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96高考历史第47题题目是这样的: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注意: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理清楚。)这是一道中古史的问答题,占全卷十分之一强的比分。此题体现了命题的新探索,评分的好尝试。 一、命题的新探索 命题的新探索,“新”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命题大胆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甚至略高于教材;考查了教材的重、难点,又不强求于教材的文字表述。其二,试题跨度较小。但概括不易。虽考查唐朝文化,但唐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无不涉及,显示了试题的深度和概括的难度。其三,考查精选、归纳和概括的能力且具有相当的力度。试题善选“切口”在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处设问。原因和特点是散见和隐含于教材之中而教材不曾集中叙述,需要考生去提炼、归纳和概括。即便是“历史地位”,试题要求阐述的也决不像教材上的大段论述,也需要一番浓缩和凝炼的功夫。试题对能力的考查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对唐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特点和历史地位作出“概括”。这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唐朝的文化,还要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为指导,把  相似文献   

2.
1993年高考问答题与前几年相比有如下显著特点。一、命题体现了基础与能力并重的原则 1992年高考的问答题或偏重基础、或偏重能力。如1992年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观点、运用所学知识、区分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并指出其立场、时代局限或社会偏见。此题主要偏重能力考查,共8分,纯评论分就占5分以上。1992年第49题:“从中华民国成立至五四运动前,孙中山  相似文献   

3.
1992年历史高考问答第1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这道试题,构思新颖,发问巧妙,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不落窠臼,灵活而具有弹性,颇具有特色,是加强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成功范例,对这道试题和学生的一些典型答案进行分析,或许对教学有所启迪。这道题仅涉及《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章的内  相似文献   

4.
一 先请看1992年高考历史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再请看1993年高考历史42题:宋代文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什么叫“榷场”?举例说明榷场的作用。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考能力考查的日益深化,历史试题的要求逐渐提高,一方面是题型日趋稳定,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是题目不断更新,注重史实的综述和史论的提炼。尤其是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命题角度精巧新异、思路灵活广阔、内容覆盖周全、答案严谨精当,集中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992年高考“赵翼论杨贵妃”和1993年新高考“顾炎武论八股”两题的出现,使历史问答题独辟蹊径,走出困境,步入广阔的空间。这不仅使历史能力考查由  相似文献   

6.
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第41题.可以说是自2007年开始新课标高考以来,文综历史非选择题命题的一次重要改革,各方好评如潮。首先,此题“短小精干”.材料较少,问题只有一个;其次,“一问多考”.考查了学生多种学科能力(阅读理解、概括分析、调动和运用知识、史论结合、审题表达等能力):第三,答案开放,即此题实际上有几种答案。...  相似文献   

7.
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年革命与1848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 此题的题干由两部分组成,层次是明显的,1.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2.据此比较1789年和二月革命不同点。从问答题的类型看,属于分析比较题。第一部分的提示语“说明”,要求“说明”的是“主要变化”,脱离18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对比,也就无从说明这种变化。所以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比较和评论能力。能力要求6:“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能力要求7:“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提问,要求回  相似文献   

8.
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8题是一道以考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试题: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能力的考查主要是体现在材料解释题和问答题等主观题中,因为主观题学生有解释的余地,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就能反映出学生历史分析能力,高考历史试卷的设计也体现综合考查学生历史学习状况的意图,客观题(主要是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主观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类似“最佳选择题”一类题型把主观题的考查功能强加于选择题,只实现了史观的灌输,却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本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正是认识到这类题型的弊端,所以在最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此类选择题已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10.
张文江 《考试》2014,(3):58-62
<正>有关周年大事记的历史知识在2013年的历史高考中屡见不鲜:如江苏卷第23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史实(2013年为罗斯福新政实施80周年)、全国卷第32题考查了欧盟的起源(2013年为欧盟成立20周年)、福建卷第41题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考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2013年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基于此,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搜集了部分跟2014年有关的周年大事记并整合一些典型例题加以巩固。  相似文献   

11.
刘岳衡 《物理教师》2004,25(8):58-59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有不少试题是由20世纪90年代的高考试题为原型改造而来的,如2002年第30题就是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21题的拓展;2003年第23题就是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和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的有机结合,等等.这也许是命题专家为了达到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能力,还要防止猜题之目的,而采取的明智之举.因此,近几年的试题往往都回避热点问题,而有意识地考查“改造”过的陈题.这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选择那些往年的典型高考试题给学生做,并对此进行分析、拓展、升华,以达到“陈题不旧,推陈出新”的目的,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举例分析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化语文能力考查且测试目标明确具体。以现代文阅读第26题为例,这道题既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辨识能力,又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原题如下: 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第一点错误认识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40字,注意语句的连贯)(4分)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湖南高考试题和全国高考试题继续通过自然科学文章的阅读,强调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能力的检测。2006年湖南卷第5题“不能说明‘生物体的衰老和寿命由许多因素决定’的一项是”考查了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第6题“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第7题“‘但这种说法忘记了上文中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所指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第8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则继续考查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叶子 《历史学习》2010,(4):19-21
2002年(上海)历史卷第28题的推出,让材料解析题在考查学习能力方面又向前跨了一步,这是一种在材料分析基础上的着重考查“发现”历史信息能力的试题。这种试题与以往的材料分析题相比有些不同,它提供的材料和解题所需要的史实在具体内容上与课本没有直接联系,但认真分析会发现,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是有联系的,或者说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2000年版)“教学目的”中要求“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科考试说明》(zooo年版)十条“考试能力要求”中的第六条要求考生能“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因此,历史比较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思维能力之一。对学生的比较能力的考查在高考试卷中屡见不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考查应以课外材料为主,阅读应着手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文科应严格控制客观题型的比例。这则中考阅读题在此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说,第1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第2题实际上是考查听话能力,即学生理解言外之意的能力。第3题主要考查领悟能力,是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拓展延伸,比较切合考生实际,体现了阅读的一般思维过程。第4题前三空考查的知识点虽是语法即复句的关系,但落脚点仍在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的能…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物理教师》2001,22(9):48-48,F003
纵观2001年的理科综合高考卷,重点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下几个特点更为鲜明:首先,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第16题、第19题;第二,利用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交叉和综合,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如第26题、第30题;第三,紧密联系科研成果的“信息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科技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如第31题.因此,在“理科综合”及今后“大综合”形势下,如何适应高考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大家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本文仅以2001年的理科综合高考卷试题为例,谈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21年广东卷第20题的创新之处:试题设问充分体现高考的服务选才功能;试题内容充分体现高考的导向教学功能;突出能力立意,着重考查考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说明了考查的学科素养:以缜密的科学史实考查学生的科学思维;递进开放的设问考查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提出备考建议:挖掘教材内容,夯实学生的必备知识;加强实验和科学史研究,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度学习,提升素养应对陌生情境。  相似文献   

19.
一、巧激励,促进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热情,促进进取精神。讲《唐明的衰落和灭亡》时,事先准备的小黑板上写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的一段话:“开元之治,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然后提问:“大家想想,这种说法我们能同意吗?如果不同意,我们用哪些史实为杨贵妃‘平反’呢?唐朝衰落的原因到底在哪里?”这一激一问,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一个个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历史责任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认真默读课文,思考问…  相似文献   

20.
2000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第42题“简述法兰西第一、第二共和国成立的背景,并说明18世纪末一19世纪中叶法国历史演变的趋势”。此题设计平易朴实,知识和能力考查并重,充分体现了高考的三个有利原则,一般中等成绩考生都能拿到较为理想的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