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周星 《现代传播》2005,(6):76-78
1.对当今电影变化的推断当今传媒背景下的电影已经不是传统理解意义上的电影了,概念悄悄变迁。过去意义上的电影包容在下述三个范畴中:是娱乐文化——是艺术欣赏——是政治宣传工具,这三者就是商业动机、就是艺术技巧、就是社会政治需要的外在表现。商业动机(作为娱乐文化操作的本质),艺术技巧(作为艺术欣赏对象的意义创作存在),社会政治需要(作为一时代政治宣传工具价值而受到追捧),追溯起来它们分别在中国电影初创期、30年代、40年代基本确立。但现代电影应当用另外的线索来梳理衡量:其一是商业娱乐工具(90年代的商业娱乐功能加强和21世纪…  相似文献   

2.
文章描绘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电影向公共领域的萌芽与成长图景。尽管电影技术是以商业营利和娱乐大众的面孔自西方引入中国,但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电影业发展,包括早期一批宣扬封建道德观念的影片的"爆红",让国民政府与社会人士都看到了电影远胜于其他载体的传播功能。这成为社会各方面力量逐步介入电影,并对电影实施渗透、参与和控制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罗明佑的从影实践以及"国片复兴"运动将电影剥离强势的商业话语势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教化传统,建构其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萌芽形态。由此,中国电影逐渐跨越商业资本话语,不断地介入公共事务,持续地制造公共舆论,孕育出它作为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创作比较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同时在很多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影片中融入了丰富的佛教元素.本文将这种佛教元素分为显性存在和隐性存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探讨影片借助这些佛教元素在价值伦理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点.希望能为当下中国电影的文化格局、价值建构,特别是与好莱坞电影的话语争夺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的样式,作为受众倾向性明显的国产喜剧片更是兼具了喜剧化和本土化特质,与大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由于国产喜剧片的商业化本质、工业化生产和受众意识的控制,它作为缺乏美学价值的商业文化,阻碍了高雅文化的发展,降低了人们的审美,也在更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认知,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但在受众层面,它也是一种有文化意义的"生产性文本"。在国产喜剧片对现实进行嘲讽,对生活进行恶搞,以及进行某种意义解构的同时,还应当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之上建构更为积极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对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主流大片中建构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这对于主流大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电影国际形象的确立,对于国家文化形象的有效传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分别从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建构、文化氛围的创造与"二次创造"、主流历史的正面表述、故事与人物载体、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视觉传播系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的叙事及价值传递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970年至今的61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侠电影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复仇"、"争霸"和"奇情"是武侠电影中呈现最多的叙事符号;同时,武侠电影叙事符号在不同的时代也存在变化,总体趋势是"复仇"下降,"奇情"和"争霸"上升;武侠电影比较倾向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播,普世价值表达不够;武侠电影的叙事符号及内在逻辑也导致其在价值传递方面不易表现具有普世价值意义的符号;如若提升中国武侠电影价值表达的普世性,还要着眼于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其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7.
波德维尔电影理论的知识论前提主要包含以实证为基础的理性的经验主义思维、去阐释化的知识范围和纯粹的认知方式三个方面,这为我们反思现代电影理论的联想式思维、本质主义和相对主义提供了理论维度。但是,由于缺少本体论的支撑,波德维尔不仅使自身的理论建构沦入碎片化与犬儒化的境地,而且也削弱了他对现代电影理论批判的力度。波德维尔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都缺少对电影本体的承诺。反思波德维尔电影理论的知识论前提,是为了提倡电影价值本体的建构,以澄明"理论何为"的问题,试图为平衡波德维尔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提供一种统一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毕仁科 《今传媒》2013,(6):77-78
如今,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博弈日益显现,电影强调具有艺术价值,就会面对惨状的票房;电影要是具有很好的票房,那在艺术价值方面就会很欠缺,就会落入"俗"片的评价之中。两者处于一种博弈斗争之中,如何能有效地解决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问题,是当前中国电影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电影如何改变发展现状,需要为之探索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柏林电影节中中国大陆电影获奖不少,它不仅成就了一个个国内新锐导演的国际地位,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途径和方案.回顾中国大陆电影的获奖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的真正成熟和可持续的良性的对外拓展与传播,既需要“强攻”式商业主流大片的“高歌猛进”,也同样需要“细水长流”的“中小成本”电影的“浅吟低唱”,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向度和题材类型共同建构和完善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蓝图和格局,承载着对外树立和传播中国主流形象和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媒介重任.  相似文献   

10.
1905-1949年是中国早期电影诞生与发展的时期.从1905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到1948年影响较大的<小城之春>,早期电影在娱乐生活以及社会教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中国早期电影的语言有鲜明的特色,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韩卫娟 《新闻知识》2012,(12):82-84
本文从体验经济的介绍入手,着重分析了体验的内涵和顾客体验价值的几个层次,并将该理论引入电视娱乐节目的研究,从观众体验价值的角度对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是观众体验价值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并指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在满足观众娱乐体验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宁 《新闻世界》2014,(6):255-256
博采东西方之所长的华裔导演李安,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商业上的造诣都已高出了大部分的国际导演。李安借以大众心理为第一考量,艺术和思想的结合使我国电影更加积极和完整的发展。而他拥有的个人特殊魅力和电影的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光影风格。本文从色相和戒律两个方面,分析李安电影《色戒》的多样化特征,以及价值取向和权衡,追寻其票房大卖的内在原因,以及他的成就和影响,以不断完善目前的评判家和媒体人对于李安电影中的各类层次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任何电视节目的制作都应该在节目中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理念。即使是具有娱乐色彩的节目形态,也应该在节目中贯穿主流意识形态,使节目在具有娱乐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到2005年,中国电影已经诞生了一百周年。在这一百年的发展历  相似文献   

14.
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导向大众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属性和效果,电影话语的建构可以被视为一个对观众进行媒体议程设置的话语体系,这一体系有可能同时包含一级和二级议程设置。通过在电影的母题、类型、叙事和视听语言等方面为特定议题赋予不同的显著性,或是为议题与议题之间建立激活标签从而改变后者的态度可达性,电影创作者可以在电影的话语建构中对观众形成议程设置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武侠片,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根,以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技击为骨,以不同历史时期差异性的侠义精神为魂,纵贯东西方,被全球观众普遍接受的电影类型.①作为华莱坞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武侠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伟大使命,承载着道德宣教与审美娱乐的价值功能,更加执着于对影片中普世情感的哲学探求,透过华丽绚烂的影像奇观揭示人性深处的善恶符码,在商业与艺术的交融共舞中,在侠义江湖的现代解构中,实现中国武侠电影独特的美学理念与情感诉求.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夏天的《气喘吁吁》力图对中国商业戏剧电影进行大胆地突破与创新,其结果却是高调出场,低调收兵。中国商业喜剧电影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固有的套路与故事模式。中国商业喜剧电影是在本土化的基础上混以喜剧元素进入商业渠道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在故事结构、情节、语言等诸方面的建构只能是渐进式的,而绝不能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电影批评的价值问题是电影批评学所要探讨的基本理论问题。然而,当下对电影批评价值的认识和评价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对学院批评、媒体批评和网络批评的价值认定及其存在的合法性。如何正确认识与评价电影批评的启示价值、学术价值、宣传价值、自我表达与交流价值,是文章主要的探讨点。  相似文献   

18.
电影产业,作为美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是美国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的主要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通过对美国文化精神及价值观念的影像建构,披着审美与娱乐的"合理"外衣,试图以"优秀"的美利坚文化影响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结构。本文以美国动画影片《疯狂原始人》为例,粗略研究美国文化价值取向在影片情节设计、叙事结构、传播策略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从电影媒介形态窥探美国文化扩张与渗透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9.
叔翼健 《新闻界》2013,(15):31-35
电视娱乐文化适应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和媒介背景因素,呈现出搞笑文化、奇观文化和狂欢文化等形态,具有平民化、缺乏深度、对抗权威的后现代文化色彩,不过这种商业原则指导下的电视娱乐文化是经过媒体建构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多元话语中的平等对话,且容易引起低俗化和虚假性的问题。电视娱乐文化的方向值得探讨,完全缺失意义的娱乐文化令人担忧,电视娱乐文化需要在现有体制下,兼顾其良性的社会功能,把握好娱乐的尺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改编的娱乐化倾向始于1992年张建亚执导的《三毛从军记》,这部改编自张乐平先生同名漫画的影片,尽管也含有原著批判暴露的成分,但却多了几许戏谑和调侃,这戏谑和调侃既指向主人公三毛无奈的悖谬处境,也有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戏仿和消解。影片像是一出黑色幽默,在嬉笑游戏中夹杂着人生无奈的荒诞感。与当下的娱乐化改编影片不同,《三毛从军记》的戏谑调侃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混合在一起的,并最终纳于主流意识形态及其价值取向的框架之下。《三毛从军记》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娱乐化改编同样会产生优秀的影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娱乐的"度",如何在娱乐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正面价值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