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教材是由一系列画面组成的,是以视觉形象为主来表现并传递教育信息的媒体,其中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画面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画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控制全局的焦点。学生通过主体形象去理解画面试图传输的教学内容。主体一方面在表达内容上占有统帅地位,一方面也在画面结构上起着主导作用。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依据主题思想和教学要求认真选择画面主题,利用一切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安排,处理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作用,使主体得以突出,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是构成形象、感人、典型生动画面的实体因素。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叙述了这些实体因素的作用及在实际中处理和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论述在构成中体现象征的表现方式,通过阐述画面中形式构成的和谐,简洁与主体思维活动的关系,以及通过客观物象所传递出来的象征意味与形式构成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衬托。以证实在构成中可以恰当的体现象征意味,也就是使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在视频画面中传递信息的主要对象是画面主体,画面主体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注意的持久性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归纳"井"形构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视频画面主体位置的统计发现,教学视频画面中的主体位置普遍以"三分法构图"形式存在。采用心理学研究手段与方法(眼动实验法),研究画面"三分法构图"中主体位置对学生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主体位于画面中间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观察画面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不同专业学生的眼动指标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视频画面中传递信息的主要对象是画面主体,画面主体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注意的持久性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归纳"井"形构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视频画面主体位置的统计发现,教学视频画面中的主体位置普遍以"三分法构图"形式存在。采用心理学研究手段与方法(眼动实验法),研究画面"三分法构图"中主体位置对学生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主体位于画面中间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观察画面根据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不同专业学生的眼动指标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摄影画面的主体是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突出主体的主要技巧和方式有: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明暗对比和面积对比。  相似文献   

7.
选择主体论     
选择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取舍。选择主体是标示着在艺术诸多选择关系中居于主导性的那个方面,选择关系不同,选择主体的担当者遂易,由此而形成的选择的内在尺度和价值标准也发生变化;选择客体是在艺术诸多选择关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它只能以自我的内在意蕴或特质来附合主体的尺度和要求。艺术在创作主体选择主体和社会选择主体的双重选择下被创作和流传。  相似文献   

8.
设计艺术教学与CAI课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有关设计艺术教学的课程CAI课件开发,是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操作界面的视觉设计1.CAI课件中画面构图与应用在画面设计中应着重主体部分的设置。电脑绘画中画面主体必须是单一的。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同时存在在一幅画面里。画面中突出主体的基本方法,就是把主体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位置上。确切地说,将画面中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放置在易被人们的眼睛觉察,而且视觉上也感到舒适的地方,整体画面构图要均衡,简洁,让人一目了然。对称与均衡也是画面中美的一种方式。对称是指以…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一篇课文.我都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景基调。教材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教师的榜样。备课时。自己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使教材高大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美丽、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  相似文献   

10.
画面,是一切平面千万形式的第一语言。画面语言的运用是摄像师将现实形象转变为屏幕形象所采用的画面结构形式,是对现实现象的取舍与安排,并使之成为一个可以认识理解的整体。被取舍、组织的对象就是画面构成的实体因素,其成份为: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校园有线电视和多媒体中所用的电视画面既要求具体、形象、生动、典型,又要将知识性、科学性、真实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以主体的内在尺度为特征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这一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和关系的表现就是价值。其价值的大小在于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这里讲的主体指的是实践者、认识者,即人本身。客体指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人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体,如当主体(人)把自然界当作自己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客体,于是人可以通过对它的认识和改造使它在物的方面满足主体的需要,这就是物的价值。人也可以作为客体,即人创造价值满足个人、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人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上说,他的价值与其他客体的价值具有某些相同点。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  相似文献   

12.
曹俊 《早期教育》2001,(19):32-32
晨间活动强调让幼儿自主选择器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孩子的创造性是无穷的,教师可以乘此机会向幼儿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孩子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  相似文献   

13.
主体参与是数学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主体参与可以创造数学课程的理想境界,探讨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4.
语用学理论认为:中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种规范化的过程,有确定的教材和专职的英语教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常常是教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训练等实现教学目的。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更重要的教师这个主体身兼二任,他既是接受主体,又是表达主体。要搞好中学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在明确两个主体身份的同时,必须加强主体身份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5.
论学生的主体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参与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它需要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通过主体参与,学生将会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对教学进度提出建议、与老师一道设计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适当调控以及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等。主体参与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学生的主体参与可以促成师生关系、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体参与有利于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责任感及社交技能。  相似文献   

16.
论教育管理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教育管理中的主体既包括管理.也应该包括被管理,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之间构成主体间,而且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关系中的内在属性,即相关性与统一性。教育管理中所体现的主体间性具有4个特征:受制性、平等性、交互性和主动性。在主体间性研究的视角中。提出未来教育管理的新构想——走向交往式的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价值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需要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就是石头,也具有需要。因为石头的存在依赖于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石头的存在需要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那么,是否可以说价值就是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不可以。因为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并不都是价值;一事物只有对于“具有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的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而“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主体是能够自主选择的活动,是具有分辨好坏利害能力的活动,是能够为了保持自己存在而趋利避害的活动。所以,一事物只有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相对主体的需要来说的那个对于主体需要具有效用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客体。因此,价值只能定义为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效用,只能用主客体模式来界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规律与主体选择都有其各自的辩证性质,同时,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选择,但社会规律作为一种可能性的总和,又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广阔的余地;主体选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但主体选择绝不因此而失去意义,它是社会规律得以实现的契机和不可缺少的环节。逻辑的统一性根源于历史本身的统一性,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统一的中介是历史主体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文题】 以“风”为话题作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600字左右。 【构思导引】 风如红线串情思 在抒情文章里,“风”可以是一个触发点,触发人们思考、回忆;“风”也可以是一条线,串接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故事;“风”可以是一个主体形象,见证或促使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电视教材主要是通过画面主体来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因此电视教材画面的主体必须是明确的、突出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主体与陪体、背景在大小、形状、质感上的关系,主体色彩、空白、景别的运用.以便使电视屏幕最大限度地传递有效的教育信息,使学生准确、高效地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