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读近来的经济日报《本报观察家》文章,引起了一番思索: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报纸种类繁多,而知名的专栏作家却几乎没有呢?其他报纸是不是也需要一批“本报观察家”式的权威专栏作家呢? 专栏作家[CoLumnist],起源于西方报界,通常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执笔,在报刊上专就某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读近来的经济日报《本报观察家》文章,引起了一番思索: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报纸种类繁多,而知名的专栏作家却几乎没有呢?其他报纸是不是也需要一批“本报观察家”式的权威专栏作家呢?专栏作家〔CoLumnist〕,起源于西方报界,通常由专业新闻工作者执笔,在报刊上专就某一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最没有“文章”可写的,大概就是地县级报纸的编辑了。因为这类报纸的主要读者对象不会跑到全国去,甚至连全省都不可能遍及。因此,有些报纸的总编对于名人的文章并不感兴趣。对于他们,至关重要的是当地领导的文章和讲话。名人既无法解决他个人的晋级、丰禄、升迁,有时倒会影响他的前程,这已经有许多人应验而成为放之报界皆灵验的事实。究其所以,大概是因为“改革开放”之风也席卷到了这些地县级的报纸。记得海外报界文学版编辑听我说到上面的那种理由时,十分惊讶地说,在我们那里,虽然也闭塞,但一有名人的文章,销售量都大些。我笑笑,无言以对,大概这也是  相似文献   

4.
报界曾有“三步五秒”之说,说的是读者到报摊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走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瞥一眼,买不买,就看有没有他感兴趣的信息,这时,被称为新闻“眼睛”的标题,就显得  相似文献   

5.
报界曾有“三步五秒”之说,说的是读者到报摊购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走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瞥一眼,买不买,就看有没有他感兴趣的信息。这时,被称为新闻“眼睛”的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6.
专栏在报纸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专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群众性的专栏,接纳作者的自由投稿,如人民日报的《每周论坛》《今日谈》;另一类是个人署名的专栏,如新民晚报署名“林放”的《未晚谈》。本文着重谈谈后者。打开今天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可以发现专栏占有大量的篇幅。比如美国各大报,几乎都有一支庞大的专栏作家队伍。大家都知道的美国最负盛名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专栏作家李普曼,在世界各地拥有几千万普通读者。他1974年逝世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称他为“也许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他曾帮助引导美国三代人认识外交和内政方面的复杂问题。”我国报纸上的专栏是有传统的。韬奋主持的《生  相似文献   

7.
从“访员”说起说起“访员”这个词,现代传媒人员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它确是我国近代报界对从事新闻采访人员的一个常用称呼。直到上个世纪初我国报界才把外国报纸的“记者”称号,用到本国的报纸上。  相似文献   

8.
专栏在报纸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专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群众性的专栏,接纳作者的自由投稿,如人民日报的《每周论坛》《今日谈》;另一类是个人署名的专栏,如新民晚报署名“林放”的《未晚谈》。本文着重谈谈后者。打开今天世界主要国家的报纸,可以发现专栏占有大量的篇幅。比如美国各大报,几乎都有一支庞大的专栏作家队伍。大家都知道的美国最负盛名也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专栏作家李普曼,在世界各地拥有几千万普通读者。他1974年逝世后,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称他为“也许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他曾帮  相似文献   

9.
报界曾有“三步五秒”之说,说的是读者到报摊购买报纸时,选择哪一种报纸,考虑的时间只在三步之间五秒之内。瞥一眼,买不买,就看有没有他感兴趣的信息。这时,被称为新闻“眼睛”的标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设计”在美国报界的含义与我国报纸的“改版”是相对应的。“设计”不仅仅是形式范畴的操作,还包括对整个报纸的内容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国内新闻界     
新闻出版署召开座谈会探讨报纸如何实现“两个转变” 据《新闻出版报》报道,7月26日,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和新闻出版报联合邀请参加第二届全国省报编校质量抽查评比颁奖大会的代表和首都部分报社负责人,在京召开“报纸如何实现两个转变”专题座谈会。 与会的报社负责人在发言中联系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就报纸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党报如何坚持党性原则;报纸如何提高采编质量以及如何搞好经营管理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座谈。 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司长刘波出席了本次座谈会。他在发言中通报了当前报界的情况。他说,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报业呈繁荣发展的势头,但不可回避的是,报界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种类重复、资源浪费,呈粗放型状态。这样就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一是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二是报纸质量降低;三是摊派成风;四是小报挤大报;五是违规违法等等。刘波说,如何改变报界的这种“散”、“滥”现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实现“两个转变”。刘波建议各报社从实际出发,加强调研,建章立制,为尽快实现“两个转变”作好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报纸差错大致可分为政治性差错、政策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三大类,其中最常见的还是技术性差错。在技术性差错中文字差错又占较高的比例。这种现象在地方报纸中存在,在中央一些颇有名气的大报上也时有所见。因此,讨如何减少报纸差错特别是文字差错这个报界的“永恒话题”,实有必要经常提醒,引起报界同仁的重视。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要减少报纸文字差错,首先要提高报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当前,“无错不成报”或“无报没有错”似乎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这恐怕与报界一些人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忽视,以为报纸出些差错特别…  相似文献   

13.
何谓政治专栏作家美国资产阶级报纸上有形形色色的“专栏”,例如政治、经济、书评、电影、广播、电视、戏剧、音乐、体育、交际、家政、医药、科学以至连环滑稽画等。政治专栏是对国内、国际时事的“分析”和“评论”。它们的作者便称为政治专栏作家或政治专栏评论员。著名政治专栏作家的专栏,往往通过特写辛迪加(注)供给数十家至一、二百家报纸刊登。政治专栏作家在资产阶级记者中地位最高,收入最多,最著名的专栏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报界,中经报团办的两张报纸《中国经营报》和《精品购物指南》是一道别样的风景。报纸办公的地点有点偏,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办公的楼也不高,四五层的模样,记者去的时候正在装修门庭。执行总编“女掌门”李佩钰在记者对面坐下来,面对由机关报为龙头组建的报业集团人士来访时,口口声声“我们与你们不一样,我们不懂报纸”,好像报界的“华山派”与“神教”,而解读中国经营报会发现该报确实有许多体制内报人想不到的办报招数和市场斩获。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报业的整体格局发生了十分可喜的巨大变化。受众关注大事的“主流化”和信息获取的“规模化”,使得综合性报纸不断扩版加厚,“厚报”已成为当代报界的新趋势。另一方面,报纸扩版加厚导致的信息堆积使受众无所适从,大量“垃圾信息”也让受众厌烦。此外,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受众的阅读习惯也转变为“跳跃式阅读”,受众对信息的“质”的诉求远远超过对“量”的诉求。因此,眼下报纸的主题不再是收集、提供信息,而应该是整理、精选和解释信息。也就是说,报纸提供的新闻是受  相似文献   

16.
“我收藏了三种人民日报,现在人民日报的全套号外我也有。所有报纸中,我最爱集藏的是党报。”在纪念人民日报创刊45周年的读者座谈会上,李铁光的一席话令大家耳目一新。李铁光今年46岁,是北京北人集团公司(原北京人民机器总厂)的工人。他集报30多年,已拥有中外报纸1万多种,10万多份,在我国集报界享有“集报大王”的美誉。他收藏的报纸珍品、早期的报纸,在  相似文献   

17.
自从出现电视以后,很多报纸读者变成了电视观众,年轻的一代中,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远离铅字”的“报纸疏远症”,这在电视机十分普及的欧美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为了保持一定的报纸发行数量,控制继续下降的趋势,美国各报社在五十年代初就将目标对准了广大在校学生,因为这是一大批数最可观的潜在读者。于是,一些报社发起了“报纸参与教育”运动。时至今日,美国已有640家报纸加入了这一运动,占全部报纸的近40%。另外,加拿大、法国、西德、瑞典、荷兰等国家也在近十多年中开展了这一运动。报纸参与教育运动,就是报界与学校合作,每年都向学生大肆宣传报纸的优越性及其社会作用,给报纸涂上一层诱人的魅力,同时,向学生提供半费订报的优惠。学校则专门开设读报课程,帮助学生通过读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了解政治和社会动向。报界还不时派人去有关学校,协助那些不善于利用报纸的教师指导学生读报。为使学生对报纸产生兴  相似文献   

18.
沈玉莲 《新闻界》2024,(4):87-9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40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许多报纸纷纷办起了“周末版”、“星期刊”、“月末版”、“文摘版”,报界统称为“周末版现象”。报纸“周末版”的出现,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从而吸引了大批读者,大多数报纸的周末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毋庸讳言,也有不少报纸的周末版存在格调不高等问题,需要亟待解决提高质量。进一步办好周末  相似文献   

20.
抓住个性办头版汪宣亮,李凡一张报纸的头版高居于这张报纸各版的老大地位,这在国内外报界中是早就被认可的了。头版是要闻版,这也是国内外报界的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定和传统。但对这个“要闻”的理解和选择则是各种报纸办好头版的关键所在。办报最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