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喻,亦称复喻,比喻的一种。博者,多也,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说明一个共同本体的比喻形式。它既兼有一般比喻的基本特点,又具有一般比喻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凭借多个喻体的优势,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2.
4.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绘或说明本体的比喻,即一体多喻;喻体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公式是:A像B,像C,像D……。例如: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常用修辞法,用于记叙文、散文一般称“比喻”,用于说明文一般称“打比方”,用于议论文论证时一般称“比喻论证法”。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比喻有几个常见理解误区,下面略作分析。常见误区之一:比喻的本体、喻体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比喻的三种常见类型(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一般是名词或名词短语,鲜有例外。如:《荷塘月色》中“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明喻,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明珠、星星”;《十里长街送总理》中“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是暗喻,本体是“长安街”,喻体是“大海”;《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是借喻,喻体是“厚障壁”。不过,比喻还根据本体、喻体、比喻词的结合情况,衍生出另外一些变化形式,如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等。其中有一些比喻的喻体,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而是句子。如,扩喻就是本体、喻体互为平行的句子的一种扩大形式的比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句歌词,用“老鼠爱大米”来比“我爱你”就是这一类。这类比喻有时本体在前,有时喻体在前,比喻词常被省略,两个句子的结构可相同也可不同。荀子的《劝学》,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相似文献   

4.
[简析] 本文分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小屋的位置和环境。文章开篇,大笔着墨,作者从山叙起,点出小屋的位置:“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接着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博喻说明“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生机勃发。继而着意写点缀小屋的树:写树的静  相似文献   

5.
博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多比喻来表达一个事物的一个特点。博喻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它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相似文献   

6.
比喻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如果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描写、说明,反复设喻去描写说明同一个本体,那就是博喻。博喻又叫连比。精辟的博喻就像《天方夜谭》里的神灯一样,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只要它一照耀,奇迹便立刻出现了:深奥变得浅显,晦涩变得明朗,抽象变得具体,干瘪变得丰满,僵死变得灵动,直露变  相似文献   

7.
比喻的基本格式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但还有其他变化形式,如博喻、连喻、接喻、扩喻、缩喻、引喻、互喻、较喻、倒喻、反喻、讽喻等。一、博喻。用几个喻体反复说明一个本体。例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相似文献   

8.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和各类复习题,比喻考查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直接考查比喻知识。例1:(文段)刘向《说苑·善说》记惠子论“譬”,说“弹之状如弹”则“未喻”。皇甫溰根据“岂可以弹喻弹”的意思,总括出比喻的原则:一方面“凡喻必非类”,另一方面“凡比必于其伦”。(题目)皇甫溰总结出比喻的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   ;二、   。(每空不超过15字)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要构成比喻必须做到: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具有相似…  相似文献   

9.
修辞格比喻,又叫“打比方”,指利用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借这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事物的语言现象。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明比喻的词)、相似点(本体与喻体共有的特点)。有时本体和相似点不明显,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根据这四要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征,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及其若干种变式,后者常见的有博喻、连喻、引喻、缩喻、倒喻、逆喻、进喻、派生喻、类喻和较喻共十种。下面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介绍。 1.明喻:明显地打比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比喻词常用表相似关系的“像”、“好像”、“如”、“比如”、  相似文献   

10.
博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是连用两个以上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描绘、说明一个事物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特点,以便更生动地来表现千姿百态的客观事物。它的运用范围很广,修辞效果也十分出色。写景时运用博喻,能使景物特征更鲜明,描摹形状,生动如绘。如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便把雨丝  相似文献   

11.
反复设喻,简称复喻。也称“博喻”。就是对同一个本体事物,从不同角度连用两个以上喻体的比喻。《听潮》这篇课文有四处运用了复喻。 首先,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把潮来时的飞沫化作“细雨”“朝雾”、“暮烟”。这一复喻使海潮的形态具体可感。正因为这“飞沫升落”具有动态美,才有“现在这海完全属于我们的了”的欢悦,情景交融,算得上“尽够欣幸”了。 其次,第八自然段,作者为了体现海的“静”。用了一连串温柔甜美,富有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2.
李佳秀 《学语文》2002,(5):44-44
运用一系列喻体说明或描绘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叫“博喻”。巧妙地运用博喻,可以使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给人以鲜  相似文献   

13.
大家熟悉的明喻、暗偷,可以说是比喻的基本形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比喻,如博喻、反喻、回喻、强喻、引喻等。1.博喻:以多喻体重复说明一个本体,列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某一相似点。因为有些事物具有多方面的意思,一个比喻是概括不了的。这种比喻能极大地增强文章气势。例如:……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江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的烂。(高中语文第二册(天山景物记》)2.反喻:从本体的反面设喻,或者同时从正反两方设喻,具有正反对照、相反…  相似文献   

14.
博喻就是用多个喻体来描写同一对象,喻体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这多个喻体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稍稍梳理一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喻体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它们一般是同类事物,有共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比喻的基本格式是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但比喻还有其他变化形式,如博喻、连喻、接喻、扩喻、缩喻、引喻、互喻、较喻、倒喻、反喻、讽喻等。一、博喻用几个喻体反复说明一个本体,例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  相似文献   

16.
博喻 互文     
博喻、互文这两种修辞方法 ,在语文教材中常有出现 ,而教科书和常用修辞书上对这两种修辞格的介绍却“语焉不详”。下面我对这两种修辞法的定义、作用等略作介绍 ,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博喻又叫复喻 ,是比喻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格式。博者 ,多也。当有时用一个比喻还不足以淋漓尽致地状写某一些事物的特征 ,或者需从众多方面 ,借助通俗鲜明的形象来加深对这个事物特征的认识时 ,就要运用一系列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使之更精密、更形象 ,这就叫博喻。如《荷塘月色》中把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白荷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相似文献   

17.
短语构成的比喻,是指比喻的变式。一是指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构成的修饰喻,一是指由复指短语构成的同位喻。所谓修饰喻就是把一个比喻压缩在一个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之中,格式是“本体”的“喻体”,或者“喻体”“的”“本体”,是用修饰语和中心词构成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演化成了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常见的是本体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喻体以中  相似文献   

18.
比喻说理源远流长。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墨子·小取》便给它下了定义:“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通、“譬”,即“比喻”。运用比喻说理能使抽象的事理显得具体形象,易收深入浅出之效。在中学议论文教学与写作中经常要接触到比喻说理的问题。比喻说理,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从喻体性质分,有正喻型、反喻型;从喻体数量分,有单一型、复杂型;从喻体内部关系分,有单纯型、复合型。一、正喻型 1、肯定式通过比喻,认定比喻事物间的理由与推新  相似文献   

19.
修辞手法     
比喻考点分析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二者的词语)组成,它包含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五种。构成比喻的条件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比喻的作用:一是对事物的物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20.
一点质疑     
在备<我的空中楼阁>这课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课文在说到山与小屋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因为在前一篇课文<荷塘月色>里刚讲过博喻,同学们能够轻松地认出它来.既然是博喻句,自然少不了找本体、喻体,以求甚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