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大部分在河南,河南省在姓氏寻根方面做了大量的组织联络与化交流工作。许多专家学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在人始祖寻根、古都古城寻根、门类化寻根同姓氏寻根的结合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福建、台湾两地同胞的固始寻根更是近几年姓氏寻根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固始移民与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整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上固始移民入闽迁台,因其相同的移民集散地和移民方向,在中国移民史上成为独立的历史单元。文章从历史学出发,以唐代固始移民入闽迁台为主线,将豫闽台两岸三地寻根资源初步整合为移民资源、姓氏资源、信仰资源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通过闽台寻根反哺固始,实现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共享共赢。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原汉人南迁常称始发于固始,经实地调查,固始与闽西南在族源,语言习俗诸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对闽、粤、台人民寻根问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亲文化”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固始和闽、台关系源远流长,是闽台与中原无法割舍的重要纽带。作好“固始寻根”这篇大文章,在固始建立闽台寻根基地,挖掘“固始寻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价值效应,不仅对于信阳以及大别山老区建设和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于加速中原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打造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实现两岸文化的融合与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亲文化"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固始和闽、台关系源远流长,是闽台与中原无法割舍的重要纽带。做好"固始寻根"这篇大文章,在固始建立闽台寻根基地,挖掘"固始寻根"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价值效应,不仅对于信阳以及大别山老区建设和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对于加速中原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打造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实现两岸文化的融合统一,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固始与闽西人关系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原汉人南迁常称始发于固始,经实地调查,固始与闽西南在族源,语言习俗诸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关系,对闽、粤、台人民寻根问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1981年黄典诚的固始寻根,到信阳学人的文化自觉,直到近年根亲文化概念的提出,历三十年。由此形成了中原寻根中的"信阳现象"。认真研究这一现象,对于深化中原寻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研究 ,本文特别强调中原地区与苏姓起源及播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辉县、温县、洛阳、固始、开封、许昌和郏县对于苏姓寻根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时空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使河南固始成为众多闽台人的祖根地。也正是因为时空的巧合与历史的必然,使欧潭生与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寻根浪潮的兴起,具有双重身份的欧潭生开始关注和探究豫闽台渊源关系,其研究成果不仅成为豫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成为固始成功举办"根亲文化节"的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总体上看,“寻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个方面。外部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寻根文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二是关于“寻根文学”与拉美、台湾、二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的比较研究。“寻根文学”的内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研究“寻根文学”:二是从“寻根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寻根文学”;三是“寻根文学”的物质层面研究即艺术性研究;四是“寻根文学”的文化保守主义研究;五是“寻根文学”的现代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母语化”是寻根学最为看重的话语表述方式之一,也是对新时期学创作最具影响的艺术成就之一,母语化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作充分的借鉴和吸收,以激活汉语言在学表达上的诗性和灵性。本试图通过西方批评家和诗人对汉语言诗性特征的理解,联系中国古代论家的阐说和寻根作家的创伤,重点分析“中国式意象”的构成,由由论述寻根学中的母语化倾向及其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三元数运算,推导得到了一般三次代数方程的求根公式,结果证明与卡尔丹公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形象思维角度提出对“客家”进行多元化研究与表现的必要性 ;阐明客家题材美术创作的意义 ;着重论述关于客家风情画创作“不要猎奇 ,而要寻根” ,“超越具体 ,走向精神” ,“突破地域 ,追求普遍”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米》向我们讲述一个寻根者的寓言故事,文中几个寓意耐人寻味。五龙作为华夏之子“舞龙”的象征,在城市异境中经受了织云与绮云所代表的“色”与“财”的诱惑,逐渐发生蜕变。城市生活的漂泊使五龙把米看成是唯一的“情人”。对米的依恋与对城市仇视使五龙深刻地意识到枫杨树乡村才是根之所在,于是在生命终结之时完成了寻根之旅。  相似文献   

15.
该文归纳总结了求方程的根的多种方法.首先给出实数域上连续函数的零点存在定理,求零点数值解常用的方法:二分法、迭代法与切线法.也给出复数域上解析函数的零点存在的个数,通过转化为实数域上二元方程组来求复数域上方程的根.  相似文献   

16.
苗族刺绣的特点在于苗族妇女的独特创造,在于培养苗族人的历史意识,教育苗族后来人不忘苗族祖先故土,体现出苗族人对祖先的追忆和寻根的浓重相思,被视为苗族凝固的历史而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7.
The formalization of the university: rules, roots, and rou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examines changes in the formal organization of two universities and two schools within these universities, the University of Oslo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We focus on role differentiation, rule formation, and resource seeking structures and describ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s along these dimensions. We find that both these universities travel similar routes involving greater role differentiation, rule formation, and resource seeking activities. Both universities more explicitly function as organizational actors influenced by a global environment that favors the more socially embedded and the more managed university. However, we also find persistent differences in how these universities respond to the global environment, differences that reflect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roots of different universities. A tradition of professorial self-governa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Oslo, for example, fosters greater resistance to the managed university ideal. The latter emerges earlier and develops to a greater degre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e conclude that university routes are influenced both by common (now globalized) rules of the game and by their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roots. We use ideas from the neo-institutional and path dependency perspectives to make sense of both growing commonalities and persistent differences.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多地对《韶乐》进行开发与传播,呈现出“寻根”与“复魅”的文化景观。文章简要分析了《韶乐》的历史传播轨迹,探析当代《韶乐》传播的现状及文化内涵。当代《韶乐》的开发在地理位置上以《韶乐》历史传播为依据,内容上以史料记载为素材并融合了地方特色与当代审美志趣,依托旅游文化产业传播。是对尽善尽美及以德治国理念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闽台两地部分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表现形式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分析。闽台两地同根同祖,相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相同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同一性。由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和经济条件等因素不同,台湾校园体育文化与祖国大陆相比又呈现出特殊性。了解两地校园体育文化的异同,取其精华、求同存异,这对福建省乃至全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