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楠子 《世界文化》2010,(1):34-34
本期封面画介绍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台德玛的油画作品《徒然的求爱》。 阿尔玛·台德玛生于1836年1月8日,荷兰人。1852年到比利时安特卫普美术学院学习;1863年与法国姑娘普林娜结婚后移居巴黎;1869年爱妻去世,离开巴黎来到伦敦,后普法战争爆发便滞留在伦敦;1873年加入英国国籍,并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879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1899年获英国骑士爵位;  相似文献   

2.
1996年初,一个寒冷的夜晚,杜拉斯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对她的最后一个情人扬说:“杜拉斯,完了。”3月3日,星期天,上午8点,杜拉斯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最后的情人。法国的电台、电视台闻讯后当即中断正常节目,插播了这一新闻。第二天,各报均在一版的显要位置刊登了杜拉斯去世的消息和大幅照片。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法国女作家终于带着她备受摧残的面容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的情人们。1914年她出生于越南南部当时被称为交趾的地方,一直到18岁,才离开殖民地回到法国。那段殖民地的生活,造就了后来的杜拉斯。“杜拉斯”其实是她父亲家…  相似文献   

3.
冬泳俱乐部在罗道庄水域举行纪念“三八节”冬泳表演时,我再次见到贝丽诗女士。首次认识贝丽诗,是1998年7月在后海“黎明”冬泳队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32周年”的游泳集会上。俱乐部女子冬泳队也参加了这场纪念活动,法国友人贝丽诗是其中一员。贝丽诗50多岁,很随和,用汉语与她交流很容易沟通。她是一位教师,在法国教英语,同时还会好几种语言。贝丽诗的家住在巴黎市政厅对面的塞纳河小岛上,小岛周围一派怡人的水乡风光,上下小岛需小船摆渡。她说:“我第一次在河里游泳纯属偶然。那个冬天,我一不小心从船上掉入水坚持冬泳的贝丽诗。我月俱:中…  相似文献   

4.
<正>瑞典文学院在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公报中,称赞安妮·埃尔诺“以勇气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限制”,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称她“用简单、干净的语言进行书写,描述了羞耻、羞辱、嫉妒,其行为令人钦佩”。法国总统马克龙表达了对埃尔诺的祝贺,赞誉她是“女性自由和那个世纪被遗忘者的代言人”,“50年来一直在书写一部关于国家集体和亲密记忆的小说”,并恭喜她“通过这次加冕典礼进入法国文学界的诺贝尔奖大圈”。  相似文献   

5.
日前,荣获2001年“世界小姐”桂冠的尼日利亚黑人姑娘阿芭妮·达蕾格,在世界选美组织者莫华女士的陪同下,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举世瞩目的黑美人与荣获本届“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第四名的中国姑娘李冰,联袂为中国观众做了精彩的表演秀。当阿芭妮小姐在T型台上身着一袭白色旗袍浮云般地翩然而至时,她那独到的容貌与气质,让中国观众获得了一次近距离欣赏这位尼日利亚姑娘才貌的难得机会。2001年“世界小姐”选美大赛评比结果,是在2001年11月16日于南非太阳城揭晓的。当来自全球的近百名绝色佳丽,屏心静气地等待着最终名次时,一个几乎令…  相似文献   

6.
法国东部洛林地区维苏尔小镇,有一对热心宣传亚洲电影的夫妇:德乎阿纳先生及其夫人。凭着对亚洲电影的热爱,他们在这个只有一个电影院、总共5个放映厅的小镇。已连续举办了十几年的“亚洲电影节”。这是法国最早的以亚洲影片为主体的电影节。  相似文献   

7.
李凤 《世界文化》2012,(10):22-25
娜塔丽·萨洛特(Nathalie Sarraute,1900-1999),是当代法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法国权威杂志《文学杂志》第500期法国女小说家专刊上,萨洛特占有一席之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她排在杜拉斯之前。萨洛特不像杜拉斯那样是媒体追逐的对象。法国评论家称娜塔丽·萨洛特是“当代法国文学界的居里夫人”,她默默耕耘着自己的园地,用毕生的精力寻找合适的词语来界定我们这个未知世界。萨洛特为我们描绘了我们每个人曾经预感过的,同时又是从来没有人系统表达过的心理活动。她在写作风格上大胆创新,无论是在小说创作还是小说理论方面,萨洛特都理所当然地是“新小说”的先驱。  相似文献   

8.
永恒的微笑     
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被人们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这幅被誉为“永恒的微笑”或“神秘的微笑”的《蒙娜·丽莎》,创作于1503年,在他的家乡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据说该画是应他未来的赞助人朱利亚诺·德·梅迪契的要求创作的,此人从1513年开始资助达·芬奇,直到1516年去世。几十年后,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建筑师和作家瓦萨里第一个在书中提到,《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人佛朗切斯科·德·乔孔多的妻子。后来,他又考证了创作时间以及此作品的经历,认为《蒙娜·丽莎》曾归法国弗…  相似文献   

9.
读过小说《复活》的人,无疑都记得书中描写被流放的革命者的那些篇章,他们中有一位年轻可爱的姑娘,名叫玛丽妞·巴甫洛芙娜·谢契宁娜。就是这位姑娘在狱中最先关心女犯人玛丝洛娃,帮助她在道德上获得了新生。托尔斯泰这样描绘她:“一个体态丰满、两腮绯红的漂亮姑娘,她的眼睛鼓鼓的,穿着一件灰色连衣裙,外套短披肩。这个姑娘全身都是美的——白皙的大手,波纹式的短发,端正的鼻子和嘴唇。脸上最动人的还是她那双深棕色的眼睛,显露出羔羊般的善良和诚实。”这个形象在现实中有没有原型呢?目前尚未完全弄清。但是,众所周知,尽管托尔斯泰才华横溢,善于塑造典型,他的许多形象身后仍有真  相似文献   

10.
1986年4月14日,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博瓦尔因患肺水肿医治无效,在巴黎科尚医院逝世,享年78岁。博瓦尔女士一生致力于妇女争取独立自主的运动,“人不要生为女人,要成为女人”就是她1949年写在《第二的性》开头的一句名言。她同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结为伉俪,历时半个世纪共同生活在一起。这些给全世界争取独立自主的妇女们以极大的影响。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去世后,博瓦尔以自己的日记为基础撰写的《离别的仪式》,于1981年问世。在书中,她以冷静、细腻而又饱含爱情的笔触描述了丈夫最后十年的活动。发表这部作品后,她几乎不再动笔,而一心投身于提高妇女地位的运动。  相似文献   

11.
《凡·高的荣耀》一书的作者、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社会学家娜塔利·海恩希前不久发表了她的新作《女性状态——西方小说中的女性身份》。她在该书中分析了250多篇文学作品,以此探索女性的生存状态。她的论著从夏洛蒂·勃朗特发表于1847年的长篇小说《简·爱》切入。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经历了女性生活的各种可能的境遇,艰难地寻找自己正当的身份:从一位准备沦为老处女的出身贫寒的年轻姑娘,到受雇前往一座贵族城堡充任家庭教师;从渴望成为合法的第一夫人,到拒绝接受作为男主人的无名分的情妇;直到最终成为男主人合法的第二任妻子。不…  相似文献   

12.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强力集团”中是最受欢迎的。他谱写了著名的管弦乐组曲《合海拉萨德》。舍海拉萨德是《天方夜谈》神话故事中那个年轻王后的名字。她已被苏丹王判以死刑,而为了拖延刑期,她每晚给苏丹王讲一个新奇的故事,连讲了一千零一夜,苏丹王终于被感动而赦免了她,她也因此获生。在这组有关这位讲故事能手  相似文献   

13.
马剑 《世界文化》2011,(5):12-14
她是一个出生在贫民窟的黑人女孩儿,既不富有,也无美貌.按世俗的眼光看,她最好的前途不过是嫁个同样身份的男人,生一堆孩子。但这条路对于她全不适用,她自由地追逐着梦想,不仅登上网坛天后的宝座,还成了纽约城炙手可热的模特儿。这个“狂妄”的黑人姑娘硬是以她的钻石、服装以及猫步给女子网坛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美国妇女卡玛·辛顿及其丈夫有一个自己的小电影公司,叫Long Bow,中文名字是长弓。卡玛的丈夫Richard Gor-don(理查德·戈登)是公司的老板兼摄影师。此外,还有几个实习的哈佛大学生。在哈佛东亚系文学研究专业毕业的上海姑娘小兰在此实习两年了,她帮助做翻译、剪辑和查找资料。她说:“我看了卡玛做的片子,觉得非常了不起。她在MIT(麻省理工学院)教一门叫‘在中国拍电影’的课。”正在哈佛大学读经济学博士的小秦也说:“卡玛的影片是吸引我想来这儿的原因。做电影能做到这样,很了不起。”卡玛生长在一个特殊的家庭里:她父母都是美国人,但…  相似文献   

15.
天生丽质,妙龄十八,白皮肤,褐眼睛,乌黑的头发,身高1.83米,在巴拿马城当地时间2003年6月3日,艳压群芳,从71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摘下第52届环球小姐桂冠,成为全球最美的女人并获得“最佳民族服装”奖。她,就是聪明过人的多米尼加共和国姑娘阿梅莉亚·维加。时隔半年,据路透社2003年11月13日从美国迈阿密报道,没有忘记成为人民歌唱家的这位环球小姐,将利用在亚洲与美洲慈善工作的时光,与她的叔叔——人民音乐家和歌唱家格拉一道灌制唱片。最近,她向路透社记者披露:他叔叔格拉将作为歌曲制作人和参与者为她灌制唱片。她正在开始汇编歌曲,并与有…  相似文献   

16.
十七世纪1610年,法王亨利四世被暗杀。他曾给法国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在他死后,便开始了动荡的时期。1618年燃起了战争的烈火,直至1648年方始结束,即历史上的“三十年战争”。法王路易十三的首相黎塞留红衣主教以铁腕统治法国,使法国成为全欧洲的霸主。在三十年战争期间,诗歌之花依然在法国盛开。弗朗索瓦·德·马莱伯(Francois de malhe-rbe,1555—1628)写的虽然不是大部头的长诗,但他的诗对后人产生巨大的影响。马莱伯反对  相似文献   

17.
留法一年     
我原是北京171中学的学生。1999年被中国教育部选送到法国交流学习。登上飞机12小时后,我抵巴黎戴高乐机场。我被安排在一个生活宽裕的法国志愿者家中,他们有一套独处且宽敞的住宅。家庭成员由男、女主人和他们住校的一女一子组成。他们全家对我像亲人一样友好。在我即将回国前,女主人动情地说:“你在这里的一年,使我的家庭充满了欢乐。”她的话让我流下了眼泪。至今我仍保持着与法国妈妈的联系。开学第一天,法国妈妈开车送我到校,她将我介绍给校长和班主任。学校全称查理·戴高乐欧洲中学,是以法国前总统查理·戴高乐将军的名字命名的,…  相似文献   

18.
法国人喜欢把艾菲尔铁塔叫作“铁娘子”,过去我不解其义,最近在巴黎住了些日子,多次在她身边转悠,还从脚到肩地攀登而上,将她的五脏六腑看了个通透,才逐渐对这个雅号琢磨出个味儿来。  相似文献   

19.
但丁·阿利吉耶利(一译“阿利盖里”)(1265-1329),是意大利中世纪伟大的诗人,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最早代表。但丁一生,深深爱恋着一位女性。这位女性就是贝亚特丽齐(一译“贝亚德”、“贝雅特丽齐”、“贝娅特丽丝”、“俾德丽采”等)。贝亚特丽齐(1266-1290),出生于佛洛伦萨的一个高贵家庭(父亲名叫福尔柯·波尔蒂那利),原名贝齐。但丁对她又敬又爱,称她为“贝亚特丽齐”,意即“降福的女人”。但丁9岁那年(1274年)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18岁时开始写诗歌颂她。尽管后来贝亚特丽齐嫁给一位比但丁更富有、更具声望的男子希蒙内·代·巴…  相似文献   

20.
一个美国人第一次到法国工作一段时间后,别人问他对法国的印象。他说,这里的男人都打领带,女人都不穿裤子。和美国人的轻松、随意风格不同,法国男人上班期间一律打领带,哪怕质料不好的领带;而女人一般都穿裙子,哪怕冬天也很少穿长裤,特别是正式场合。但你可知道,法国女人为了得到和男人一样穿长裤的权利,经过了约100年的奋斗。其中,女作家乔治·桑的作用非凡。1804年7月1日出生在巴黎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是被其同时代人公认的最伟大作家之一。雨果说:“她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特别是,其他的伟人都是男子,惟独她是女性。”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