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既是当前我国城镇化转型的重要使命,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济南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上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并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然而当前济南市城镇化增速滞缓、集约发展水平低、小城镇建设较弱、城乡收入差距显著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对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得,通过建设城乡资源统筹利用体系、建立新型城镇化的带动机制、建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机制等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将为有效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并最终实现城乡融合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利用变异系数法测算了2005~2016年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然后,通过构建VEC模型进行分析判断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内在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模型,从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层面进行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1)全国及东部、中部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西部地区却呈现显著抑制作用;(2)人力资本对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显著为正,而外商直接投资、城镇化对其呈现抑制作用;(3)技术进步对中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作用显著,对东部地区呈现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强化高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地位;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因地制宜实施政策促进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属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后发地区且受生态环境制约程度较高,存在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差距较大、小城镇半城镇化水平虚高以及异地城镇化现象明显等问题。在国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以陕西省为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地方性内涵与路径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产城融合、统筹城乡、生态优先、传承文化的内涵本质,提出消化“存量”与扩张“增量”并举、构建开放型新型城镇体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差异化发展、强化特色产业支撑及结合移民搬迁推进城乡一体化等路径,以期为西北地区城镇化路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24所大学的相关数据,结合Bootstrap-DEA方法,对中国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地区禀赋、金融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2001和2002年,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西部与中部地区的大学,以及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008和2009年,中国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地区禀赋、产业结构对于中国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但金融发展程度对其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城镇化、贫困地区的减贫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如何有效对接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两大国家重大战略体系是地理学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文章基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析阐述了城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传统城镇化发展道路对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尝试探讨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和制度优化路径,以期为推动贫困地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扶贫开发"双轮驱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樊华  周德群 《科研管理》2012,33(1):10-18,26
本文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模型测度2000-2007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收敛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效率具周期性波动演化特点;东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省域,西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快,赶上并超过了中部省域;西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具有绝对和条件收敛特征;全国和东中部省域科技创新效率条件收敛显著,绝对收敛特征不明显;考察期内工业结构、对外开放度、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影响效应,而政府影响力具有负向作用。研究结果为国家及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政策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2011—2021年的数据,以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选择消费水平、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水平相对中东部地区较低,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通过消费水平、公共服务和产业结构升级均对共同富裕起到了间接正向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继续加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缩小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青海科技》2014,(3):17-22
为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近年来,西宁市紧抓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机遇,长远考虑,认真谋划,全面将东部城市群建设的各项要求和重点任务,认真落实到城市总体规划、新区规划、县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层次规划中。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分布失衡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英  汤亚非  邹纲明 《现代情报》2010,30(8):157-162
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绩效数据的分析,其中包括:总产值、主营收入、增加值、新产品产值、利税和出口交货值等多个方面的数据,了解到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区域分布,发现高技术产业集中我国的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在高技术领域处于明显劣势,严重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均衡发展。据此建议国家应该尽快调整高技术的产业结构,让高技术产业成果,带给中部和西部的人民一些经济实惠。  相似文献   

10.
在实地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德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威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德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围绕大扶贫,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高起点规划,推进产城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围绕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消除二元结构并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与其他国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不同,由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经济性"与"体制性"双重叠加特性,从而决定了中国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也必然是基于这一假设的逻辑展开。通过浙江城乡一体化先行探索路径及其发展逻辑的分析考察,给我国其他地区的实践提供了一些经验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满芝  王锐  周梅华  张静 《资源科学》2011,33(9):1641-1649
本文在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与煤炭消费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变量问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影响高于其它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单位GRP能耗水平等因素对煤炭消费的影响大于其它地区;从短期波动看,东部地区各因素波动对煤炭消费量波动的影响要高于其它地区,不过产业结构波动对煤炭消费波动的影响西部要高于东部地区,从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看,中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因此,国家和各地区在制定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把握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关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为中部地区实现崛起以及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契机.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中部崛起.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关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只有中部地区不断崛起,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才能不断得到推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科学发展得以实现.在对科学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分析以及对金融危机下我国以及中部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危机下中部地区实现崛起的战略路径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中部崛起的三大主要战略路径:(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中部地区竞争性区域构建;(2)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扩大内需,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85~2006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理论和动态最小二乘法模型,研究了我国各区域(即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FDI对相应地区产业结构的长期影响和短期的修正机制,以及FDI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作用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FDI对产业结构变动均具有长期的影响和显著的差异,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影响逐渐增大的态势;而短期中,除东部地区之外,FDI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体形态,促进了区域间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本文运用城市综合发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分析中国19个城市群的发展特征.结果表明:东部城市群城镇化差异指数持续下降,中部城市群稳定增长,而西部城市群在波动中上升.城镇化发展热点先升高,后降低,且由聚集状态转变为分离.城镇化综合发展整体上呈...  相似文献   

16.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近年来敦化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推动了市域经济发展,加速了农村人口转化,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相似文献   

17.
利用DEA-SBM模型测度地区间能源强度缺口,并研究其决定因素。结果发现,2003—2014年间,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缺口逐年缩小,其原因是技术水平、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缺口具有缩小作用,而要素禀赋、政府支出对地区能源强度缺口具有扩大作用。为了实现能源强度的最优化,国家"十三五"期间应采取"提升东部产业结构,减少中部政府干预,提升西部技术水平"的区域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各类区域创新系统人力资源分布差异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顺忠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9):218-219,223
本文按照创新能力和所处区住的不同,对我国创新系统进行了两种不同的分类。在此基础上,使用列联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别地区创新人力资源分布的差异化。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不同的地区人力资源分布存在差异化,而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分布也存在差异化。其中低创新能力地区高校创新人力资源较多是不同创新能力地区人力资源分布差异化的主要原因,而中部地区研究机构人力资源较少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分布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低碳发展背景下,研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6—2019年我国263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在对我国城镇化和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和低碳、绿色发展提供科学有效地支撑。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和碳排放量不断提高,且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化水平每提升一个单位,碳排放量将增加0.062%;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但就影响程度而言,西部地区城镇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因此,要持续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降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公共服务的基本方面,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程度的直接反映。农村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一环,更是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城镇化程度。通过分析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问题的现状,找出农村教育问题发展的困境,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在教育领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助力我国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