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和《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报告》为主要数据信息源,从三网融合视角,通过分析城乡网民对信息媒介的使用和认知情况及数字资源的接入和使用情况量化等方面对我国城乡“数字鸿沟”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研究得出城乡之间存在数字资源接入、获取和使用质量三道数字鸿沟;探讨了城乡数字鸿沟产生根源,并提出了加强农村互联网普及和非网民转化、准确把握数字鸿沟的新动向、充分发挥各种媒介优势、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精准推广策略和挖掘精确的需求实现良性循环等消弭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首先运用聚类分析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进行比较分析,表明中国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接着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从1995~2005年的面板数据对地区间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人力资本和工业化水平能够显著地促进信息化发展水平;最后,针对缩小地区间数字鸿沟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数字鸿沟的社会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伟贤  董维维 《情报科学》2008,26(10):1464-1470
数字技术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和新的社会分化,这就是数字鸿沟.数字鸿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即是数字鸿沟的社会效应.教育鸿沟、性别鸿沟、城乡鸿沟是其3个主要方面.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互联网数字鸿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立平 《情报科学》2006,24(1):29-34
本文以我国省市为单位,对互联网数字鸿沟进行了动态分析,主要方法是利用互联网发展较好地区的人均水平值与互联网发展较差地区的人均水平值比较,计算出互联网鸿沟系数,同时进行数字鸿沟的性别、年龄、收入、婚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网民、域名差距正逐渐缩小,而网站地区差距则相对不变,互联网应用深度差距有增大的趋势,低收入者、青少年、男性是上网的主流,文化程度对上网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娄一艇  林端宜 《情报探索》2006,(12):115-116
“数字鸿沟”问题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文章从介绍“数字鸿沟”概念入手,分析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现状,并对当代图书馆如何缩小“数字鸿沟”提出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技术利用程度的差异,欠发达地区在信息资源的获得和利用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阻碍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解决数字鸿沟的重要性,分析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伟贤  王涛峰 《情报科学》2006,24(10):1461-1465
“数字鸿沟”已经成为网络时代全球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同群体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差距。本文主要运用指数法对2004年我国网络可接入性、网络利用、网络意识、网络外部环境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来对我国区域“数字鸿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网络化水平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的网络化水平指数位居前列,而西藏、青海、海南、内蒙古、贵州则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网络化水平指数的差距正是我国区域间“数字鸿沟”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影响美国数字鸿沟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勤俭  黄奇  朱庆华 《情报科学》2005,23(3):349-354
不仅美国不同区域之间和各州之间存在数字鸿沟问题,而且在美国城乡、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家庭类型、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之闻都存在数字鸿沟问题。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在我国不同地区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数字鸿沟,它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弥合,还是差距越来越大?通过对我国高、中、低三类互联网水平地区应用Logistic曲线趋势模型研究其数字鸿沟散敛发展趋势,结果表明三类地区互联网发展具有不同的时间发展轨迹,高水平地区仍具有明显领先优势,但近年来中、低水平地区的互联网扩散速度要快于高水平地区,地区间数字鸿沟有收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陕西城市间"数字鸿沟"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鉴国内外测度信息化水平和"数字鸿沟"的指标与方法对陕西省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陕西省各市之间"数字鸿沟"进行了实证测度.对陕西各市因信息化水平差异引起的"数字鸿沟"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陕西省信息落后城市缩小"数字鸿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编者絮语     
《未来与发展》2004,(6):F002-F002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商务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但这并未消除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相反,这种差异正以更为残酷的方式体现出来。目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内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如何消除贫富差距,跨越数字鸿沟,是摆在广大信息落后国家及地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期“发展研究”栏目,我们刊登了彭伟斌、窦晓君同志的文章《用信息化跨越数字鸿沟——关于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作者分析了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2.
"数字鸿沟"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中国国内的东西部之间。西部大开发应在充分肯定“数字鸿沟”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实现既缩小“数字鸿沟”,更缩小“贫富差距”的“双缩途径”。  相似文献   

13.
数字鸿沟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职业、家庭、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数字鸿沟在本质上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它进行社会控制的主要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网民媒介信息素养等。  相似文献   

14.
杨淑萍 《现代情报》2006,26(8):141-143
数字鸿沟是当代信息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问题,同样图书馆员之间也存在着数字鸿沟,而且这种现象正影响着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本文列举了我国图书馆员数字鸿沟的表现形式、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消减馆员数字鸿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全球数字鸿沟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在全球产生了数字鸿沟。本文分析了各个区域之间和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指出不同区域、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6.
邵波 《情报杂志》2005,24(10):86-88
明确了数字鸿沟与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关系,以中国内陆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为例说明数字鸿沟的现状,并对其形成原因及后果进行分析,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数字鸿沟,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缩小、跨越甚至消除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已有关于数字鸿沟综合指标体系、测度模型和结构模型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归纳和演绎,确定了测度中国区域数字鸿沟的测度指标体系;运用距离测度聚类和相关测度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51个地区2002—2007年的数字鸿沟指数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海南、山东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数字鸿沟指数排名变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制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微观角度来看,校园数字鸿沟主要是存在于校园内不同人群间的数字鸿沟,既是"信息富足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也是"信息工具使用良好者"与"信息工具使用不良者"之间的差距.借鉴简·凡·迪克(Jan A.G.M van Dijk)提出的数字技术接入类型的累积循环模型,分析了校内不同人群间存在的接入动机差距、接入工具差距、接入技能差距和接入应用差距.为尽力缩小校园数字鸿沟,高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以信息意识宣传采缩小接入动机差距;以数字校园建设来缩小接入工具差距;以信息素养培育来缩小接入技能差距;以关注重点需求来缩小弱势群体差距.  相似文献   

19.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商务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但这并未消除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相反,这种差异正以更为残酷的方式体现出来,马太效应更为明显。如何消除贫富差距,跨越数字鸿沟,是摆在广大信息落后国家及地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一员,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存在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数字图书馆:消除数字鸿沟与信息资源共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俊 《现代情报》2004,24(11):112-115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运用以及数字化浪潮的深入推进,信息时代的产业格局以及全球化产业分工逐渐有了分晓,而不均衡发展导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随之逐步凸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数字鸿沟。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是填平数字鸿沟,变数字鸿沟为数字桥梁,加速中国信息化进程,弘扬中华文化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我们要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资源的建设,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从而将数字鸿沟转化为数字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