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邦維 《中国文化》2023,(1):119-128
《方廣大莊嚴經》是“佛傳”中一部有名的經典。其中的《示書品》,講釋迦牟尼初次上學,老師教他寫字,但他無師自通,早已認識了六十四種“字書”。《示書品》列出了這些“字書”。這些“字書”,多數出於神話性的渲染,但有些也真實存在。《方廣大莊嚴經》最早在西晋時譯出,其後唐代又有一個譯本,隋代則有一個内容相近,但并非同一系統的文本的漢譯本。比較梵本與幾種漢譯本中譯者對這六十四種文字名稱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翻譯,可以看到《方廣大莊嚴經》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流傳的複雜情形。尤其是漢譯中的“支那書”、“匈奴書”、“佉沙書”以及“大秦書”幾個名稱,究竟來源何處,怎么來的,研究者過去或少有注意,或意見不一。有關的分析希望能有助於今天理解這部經典的性質和相關的一些問題,爲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歷史增加一點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2.
伴隨着時空環境的更迭,周公事蹟文本變異不絶。目前研究者大多集中關注先秦、兩漢時期的變化,但事實上,從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這一文本系統始終充滿着創新的活力。本文以晋人皇甫謐的《帝王世紀》爲中心,發現此書包含數則過去典籍未傳的周公事蹟,諸如"周公斬紂" "商容評周公" "周公役使召公卜居"等。在聚焦這些傳説的過程中,本文試圖討論作者藉由事蹟的改寫與新創來塑造心中聖人形象的動機,並且在此基礎上揭示新創情節匯入古史傳説系統之中,對原先的周公傳説進行又一次重構的情形。  相似文献   

3.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遺留與積存,為數 極夥;但是,這樣豐厚的歷史遺產,究竟是怎樣傳遞 下來的? 中華文化的傳遞,在正式圖書出現以前,除最初的口耳相傳外,就靠物件來幫助記事。記事的方式可分兩個階段:一是文字產生前所采用的結繩、契刻和圖畫,以實物和形象來記錄,可是這類物件  相似文献   

4.
漢末以來逐漸流行的老子不斷變化爲歷代帝王師的傳説,或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響。而當時浮屠與佛,被很多中國人誤爲兩人,在老子化胡的傳説中,老子或其弟子,先後化爲浮屠、佛,成爲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胡王的帝王師。浮屠生於属賓,千年之後佛生於天竺。佛出生時有瑞像產生,漢明帝夢金人;漠明夢佛後又衍生出永平求法的傅説。而後佛教徒演繹出求法後佛道二教鬥法等情節,并謂道家角力失敗,劉、吕之徒出家爲僧;道教徒進而亦接受此説而批判劉、吕之徒致使佛教在中土流行,謬種流傳,故力諫北魏太武帝滅佛,去後漢荒君虚妄,復羲農之治。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魏太武帝滅佛詔書中提出西域本無佛教,佛教乃前世漢人劉元真、吕伯强之徒,道聽途説,附會老莊而成。這一説法恐亦出自老子化胡説,詔書中所言劉、吕二人,并非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指當時傳説柬漢永平求法後佛道二教角力,道家一方失利後出家的"司空陽城侯劉峻"與"四岳諸山道士吕惠通"。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有機會來參加潘石禪先生學術講座的盛會,并且被邀做第一次的講員,覺得很榮幸,也很不敢當.講座這個稱呼,令我們想起五世紀末的時候,南北朝的宋、齊、梁時代,有一個學者伏曼容,<梁書·儒林傳>裹把他放在第一個人.他在家裹講學,常設一個高座,常有幾十到百餘位的人到他家裏,他就升座講説.這是我們傳統裏的所謂講座.香港近年也有講座教授之稱,這是受到歐美學術界的影響,這個講座,指的就是大學開評議會時候代表某一種學問的專家的Chair.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六年11月22日星期五……午飯時過及傳所長,囑飯後來談.飯後往謁,適傳所長正舆胡適之先生談話.[補記:據《胡適年説長編》1943 ~1951頁,胡這於是年11月11日由北京飛往南京,15日制意國民大會開幕典禮,22日選主席圑,胡這爲主席團成員,至12月31日飛回北平,連生日也是在南京過的,共住了50天.]傳先生爲余介紹後,即拉余至其室中,商談考古組問題:[1]舊賬必須先清,二年内不作田野工作;[2]二年内充實内部設備,建立實驗室;[3]幫助一大學設立考古學系;[4]出版報告.最後忽云:"有一件事要同你商量,也許嚇得你一跳."我覺得這事來得突兀,連忙追同什麽事.傳説:"你知道我預備過年後即出國,出國期内,要你代理所長職務."此事確嚇得我一跳,我連忙退讓.傳云:"這事是我經過二個多月的考慮才决定的,所中的事,本來希望你們年輕人以後多負點責任,我當所長的時候比你們不年輕.現下所中的各研究員,不是書呆子、老學究,便是胡塗蟲.我曾同薩總幹事商量過,他也贊成.朱院長不知道你的爲人,經我説過,也無問題.所有所中的重要的事,我都會事前布置好,所中的人事,也頗簡單,董先生明年出國一年,舆我差不多時候才回來.李先生如果是由你代理,大概也不會有什麽問題,旁的人更易説話."但是我始終退讓,以自己入所年限不久,資望過淺,成績未顯,難以服人.如果不自度量力,一定失敗.并非不肯負責,實以如果此次一失敗,衆怨所集,必至以後欲負責而不可得.但是傳所長要我再考慮三、四天答復,不要拒絕,稍作犧牲,余答以如果犧牲於己人皆屬無益有書則可不必當試,傳仍勸余考慮三、四天後再談.  相似文献   

7.
本文從卜、數、圖、書四大傳統講中國早期數術的發展脉絡,指出它的前後轉折主要發生在春秋、戰國之間,龜卜筮占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時期曾經佔有支配地位,這種地位只是到了戰國秦漢時期才被式法選擇取而代之。這就是作者强調的"數術革命"。  相似文献   

8.
正一歷史本身是一個時間淘洗的過程。司馬相如和揚雄們的作品,一度是士子們的必讀書,但後來逐漸邊緣化。陶淵明在當時人眼裏,只是二三流的詩人,《詩品》的作者把他列爲中品;六七百年後,到了宋代,陶才眞正躋身一流詩人的序列。傳統文化在發現自身的過程中,有刪汰,有追認和激活,  相似文献   

9.
虞萬里 《中国文化》2022,(2):334-336
<正>六經之傳,發軔於夫子,導源於王官。王官之書,若今所見西周銅器古籀銘文,雖偏旁不無增省變化,要當相去不遠。逮及夫子之傳七十子,七十子之傳經四方也,字迹蛻演於東西,聲韵暌離於南北。西漢魯壁所出古文經,其字體和出土六國古文相當與否,誠不敢必,而其倉促各記方音,師心隨意增損,是可責而知者也。不然,何以戰國諸子引經,同篇異名,同文異字,致有不知所云不可卒讀者歟!始皇睥睨六國,高祖劍指嬴秦,六經省籀化篆成隸,去古益遠,以致張蒼能釋讀古文,目爲稀有。漢代經典文字,多從秦博士篆文轉譯,秦音楚聲,各互乖舛;復有魯壁古文之出,山巖奇字所獻,  相似文献   

10.
馮時 《中国文化》2023,(1):1-20
上古文明所呈現的夷夏東西形勢是我們正確認識中華文明的基礎。傳統史料顯示,東夷文明雖然已可上溯到距今八千年前甚至更早,但華夏文明的歷史却只有五千年之久。這種夷夏兩域三千年的文化落差很難形成兩種文明交勝的局面,而湖北秭歸柳林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則將華夏文明之源大爲提前,從而徹底改變了夷夏兩種文明看似發展不平衡的狀態。柳林溪遺址的年代約爲距今七千年,其豐富的文化内涵展現了早期華夏文明的基本面貌。遺址出土的典型遺物是數以千計的陶支座,其造型表現了擎天之柱,也就是《天問》所言之天柱。同時在天柱所擎的象徵天蓋的柱頂繪有精致的日廷或九宫圖,表現了傳統空間觀所認識的九部八紀,這當然反映了先賢的空間觀以及對於天宇的規劃。更爲重要的是,在象徵的天柱和天蓋之上還契刻有成組的文字,是爲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的漢字。這些證據不僅將漢字的歷史從殷商時代上推了近四千年的時間,而且通過對其文字的解讀,更將以傳統時空觀爲核心内涵的前華夏文明宇宙觀的形成年代上溯到了七千年前,這對華夏文明的形成以及漢字起源的研究都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相似文献   

11.
李雪濤 《中国文化》2021,(1):197-218
本文以我國最早的漢德詞匯表《額哷馬尼雅語》爲研究對象,對德國漢學家福克司(Walter Fuchs,1902-1979)於1930年代對這一成書於1748年的雙語詞匯表的發現和研究做了梳理,同時根據德文和中文的史料對此書作者、德籍耶穌會士魏繼晋(Florian Bahr,1706-1771)的生平做了鈎沉.在對以往的研...  相似文献   

12.
邓晓芒 《中国文化》2007,(1):129-135
在中國現代史上,大規模的啓蒙運動發生過兩次,一次是20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一次是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解放運動”,或者說“新啓蒙”運動。這中間大約隔了一個甲子,經歷了中曰之戰和國共之戰,以及新中國成立和大躍進、反右、文革,國人日益遠離五四啓蒙,直到物極必反。這兩次啓蒙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曇花一現。來勢雖然凶猛,輿論也造得轟轟烈烈,但隨着政治形勢的轉折,不久就消沉下來,甚至反過來遭到批判和清算。只有當政治上國人繞了一個大大的圈子,有了整整一代人的新的記憶,人們才發現啓蒙仍然是一個回避不了的話題,這就是爲什么兩次啓蒙之間必須要間隔60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十八世紀是法國耶穌會士主導西方"北京經驗"的時代.不管從來京耶穌會士的人數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考處,還是從留下有關"北京經驗"文獻材料所占的分量估衡,法國耶穌會士在西方來京人士中均占有優勢.同其它國家傳教士舆羅爲教廷的密切關係相對有别,法國耶穌會士從其1700年成立傳教區以來,就自成一體,保持着自己内部比較密切的組織關係和通訊聯系.本文主要以法國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以下簡稱《書簡集》)爲考察對象,探討這一文本所展示的法國耶穌會士豐富的"北京經驗".誠如法國學者德爾尼所説:"這些書簡目前仍未失掉其重要意義.首先,它們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而且也是中國在十八世紀曾對歐洲施加過巨大影響的見證."①歐洲學者對這些歷史材料頗爲重視,許多學者投入這項課題研究,詹嘉玲指出:"在歐洲保留下來的數量大得驚人的資料(它們在中國本土却很稀少,也很難得到),使之成爲一項整個歐洲大陸範國内的課題.這些檔案也形成了有關中國最古老的西文文獻特藏."②由於語言的障礙和材料的缺乏,現有的中文研究成果相對薄弱,中國學者最早專門研究這些文獻的是閻宗臨先生,他早年在法國撰寫的博士論文《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③對《中華帝國全志》和《書簡集》有較爲系統的研究和較多的利用.近期張國剛的 《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争——明清傳教士舆中西文化交流》、張西平的 《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舆西方漢學的與起》兩書亦闢有專節探討、研究《中華帝國志》和《 書簡集》,④篇幅相對比較簡略.其它相關成果多集中於法國耶穌會士舆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科技交流).⑤本文限於篇幅,主要發掘和解讀《書簡集》舆北京有關的材料.事實上,十八世紀歐洲的"中國熱"(Chinoiserie)舆法國耶穌會士在他們書簡、報告中對其"北京經驗"的濃重渲染,有着直接的關係.  相似文献   

14.
孔尚任發現西漢建初銅尺後,將之帶返闕里,撰文三篇以志念。乾嘉時期,建初銅尺成爲周漢古制考訂者趨之若鶩的珍品,翁方綱、阮元、黄文暘等人都撰寫過考訂詩和文章。梳理這些故事,探尋詩歌寫作的前因,明瞭作者在文本中對人與物相遇的觸動,將能在批評考訂詩的聲音以外,理解這些詩歌寄寓的物緣和情感。  相似文献   

15.
正關於陳寅恪(1890—1969)與語文學(philology)之間關係的問題,雖然學術界歷來多有討論,但是有一批重要的相關史料卻一直沒能進入大家的視野,這就是原藏北京大學東語系圖書室,現歸北京大學圖書館特藏部管理的陳寅恪舊藏東方語文學類書刊。衆所周知,這批書是陳寅恪在1946年10月重返淸華大學後於翌年賣給北大東方語文學系的,賣書的直接原因是購煤取暖。蔣天樞(1903—1988)在《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增訂本)》民國三十六年(1947)條下對此事做過簡要的記述:  相似文献   

16.
敦煌學研究工作越是發展。對敦煌目錄學的要求就越是迫切。敦煌目錄方面的工作在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此,我們作一次簡單的介紹與述評。 (一)各種舘藏目錄七十年代末期以來,國內一些圖書舘,博物舘陸續發表了所藏敦煌漢文遺書卷子目錄。其中主要的有七種: 1.《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遺書目錄》敦煌文物研究所資料室編 發表在《文物資料叢刊》  相似文献   

17.
魏晉以來,中國的古典解釋出現了一些新面貌,雖然在經書解釋史上,有的學者還是將這一時期總歸為漢唐階段①。這種劃分從歷史的長時段來看,自然有其成立的理由,但對于長時段中各個短時段的變化,學者理應予以必要的注意。概括地說,這些新面貌可以歸結為兩點,即“得意忘言”與“義疏之學”。前者是精神上的,後者是體式上的。經典解釋的這些新特徵,對于文學解釋來說,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先導和影響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中國有藏傳佛教、漢地佛教和南傳的上座部佛教三大門派.佛教三大門派,在中國都有傳承.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在中國的藏族地區形成與藏區文化結合的特殊形式,然後延伸到蒙古地區、滿族地區,在藏蒙滿地區比較集中,都信仰藏傳佛教.傳到蒙古以後,比如現在俄羅斯境内的布理亞特人、卡爾梅克人,都是蒙古人的後裔,也都信仰藏傳佛教,到現在也是.滿洲人來到内地以後,逐漸和漢地的主流文化合流了.  相似文献   

19.
正前言陳寶箴致兪廉三末刊信札,源於江西義寧陳氏家藏文獻。這批手札,最初由陳寶箴之孫登恪(陳三立幼子)抗戰前在漢口地攤上購得,時登恪執敎於國立武漢大學。據他事後向家人介紹,當時正因爲發現是祖父的手迹,才會花"大價錢"買下來。1974年,陳登恪逝世,其子星照將信札交與堂姊小從(其父隆恪,爲登恪次兄)收藏。此後,陳小從又將曾祖遺札轉付堂兄封懷(其父衡恪,乃登恪長兄)。陳封懷辭世(1993年)後,信札原件遂  相似文献   

20.
周質平 《中国文化》2006,(1):163-174
前言最近20年來,海內外有關胡適年譜和傳記的著作,下下數十種,但對1948年底胡適飛離北平,到 1949年國民黨撤離大陸,胡適決定暫寓美國的這段生活和心境,記載卻極有限。這一方面固然由於胡 適個人的生活往往衹是瑣碎的日常事務,無論就學 術史或政治史而言,都無足輕重,另一方面,也是由於材料不足,無從建構起胡適流亡歲月中的點點 滴滴。本文以胡適十幾封從未發表過的家書作為基 礎,輔之以其它材料,來重新審視他在這段艱難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