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宝蓉在《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9期撰文:“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校长论坛”于9月6日至7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海峡两岸93所知名高校的近200名校长及校长代表围绕“两岸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和“大学办学理念与社会责任”两大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期许实现两岸高等教育理念、制度、政策、运行机制及至课程、学分等的真正沟通与合作,进而为构建和谐两岸、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闽台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已成为海峡两岸交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闽台应用型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对两岸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两岸文化交流以及祖国的统一都非常有利.两岸高校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和互派教师、学生学习交流,为两岸文化融合和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闽台两岸高职教育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两岸的文化和政策差异,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合作交流形式.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社会调查、专家访谈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历程、现状,相关交流政策、法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两岸体育交流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影响因素,并对两岸体育交流合作领域及互动模式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岸体育交流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的金融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两岸经贸往来而不断扩展和日益密切的,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这种交流局面大体上还是个间接化的过程。2009年11月16日《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MOU)》以及2010年6月29日《两岸进一步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金融合作间接化阶段的基本结束,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合作正式迈入一个全新的纪元,必将呈现出正常化、一体化的态势。因此,透过ECFA的相关内容,来探寻两岸金融业深化合作的新契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闫晴 《职大学报》2013,(3):87-90
台湾独特的政治环境和媒体环境使两岸媒体关系复杂多变。而新闻媒体担负着两岸关系先行者的角色,因此,对两岸媒体关系的研究对两岸多边关系的发展尤为重要。两岸平面媒体交流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而电视媒体交流的论文并不多,因此,本文以电视媒体的官方及民间交流为研究对象,以XCCTV4等频道在台交流的历史、地方电视台、电视集团的已有的特色合作为例,从时间的纵深变化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两个维度探索两岸电视媒体交流合作的可能性模式.以期为两岸电视传媒交流合作提供一些前瞻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尽管当前两岸关系严峻复杂,但随着闽台教育交流的不断深入,两岸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在分析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对两岸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结合闽台教育交流合作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两地教育的互动还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和约束。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闽台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议,大力发展闽台产业合作,以此增进教育交流与合作,以项目创新为核心,提升闽台教育交流合作层次。  相似文献   

7.
于鹏飞 《职大学报》2013,(5):78-81,5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化发展,构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临近台湾的巨大优势,是两岸传媒合作先行先试的良好选择。海峡西岸经济区传媒业在对台交流方面的先行先试,将会对两岸传媒合作产生巨大的示范作用与深远影响,是两岸传媒合作的关键性步骤。本文着重通过SWOT分析来研究海西传媒先行先试的可行性,阐明优势与机遇,厘清劣势与威胁,提出海峡传媒先行先试可能的发展空间,为“两岸传媒共同市场”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开展交换生项目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国际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交换生项目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合作与交流方式。实施交换生项目对参与国、学校及交换生本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高校加强交换生项目,应从观念上重视交换生项目的开展,完善奖学金制度,从经济上资助学生完成交换生项目、拓宽交换生项目的合作渠道,完善学分认证制度。  相似文献   

9.
自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在以坚持"九二共识"为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丰硕成果我们都不可否认。但是,由于受到两岸政治、文化教育、国际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台湾民众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仍然倾向于台湾本土化。因此,在两岸未来的交流发展进程中,营造共同文化交流的环境,形成同一的文化认同将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国际教育界交流与合作的空间越来越大,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生力军的民办高校,已经敏锐地看到成长壮大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民办高校发展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