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元江 《武当》2016,(4):33
在太极拳习练中,以腰为轴,胸的含展,身手的运转,是为练习的根基,如何习练出功夫,要看习练者对太极拳这些要素吃透多少,运作如何。《十三势歌诀》起首即曰:"命意源头在腰隙"。就可知道腰隙在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性。然而,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不解腰隙何指,问至  相似文献   

2.
《十三势歌诀》起首即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其重要可想而知。然而,许多人并不明白腰隙指的是什么。有以为是命门的,有以为是双肾的。笔者以为,隙,孔穴也;腰隙即俗称的所谓腰眼。又,隙,际也。腰隙即腰际。后一种解释则泛指腰附近范  相似文献   

3.
王敬爱 《武当》2015,(1):26-28
在太极拳界,素有"教拳不传胯,传胯师父差"之说,由此即可显见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是腰腿转换之机枢,胯关节不灵活,不松沉,腰腿就很难顺遂。《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总式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只有腰胯松沉了,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和劲达四梢;只有腰活胯开了,才能使下盘稳固,动作协调,周身灵活。一、腰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这就是说,要以腰胯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打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姚菊卿 《武当》2013,(6):22-22
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含阴阳动静之机,包含了天地万物变化、发展与对立统一,故日"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在人体结构中,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腰与四肢就是如此。太极拳尤为重视腰劲。拳论云:"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等等。一、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腰在人体结构中与脊柱连接,居于重要位置,具有屈、伸、扭转等功能。从人体整体运动来说,腰是躯干运转的轴心,四肢和腰以外的其它部位犹如连接在轴心上的轮,轮沿着轴心可做左右转绕,也可做上下旋转等各种各样运动。在武术训练中,腰的作用历来被武术界所重视。如:“腰如四轴,气如车轮,用力在腕,机关在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等等,这都说明腰脊在练拳过程中起着主宰作用。也是前辈  相似文献   

6.
张三丰  王宗岳  林俊岸 《武当》2011,(11):13-15
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注:为区别于上篇,特更名为《十三势行功心解·释说》。)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中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劲力 在传统太极拳理论中关于劲力的阐述:(1)王宗岳《太极拳沦》“由著熟悉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阴阳相济疗为懂劲。、”(2)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其根在脚,发于腿,主要腰,形于手指。”《太极拳解》“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相似文献   

8.
魏坤梁 《武当》2010,(7):12-14
《张三丰承留》是收载于《杨氏老谱》中的一篇诗文,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性命双修的核心观念。《杨氏老谱》中不少阐述十三势长拳特殊武术内容的篇目(如《太极懂劲解》等)都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说明十三势长拳也即是太极拳曾是性命双修的一种形式。《张三丰承留》反映出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等,充分反映出“拳即是道”这一太极拳的锻炼宗旨。  相似文献   

9.
王跃强 《武当》2024,(1):9-10
<正>太极拳有很多谚语都是经典流传,关于“腰脊行拳”的谚语,更多的是强调腰身具有核心价值的主宰作用,也堪称经典。比如,“以意领势腰在先,腰驱四肢有序动”,是腰身主动作为;“内不动则外不发,腰不动则手不发”,是腰身主控周身;“变换在腰,气行四肢”“腰送客走,胯坐帅府”“龙虎之劲腰胯功”等,道出了腰身是发劲之源。可见,求深习练太极拳,腰身功夫不可不察,正如前辈所言“时刻留意在腰隙”。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扌朋)(扌履)挤按采(扌列)肘靠进退顾盼中定。长期以来,对太极十三势论述较多,而对十三势中“中定”论述较少,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中定存在颇多误解。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即掤(扌履)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中定。长期以来,对太极十三势论述较多,而对十三势中“中定”论述较少,使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对中定存在颇多误解。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中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刘彦骅 《武当》2007,(6):45-46
功用:腰在人体中非常重要。腰部放松,灵活,气血畅通,一方面可以增强肾功能,使人体元气充足。故古人有“命意源头在腰际”之说。另一方面,可保证“腰主宰一身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李紫剑 《精武》2009,(12):30-33
问: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一名三十七。太极拳谱云:“十三势者,棚捋挤按揉捌肘靠,此八卦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而对于三十七。诸书皆惜墨如金,不作解释.  相似文献   

14.
杨黎明 《体育世界》2008,(12):41-42
采用历史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通过研究新发现的家谱史料,考证太极拳的起源与传播,提出“博爱千载寺太极拳”起源说。主要观点:(1)陈王庭与李岩、李仲三姑表兄弟依据“无极养生武功”和“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创编“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2)李仲、李岩和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因政治原因,太极拳由陈王庭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独特之秘”。  相似文献   

15.
十三势行工歌诀,是前辈练太极拳的经验结晶。《十三势行工》共有六句话,前五句歌诀共用四十个字,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歌诀用字准确,取义贴切。下面谈谈我对歌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 “绵拳”“十三势”等。清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个名称才确定下来。太极拳的起源众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以推手而致用,此致用的核心即为“懂劲”。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怎样才能懂劲?这是学习太极拳的人都必须弄明白的重要问题。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势熟而渐悟懂劲”。劲之阴阳,即刚柔也。劲之偏刚则易折;劲之偏柔,则无用,故必须相济。要懂之劲,即刚柔也。在太极拳推手中,不但要懂自己的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而且更要懂人家之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所谓“用”,即是遇刚则用柔,遇柔则要刚。即要知人,又要知己。这都要在“粘走”中求功夫,勿犯“丢顶”之毛病。什么为“粘”  相似文献   

18.
李师融 《武当》2007,(2):29-32
“太极拳”这一名称,何时开始命名,由谁命名?太极拳名和《太极拳论》有什么关系?太极拳和“十三势”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太极拳源流研究中,人们很希望彻底弄清。笔者据十余年的源流研究所知,书之于世,供同好拳友参考,也望指正。  相似文献   

19.
这是练太极拳更为重要的准则。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术的标志,就是要求机体在精神、意识上的修炼。也就是说,太极拳更着重于内在的修为。《十三势歌诀》中说:“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全不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以上所讲的可以归纳为三点。  相似文献   

20.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3,20(1):113-119
无论是晚清曾被推崇一时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还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学者唐豪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都明显偏离了太极拳技术演变与发展的客观主线,而缺乏对戚继光在明代创编并收录在其著作《纪效新书》中的“拳经三十二势”长拳与晚清成熟的太极拳技术体系之间渊源的重视与考究.太极拳历史的探索长期陷入神仙崇拜、主观推断、人物附会,甚至故弄虚玄的怪圈.研究认为太极拳源于戚氏“三十二势长拳”,传于炮捶,成于“十三势”,而这一演变与发展历史明显被忽略和扭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