和问题进行分析、阐释,进一步商榷机器人新闻在未来可能形成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闻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方式,也随之带来智能新闻独创性判定、权责归属等著作权纠纷,新闻机器人的主体性问题仍面临着自由意志与理性、社会属性与情感等层面的争议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国内首例智能新闻胜诉案的实践难点和法理争议,辨析新闻机器人作为传播主体和法律主体的联系与张力,以自主性技术下的媒介角色和人机关系变迁为基础阐释新闻机器人的主体性与法律地位,将作为"信息生产者"但尚不具备伦理和责任能力的新闻机器人界定为有限人格法律主体;并以有限人格为前提,从技术逻辑和促进信息传播的著作权保护目标出发,提出将文本生成技术原理和外在表达作为独创性裁定依据,新闻机器人享有作品署名权,侵权责任后果由媒体机构承担的著作权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Web2.0基础上形成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生产形成了社会化生产、职业化生产和智能化生产三者并存的状态。社会化生产包括公民讲述、官方发布两种方式,职业化生产则包括媒体复述、记者改写、记者代言、记者创作、记者策展等五种方式,智能化生产即智能生成新闻。这诸种生产方式促成了全体社会行为主体都成为新闻生产者,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新媒体语境下的这一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使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他"传播,转变为"我-你"传播和"我-我"传播,从而获得了新闻生产主体的主体间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机器人新闻作为智能技术与新闻媒体联姻的产物,不仅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还影响了新闻价值的选择偏向.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智能机器人和传统记者的价值选择,发现:机器人进行新闻价值选择,本质上是对人类的模仿.其中,大数据是机器选择的关键因素,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则是检验价值选择的重要标准.机器人同人类进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闻机器     
《青年记者》2016,(6):8
写稿机器人、主持机器人、传感器、无人机、虚拟现实技术、可穿戴设备等新科技,正在逐步应用于新闻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古人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新闻采访是记者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也要借助于各种工具以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如今新的采访工具给  相似文献   

7.
郭雪吟 《今传媒》2015,(2):139-141
记者的主体意识是记者职业生涯的精神源泉和支柱,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活动的成败,并对记者最后的工作状态和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记者主体意识的内涵、表现和作用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结合具体实例"水门事件"分析主体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表现,以期把握记者主体意识的本质,并为新闻从业人员树立主体意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徐强 《青年记者》2012,(16):37-38
面对新闻采编失范现象,各级新闻传媒单位、新闻研究机构、新闻培训部门,把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活动作为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推手,取得明显成效.不仅如此,保持记者队伍的纯洁性,就个人而言,要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能力,靠学习强筋骨,靠自律守规矩,靠内省常修身,做一个常长骨气扬正气、多接地气壮底气、善养英气铸豪气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媒体平台式微、移动终端普及和媒介融合深入的背景下,新闻聊天机器人成为新闻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基于搭建平台、对话方式、文本类型三个维度对新闻聊天机器人进行分类,认为新闻聊天机器人对新闻生产的创新在于打破传统报道形态,整合多方信息,用"拟人"化互动模式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为新闻盈利模式带来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每月视窗     
作为"人"的记者:灾难情境中的新闻伦理学来自《视听界》灾难情境对于新闻伦理学产生了三大冲击。一是记者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记者的职业诉求让位于其作为人的同情心、责任感和救世护生情怀;三是媒体竞争的功利主义让位于记者作为人的人道主义。不管记者有着多么强烈的职业敏感和能力,也不管记者有着多么丰富、成熟、花样繁多的采访技巧,只要他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的演变与广泛应用,新闻业发生深刻变革,其影响逐渐渗透到日常新闻生产中“。新闻现场”正在以更多样化的形态出现在公众面前,其呈现突破了以记者身体在场为中心的局限。本文以“人—技术—环境”“媒体机构—其他内容生产行动者”关系为观察框架,探究记者缺席新闻现场的“在场”形式,反思这一核心新闻业务突破的潜在风险,对媒体机构新闻常规修补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8,(1):28-34
与新闻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包括机器人、视觉信息处理、语音处理、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本文通过梳理美、德、英、中等国对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实际运用,发现技术本身和技术商业化一道,将新闻线索发掘、新闻文本写作、评论策展、标题制作、网页编辑、新闻分发渠道的诸多流程推向了"黑箱"——即新闻生产的幕后的幕后,人类现有认知水平对其真实度、可信度、透明度难以判断。又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有"科学"、"客观"光环的加持,黑箱化的过程不令改变了新闻的样态、新闻生产的格局,而且带来了"流量工厂"驱逐优质新闻、定制推送回化社会分层、技术平台反收编新闻机构等社会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13.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12,(13):12-14
记者①的权利,在我国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甚至官方也没有统一说法.例如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权利定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 ~ 2010)》则把这些权利肯定为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只涉及记者的采访权利,其他权利则暂付阙如.这些差别,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新闻敏感,即记者的"新闻眼"、"新闻耳"、"新闻鼻"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许多记者在熟知概念或者说经验之后,仍觉得茫然、做起来仍不那么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2014,(2):1
《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在业界和学界的声誉和影响,被相关机构、学会和新闻院校联盟多次评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专业媒体和品牌媒体,列入期刊品牌十强。《中国记者》"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与传媒同步,与记者同行。及时反映国内  相似文献   

16.
<正>正当传统媒体记者因新媒体的出现而面临丢饭碗之际,又冒出个"机器人记者"来与记者抢饭碗。"机器人记者"不仅可以坐在电视主播台上播新闻念稿子,还可以"写"稿子与记者抢新闻,在不远的将来竟然还可以当编辑选新闻并指示记者做新闻,这令做了几十年记者的"老记"及"老编"们情何以堪?  相似文献   

17.
新闻写作机器人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龙 《青年记者》2016,(5):99-100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机器开始为美国新闻行业服务,美国在信息科技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也引发了新闻从业者对“自动化”技术威胁新闻职业和影响新闻生产的担忧.尽管质疑声不断,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发展却相当迅猛,新闻报道内容涉及美国诸多领域,包括地震警报、财经分析、体育赛事、企业业绩报告等方面.随着新闻写作机器人越来越多地为新闻机构所使用,基于大数据的写作机器正深刻影响着新闻行业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也称新闻嗅觉或新闻鼻、新闻眼。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先决条件,是采访的基本功。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对于现场短新闻来说,"活力"和"精短"是其永恒的魅力所在。观众明明是坐在电视机前,却能产生我在现场、如临其境的感受;报道的篇幅虽很简短,却要素明确、内容紧凑、细节突出。所以,现场短新闻虽然看似简短,但要完成一则精彩的报道并不简单,需要记者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较强的现场捕捉力,当然"发现和捕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对权威信息需求的大增,让西方新闻界准备好张开双臂拥抱数字新闻业的春天,但其背后持续不减的裁员潮和对互联网平台更深入的把控,预示着隐藏在复兴表象下的真正危机.全职新闻记者大量被裁员和"零工记者"不断增加的趋势,以及平台权力成为主导、新闻机构逐渐成为中介性内容提供商的变革,推动着新闻劳动朝着愈加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