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李传鹏 《教学随笔》2009,(12):30-32
古代把“三”理解为多数,我认为,要做好班主任,离不开“三心”“三意”。“三心”:爱心、细心、耐心;“三意”:“妈妈”意识、赏识意识、民主意识。我们借用古代对“三”的理解,我认为,班主任应“多心”“多意”才能做好班级工作。  相似文献   

2.
彭强 《云南教育》2008,(19):37-38
“三生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必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配置合理、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这是实施“三生教育”的基础,关系到“三生教育”工作的成败。只有努力提高“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自觉性、理清“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思路、完善“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才能保证“三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红河学院“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谈谈“三生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3.
古汉语数词“三”有“多”的意义,自清人汪中明确提出这种现象之后,尚无人作出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笔者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在人们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原始思维时期,在一个阶段内,数词只有一、二、三,人们便用“三”表示“三”以上的数量,“三”便有了“多”的意义,这个意义一直沿用到“三”以上的更大的数词产生之后。其它如“九”、“十二”、“三十六”则是“三”的倍数,它们表示“多”,是以“三”的“多”义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是一种以对资本主义加以改良为特征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愿认向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想走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间道路”色彩。“第三条道路”的形式主要有伯恩施坦的“第三条道路”、奥地利社会党的“第三条道路”、社会党国际的“第三条道路”、“瑞典模式”的“第三条道路”等。  相似文献   

5.
说"三"道"四"     
“三”和“四”作为基本的数目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就说成语吧,你统计过含有“三”或“四”的有多少吗? “三”:三心二意、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四大皆空……“三”和“四”:不三不四、朝三暮四、丢三落四……由此可见它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运用是多么广泛! “一”为单, “二”为双, “三”为“众”。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三”很自然地由确数变为约数,有了“几个”或“多次”的意思。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意思是“几个人”: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中, “三过”就是多次经过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高校国防教育在“三全育人”实践中存在对国防教育的理解不到位、与“三全育人”的融合度不高、“三全育人”特色作用不够突出等问题。高校国防教育“三全育人”具有“独特性”、“系统性”、“协同性”等重要作用。为实现高校国防教育“三全育人”,应贯彻“立德树人”原则、坚持“党委主抓国防教育”有效机制、突出“德育载体”支撑功能、提升国防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为化解混合式教学形式新、要素多,教学活动组织复杂,学生不好理解的问题,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在大量实践反馈基础上建构“全时多域五三三”教学方式。“全时”是指借助视频与在线平台,利用碎片化时间“全时”学习。“多域”是打破传统教室物理局限,在虚拟空间安排多个平行教室以个性化培养。“五三三”指教学思想“三念三要三则”、教学资源“三建三用三研”、课堂教学内容“三察三讲三评”、教学评价“三立三一三化”和助学机制“三导三助三结”。该方法成功实现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的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经数千学生(线下)数万学生(线上)实践取得多项奖励并已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前徽州“三雕”课程师资架构和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架构与“三雕”课程建设落后,“三雕”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缺失。基于此,提出掌握“三雕”课程实践材料与技术、推进“三雕”课程建设的专业教学与口传心授、建构名师框架和“三雕”课程建设的新模式等建议,以期提高“三雕”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洪兴 《天中学刊》2007,22(3):51-54
《庄子》“三言”既是《庄子》文章三种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又是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自郭象以降,学者们便开始关注“三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三言”。概言之,学者们对“三言”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三言”概念及比例(数量)问题、“三言”之间的关系、“三言”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及“三言”的文体功用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三可三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殷切期许。在“三全育人”大思政视域下,如何引导全体高校教师按照“三可三为”标准加强自身建设,对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三可”涵育为人“品”格,“三为”规范处事“行”为。以“三可三为”标准加强高校教师培养,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外在要求,也是高校教师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智慧选择。应从强化思想导航、加强文化融入、培育高尚师德等维度培育“三可三为”高校教师,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1.
罗明东 《云南教育》2009,(11):34-37
“三生教育”是从实践领域开始教育思想变革的有益尝试。探索“三生教育”的本质,解读“三生教育”的内涵,是构建“三生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复合概念,“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何谓生命、生存和生活,其内在的联系是什么,怎样透过生命、生存和生活来理解教育及其“三生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指导“三生教育”实践、构建“三生教育”理论体系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海原一中是一所有着厚重积淀的老校,代代传承、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精神内涵,成为“一中人”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谋求发展的制胜法宝。经过全体师生多年的努力与探索,成功摸索出了一套切合山区实际、特色鲜明的“八三式”办学管理模式:即“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三苦奋斗精神,“示范、模范、典范”班子三范意识,“爱校、爱岗、爱生”教师三爱情怀,“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三本教学研究,“堂清、周清、月清”三清帮辅方案,“细、适、实”三字教学方式,“小、近、实”三字德育原则,“脚勤、手勤、眼勤”三勤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应是“一分为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一分为二”。我却要提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应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三位一体”、“鼎立统一”、“三分法”、“三点论”、“三重性”)。为什么这样看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三生教育”是从实践领域开始对教育思想变革的有益尝试。探索“三生教育”的本质,解读“三生教育”的内涵,是构建“三生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何谓生命、生存和生活,其内在的联系是什么,怎样透过生命、生存和生活来理解教育及其“三生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指导“三生教育”实践、构建“三生教育”理论体系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三生教育”专业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打造高素质的“三生教育”教师队伍、完善以“三生教育”为核心的特色课程体系、建立特色鲜明的“三生教育”系列教材体系、突出实践实训教学、倡导活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三生教育”专业建设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的“三生教育”人才.  相似文献   

16.
“一三三一”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一”创设、“三”探究、“三”提升、“一”测验等四环节的教学方法.“一”创设即导,就是导入与导学;“三”探究即学、议、展,是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小组交流结果;“三”提升即讲、练、结,是教师点评或精讲、巩固练习学以致用和学生自结;“一”测验即检,是当堂检测.  相似文献   

17.
古代许多小说在构思上妙用“三”字。譬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三气周瑜”。这样可以使内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写作上同样扣住“三”字,从头到尾采用了三层排比的手法,使文章酣畅生动,意味深长。下面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三”字经——三叠法。  相似文献   

18.
“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理论成果之一。“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鲜明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全面认识“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意蕴,要讲透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讲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讲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大学生应增强的斗争本领,要充分分析“三个务必”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建设传统、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方面的理论逻辑,并从加快“三个务必”科研成果转化、遴选“三个务必”教师骨干、创新“三个务必”教学方法、完善“三个务必”教学评价体系等角度,将“三个务必”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唐山市将大力实施“两极三带”战略,其中“三带”包括“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山前经济带是指唐山市北部迁安市、遵化市和迁西县三个县(市),是唐山县域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一、把切入点放在教材体系的调整上 ,起好“三进入”首棋———进教材“三进入”是一个逐步深入过程 ,其中“进教材”是“三进入”的起点 ,把“进教材”这一首棋“起”好 ,是确保“进课堂、进头脑”的基础和前提。所以 ,推进“三个代表”“三进入”要把切入点放在教材体系的调整上 ,通过三个途径 ,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教材。一把编写“三个代表”系列教材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的直接途径。讲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等。二是把更新相关教材作为“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