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博 《科教文汇》2009,(32):9-10,44
本研究运用加工分离程序,以词语和图形为测验材料,探讨了严谨性人格特质对外显、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严谨性高、低被试在外显记忆上没有显著差异,其内隐记忆成绩则出现了显著差异;(2)无论是外显记忆还是内隐记忆,对图形的记忆成绩都明显好于对词语的记忆;(3)材料性质和人格特质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记忆和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学习的过程就是记忆的过程。学过的外语知识能否在需要使用时回忆或提取出来是至关重要的,干扰对记忆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互间的关系入手,讨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的干扰现象的区别和联系及国内外现阶段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运用自然法对大学生的前瞻记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高卷入程度下,时间间隔一天和七天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别,而在一般卷入程度下,被试延时间隔一天和七天前瞻记忆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在高兴趣水平下,被试时间间隔一天和七天的前瞻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别;时间间隔一天组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和艾森克问卷测出来的P因素呈弱相关,而时间间隔为七天组的则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次研究就是在抽象颜色偏好实验研究与颜色词联想研究基础上,使用逆向研究方法--从词汇联想到颜色来探索人们认知偏好中的颜色与特定词汇之间的关系,对以往所做的颜色词联想研究结论进行验证.本次研究由词汇--颜色联想调查表和词汇---颜色联想验证实验组成,所得出的结论包括:1)每个词汇在联想颜色的人数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词汇-颜色联想在词汇词性上存在差异;3)词汇与颜色匹配程度越高,内隐记忆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外显记忆中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已无可厚非,但是有关遗忘是否影响内隐记忆,定向遗忘的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在查阅前人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从这两方面对定向遗忘效应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外显记忆中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已无可厚非,但是有关遗忘是否影响内隐记忆,定向遗忘的机制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在查阅前人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从这两方面对定向遗忘效应进行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是一种与个体内部心理状态紧密相关的综合记忆,有时也被称为情节记忆。最近几年来,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是继内隐记忆之后又一个研究热点,因此出现了多种研究范式,主要有线索词技术、事件线索范式和自我参照研究范式。试图在介绍三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三者的异同以及评介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对教学效果有一定影响,和谐的文字及背景色彩搭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学信息的传达,有效发挥其辅助引导作用。论文以某高校学生为被试对象,选用多媒体课件中最常使用的白色(255,255,255)、淡蓝色(220,250,252)、黑色(0,0,0)、红色(255,0,0)、深蓝色(0,0,255)等几种颜色进行文字及背景搭配实验,运用Tobii T60XL型眼动仪记录被试的注视次数、注视时间等数据,实验研究教学课件中不同颜色文字与背景的色彩搭配效果。研究结果显示:2种常见白色(255,255,255)和淡蓝色(220,250,252)背景中,深蓝色(0,0,255)字体不易引起视觉疲累,注视时间较长,可以多用;红色(255,0,0)字体注视次数多,认知加工负荷大,易引起视觉疲累,可用于提醒、重点内容标识;黑色(0,0,0)字体在白色背景下易引起注意,在淡蓝色背景下注视时间最短,不宜较多使用。  相似文献   

9.
《百科知识》2011,(6):16-16
人们通常都认为,规整的容易辨认的字迹便于学习和记忆,然而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事实恰恰相反:非常规字体或模糊潦草的笔迹反而町以加深印象,并提高记忆效率。心理学家表示,相比从简单的文字里“被动获取”的信息,那些需要“主动生成”的信息更容易被长期准确地记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针对社会化标注过程中标签频次不能准确表征用户偏好,以及图书推荐过程中面临的数据稀 疏和冷启动问题。【方法/过程】本文基于记忆优化机制,提出读者偏好表示方法,以“豆瓣读书”作为实证对象,利用 DBSCAN 算法聚类结果评价该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表征效果。为解决图书推荐过程中面临的冷启 动、数据稀疏等问题,以基于记忆优化机制的读者偏好表示为基础,开展图书群组推荐研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 显示,本文提出的推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创新/局限】本文提出了基于记忆优化机制的读者偏 好表示方法对挖掘读者偏好和开展推荐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读者偏好构建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细化认知构建和 更新过程,必要时可考虑利用更多读者属性完善记忆构建和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唐红娟 《科教文汇》2010,(31):68-69
采用实验室研究范式,以两位数字为实验材料,以内地某民族高校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汉语言能力对其前瞻记忆的影响。研究结果(:1)汉语言能力对第一母语为藏语的被试前瞻记忆有显著影响。(2)前瞻记忆任务难度对被试的前瞻记忆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对汉语言能力弱的被试,由于在完成任务中不能很好地理解任务及其完成程序导致前瞻记忆成绩显著低于汉语言能力强者。汉语言能力和任务难度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记忆既是人神经系统的一种重功能,也是人类生存进化的重要基础。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的记忆很好,但是,相比于人类其他类型的记忆来,神经记忆有时是很不靠谱的。比如,DNA遗传记忆是最稳固和最强大的记忆,免疫记忆同样要比神经记忆更靠谱。  相似文献   

13.
神秘的记忆     
刘卫 《百科知识》2010,(1):26-28
直到今天我们对记忆也解释不清。认识和解释记忆无疑要从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着手,当然,现代信息论和控制论也可以解释记忆。前者的解释是,记忆是人的大脑神经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后者的解释是,记忆是人们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应用过程,是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记忆的过程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能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记忆有3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相似文献   

15.
大脑记忆奥秘道其译编一时记不起熟人的姓名或电话号码时,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困窘感觉。生理学家们认为,我们身上发生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工作记忆毛病”。工作记忆实现重要信息在大脑中的长期储存。叙述记忆与工作记忆不同,它负责储存杂乱无章的事实和回忆我们生活中发...  相似文献   

16.
<正>记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记忆力与人的生活习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你习惯性地忘记某件事情,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会持续下降,如果你尝试努力地记忆一些东西,每天都去努力,那么你的记忆力就会有所提高。编码(信息的初步加工,形成表象特征)、存储(及时保存加工时或加工后的信息)和提取(回忆或应用存储的信息)三个基本过程在交互作用中形成和使用记忆。  相似文献   

17.
德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1岁以内的人类婴儿记忆东西放在哪儿的方式,与类人猿是相同的。动物记忆一个东西放在哪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记住东西的特性(大小、形状、颜色等),另一种是记住东西所处的方位,比如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有些物种,比如小鸡和蟾蜍,显得更喜欢记忆物体的特性;而另外一些动物,比如鱼和狗,更喜欢记忆东西的方位。德国莱比锡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比较研究了猩猩、大猩猩、倭黑猩猩、黑猩猩和人类的记忆方式。在莱比锡动物园,研究人员将葡萄、香蕉等奖品藏在木头、模拟鸟巢或石头下面。有时,奖品会藏在同样的东西下面,但…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按不同种类把记忆分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中期记忆几类。童年生活中的一些片断直至最小的细节人们都能记得很清楚;你问自己亲近的人,父母、爷爷和奶奶,他们会对你谈起几十年前的一些趣事;童年时熟记的乘法表永远留在记忆中。这就是长期记忆。你看了一部电影,读了一本书,但是过了很短一段时间,你就会把这部电影、这本书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人家介绍你同某人认识,而你在重新和他见面时,却怎么也记不起他的名字。这是短期记忆。中期记忆是一种特殊的分类,只需要记几分钟的东西就属中期记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次重复需要记住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夏莲香 《百科知识》2022,(21):44-45
<正>一、时间顺序记忆人类具有回忆过去发生事件的能力,并且可以重新体验过去事件的生动细节。Tulving在1972年提出了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用来描述个人亲身经历过事件的记忆,包括事件细节及事件与其背景信息之间的关联,如我们记得毕业典礼当天发生的具体事件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信息的记忆与情景记忆的其他相关方面有所不同,时间记忆为我们体验和重建生活事件提供了一个支架,  相似文献   

20.
记忆的本质     
关于记忆的本质机理,科学家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在这里我提出一种假设,记忆的产生是因为“信息分子”的产生,当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外界环境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皮层内便会合成这种独一无二的信息物质,于是记忆便产生了。在诞生的初期,“信息分子”是很不稳定的,时间稍长它就会被体内的酶氧化分解,因此如果我们在刚产生记忆后短时间内不进行回忆,则记忆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当我们再重复回忆这些信息时,就会使“信息分子”的稳定性大大增加,及时地重复几次,“信息分子”就会很稳定地存在于大脑皮层的海马体上,所记忆的内容也就不容易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