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四、“华师大版”综合《科学》和“苏科版”分科《物理》教材的内容特点 1、“华师大版”综合《科学》 (1)整合教材内容结构,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知识。 为了避免对科学教材内容组织结构的片面认识,从科学整体性的角度考虑教材的综合和结构问题,避免像传统的理科分科教材只是从  相似文献   

2.
从1950年版的《自然课本》到现在的小学《科学》,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一共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在这五十多年里,我国一共研制了十多套全国通用的小学科学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思想、内容编排、体例写法等方面各具特色,它们是编写者心血的结晶,体现了当时的教育和教学思想,能够反映出我国小学科学教材发展的大致情况。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和分析,能给我们今天的教材建设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与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的"地球与宇宙"主题为例,尝试从STS教育的内容、体现STS教育理念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两个维度来比较与阐释。在STS教育内容层面,两套教材都关注了科学(S)与社会(S)的关系,也呈现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在科学(S)与技术(T)关系层面的缺失。对于STS教育理念的呈现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关注,也彰显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对探究问题的明确性、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突显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与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的“地球与宇宙”主题为例,尝试从STS教育的内容、体现STS教育理念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两个维度来比较与阐释。在STS教育内容层面,两套教材都关注了科学(s)与社会(s)的关系,也呈现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在科学(S)与技术(T)关系层面的缺失。对于STS教育理念的呈现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关注,也彰显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对探究问题的明确性、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突显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而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师、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学生的教科书。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中仍然能挖掘出许多数学教学资源。例如《科学》课程中就有许多地方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那《科学》教材实在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好资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开发、挖掘《科学》课程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一个“新”字,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等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各科的教材功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小学《科学》教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材从进行《自然》学科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全新的课改呼唤中应如何实施《科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概念图是一种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促进学习正迁移和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本文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纵向比较分析教科版3~6年级《科学》教材和浙教版7~9年级《科学》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图。由此了解教材编制的意图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课程目标到科学教科书的编写,无不体现着时代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理念。台湾的《理化》教材作为由分科走向综合的过渡,其课程理念、教材结构、内容取舍均以义务教育阶段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使他们从生活走向科学,从探究科学真理中体认自然的奥秘。教材图文取舍考虑了中学生的阅读特点,多样化小栏目的设计以促进学生动手,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教材持续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的创造性则源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是以全新面貌出现的新教材,这门课程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过去的《自然》也提出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而新教材《科学》则强调从观察人手,能对自然事物能做出某种解释,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知识。这就是说《科学》要比《自然》进步了许多,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打破了传统的观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这个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0.
杨漾 《科学课》2009,(10):44-45
刚刚拿到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心中不免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自己是第一次教湘版教材。看到第一课《我们在呼吸》后,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还好不是全新的内容,以前在《自然》和教科版教材中都教过。于是,对照教材看了一下《教师教学用书》就确定了大致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1.
刚刚拿到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心中不免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自己是第一次教湘版教材。看到第一课《我们在呼吸》后,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还好不是全新的内容,以前在《自然》和教科版教材中都教过。于是,对照教材看了一下《教师教学用书》就确定了大致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2.
杨琳娜 《生物学教学》2004,29(10):27-28
浙教版《科学》教材2003年在浙江省全省实施。教材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和谐与互为补充;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阶梯状问题;强调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思想;注重评价要求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4.
李之春 《科学课》2010,(1):38-40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教学内容,在小学自然和各种版本的《科学》教材里都有出现。我在经历使用自然、科学两种教材教过之后发现,学生总是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存在较模糊的认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出现了问题?为了找到答案,我找来山东省临沭县张老师《声音的产生》(青岛版《科学》五上)的教案,和湘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进行了一次教学对比。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教学》2007,(1):46-48
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由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来自全国的数十位科学家、科普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科学教研员和一线科学教师编写。教材编写组历时3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验稿)》为指导,积极吸收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并努力将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融人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去,从而完成了这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和创新价值的小学科学教材。  相似文献   

16.
丁杰  李高峰 《生物学教学》2011,36(11):15-18
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对科学概念和科学事实的教学是以科学图示为依托的,其科学图示思想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内容主题来呈现。"教材"图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自成体系。可以为我国科学探究的教学以及生物学教材的编写提供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鄂教版《科学》教材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圈”为主线的编排方式,巧妙地实现了“科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创造性落实了课标精神,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开拓了小学科学教材的新视野,成为一套颇具特色的科学教材。如何充分发挥这套教材的价值,让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下面结合教学的实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熊军 《四川教育》2008,(11):24-24
雷湘老师执教的《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强调探究学习是苏教版《科学》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教材主编路培琦老师说:“如果水好比是知识的话,我们就把孩子带到井边上,教他怎么打水,孩子学会打水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水,去获取他所需的知识。”“带着孩子去打水”就是和孩子一起去学习,一起去研究。雷湘老师正是抓住了教材的特点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去打水,去学习,去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旭东 《科学课》2008,(5):45-45
鄂教版《科学》教材在我们这里的小学已逐步推行使用,在认真阅读了这套教材之后,我感到这套教材比以往的《自然》教材有重大的突破。本套教材在编写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尤其强化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作为课程的体现物,教科书具有权威性与严肃性,是体现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但教师务须树立“用教材教”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处纰漏,“把U盘列为记录信息的磁性产品”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