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相似文献   

2.
余晓艳 《今传媒》2023,(3):129-132
党政领导干部媒介形象传播的意义重大。本文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为突破点,对媒介传播女性领导干部形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提出了媒介在构建女性领导干部形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即通过加强对媒介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媒介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建立媒介监管体系,为女性领导干部媒介形象建构营造良好环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激励女性领导干部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媒介素养,多角度地重构女性领导干部多元化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3.
女性媒介建构女性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菁 《传媒观察》2005,(4):40-41
女性媒介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女性要求表达自身需求的产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缺席”的现象十分普遍。女性在主流媒介中的边缘地位,决定她们不可能在其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她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真实反映女性生存状态,洞察女性心理并传播女性文化的媒介,女性媒介就是应女性需求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2):58-68
近代女性报刊与女权运动关系密切:女报既是觉醒的知识女性表达自我诉求载体;也与"政治事件"的女权运动紧密互动、彼此形塑。民初女子参政运动中知识女性既运动"参政"又办报"议政",为女权运动与女性报刊互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唐群英、张昭汉等代表的民初女权主义者基于共同政治诉求,在舆论场域形成声援之势,借女学校、女性社团等营造女报传播网络;其办报角色定位趋向"自下而上"代表女界立言的"论政型"女报,而不同于晚清"自上而下"的"启蒙型"女报形态;意在内政、外交事件的即时评论中呈现女性"在场",勾连共和政治与女权诉求之关系。参政运动及其知识女性的媒介实践展示了她们如何在"革命"转向"共和"的"政治机会"中,藉报刊媒介在体制内形塑女性政治认同的初步尝试;也反映了其时多元政治利益表达的媒介场域,从性别平等视野审视共和政治的舆论潮。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理论逐渐形成。媒介和女性主义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大众传媒与女性主义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媒介通过其传播内容间接地表达对女性的观点,而女性在媒介中的形象、媒介女性、女性受众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受到了社会各方因素的影响,隐蔽地呈现出边缘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王菲 《报刊之友》2013,(10):87-88
通过对《悦己SELF》两部微电影宣传片的解读来分析微电影中以及《悦已SELF》杂志做为代表性的女性媒介所传播的女性观念与性别文化,以此来探寻女性媒介的发展,建构女性的话语权争取更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7.
王菲 《今传媒》2013,(10):87-88
通过对《悦己SELF》两部微电影宣传片的解读来分析微电影中以及《悦己SELF》杂志做为代表性的女性媒介所传播的女性观念与性别文化,以此来探寻女性媒介的发展,建构女性的话语权争取更大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深入地解剖了"一周CP"这一线上恋爱交友平台对于虚拟亲密关系的建构,并从其媒介使用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媒介期待、媒介的使用与满足和媒介的"弃用"与不满足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使用者的媒介使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本文以"理想爱情"来概括"一周CP"的线上技术和匹配机制所建构起的爱情乌托邦,以及其所试图传达和宣扬的恋爱观念;以"爱情理想"来概括女性使用者在媒介使用和"弃用"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个人恋爱观念。试图通过对两者的断裂之处和矛盾之处的分析,深入理解当代女性的婚恋交友行为和个人爱情理想,从而解读更为宏观的社会心理和时代心理。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塔其曼在1978年出版了其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书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开山之作。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媒体所描绘的女性形象:二是作为媒体工作中的女性。这就基本规定了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两个视阈:一是新闻传播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是对“媒体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二是对“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和核心能力融合的结果。本文从要素维、时间维、空间维三个维度提出了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概念框架,以三维分析研究女性媒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指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举措是增强女性意识、注重受众信息需求、加强报道策划和建构责任女性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1.
身体作为知觉与行动的根本来源,其重要性在媒介技术的飞速更迭中解构并重塑,摆脱旧的媒介中介地位,女性媒介形象的塑造也随着媒介虚拟性提高成为重要话题。本文在身体美学视域下,分析媒介诱导性广告数量增长,兜售外貌;塑造统一审美模式与风格、传递固定的身体标准与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女性媒介形象塑造产生影响,并分析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形体神话,认为消费社会环境下媒体应承担责任,培育更强的身体审美能量与身体审美意识,塑造健康的女性媒介形象,打破女性附属品地位的恶性循环,解放被束缚的女性思想与命运。  相似文献   

12.
陆敏  韩玲 《新闻前哨》2007,(8):88-88
美国传播学女研究者盖尔·塔奇曼在《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中,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虽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各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但在大众传媒中,随着媒介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女性所被塑造的形象和角色,似乎依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文鸯 《新闻界》2014,(2):29-32
建构女性话语权,是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之一,女性媒介话语权就是女性利用传播资源表达自我主体意识的权力。新媒体时代,女性媒介话语权不仅缺失,而且还存在异化现象。女性媒介话语权建构的路径主要有:增强社会性别平等观念,唤起女性自我主体意识觉醒;提高媒介素养,完善媒介监测机制;培养女性意见领袖作用,提升女性参与网络公共领域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陈雪齐 《新闻界》2003,(6):20-21
美国19岁的一等兵杰西卡·林奇被俘和被营救的过程是伊拉克战争中最具神秘感的事件。通过美国媒体的报道,这位来自西弗吉尼亚州的女兵己被视作美国军队勇气和精神的象征,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事实上从一开始该事件就受到各方质疑,关于她的报道充满了许多自相矛盾的说法。当我们用符号学的观点来研究这一事件的传播过程时就会发现:不同的媒介可以运用不同类型的符号,但读者能获得相似的含义和解释。符号学认为:媒介与其内容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强调媒介编制符号及观众理解这些符号的方式。对此,有学者对符号学应用于媒介研究提出了三个…  相似文献   

15.
姜卫玲 《编辑之友》2015,(1):103-106
在中国近代时期社会思潮纷繁复杂与各种流派此起彼伏的历史背景下,早期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女性群体逐渐兴起.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知识女性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具体报刊活动之中,并借助报刊媒介传递自己的新思想,启发了女性觉悟,也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文章主要在全面梳理近代知识女性报刊活动的基础上考察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6.
凌菁  陈雨曦 《新闻世界》2012,(8):201-202
媒介素养是一个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探讨农村女性的媒介素养问题关系到我国整个女性群体的发展,是衡量女性群体主体意识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毕节市林口镇的农村女性媒介素养的调查,了解目前农村女性媒介素养的现状和问题,并从拓展媒介渠道、加强电视节目内容的建设、培养农村女性意见领袖以及开展多样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等方面来提高农村女性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批评理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主要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从性别权利机构切入,重点研究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女性电视节目,着重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些节目进行思考和评价,并希望对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刘尚晶 《新闻世界》2013,(5):139-140
对于传统的女性主义者而言,反"拜物教"的女性消费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介,是否必须作为利益集团的胁从者,并未有定论。那么,媒介是否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等方式影响受众,在女性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转变的前提下,让其主体性在消费中真正实现,使消费和其生活方式如女性所愿地提升她们的地位,是本文思考的初衷。  相似文献   

19.
田密 《东南传播》2015,(2):90-92
新媒介的迅速发展给当今社会带来巨大影响,不仅加速了信息的流通,也丰富了媒介形态。女性的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尺度,但新媒介的出现并没有解决传统媒介中的异化问题,反而加剧了异化现象。通过异化理论分析新媒介语境中女性异化的表现,探讨女性异化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印刷媒介的发展空间接近饱和、新兴数字媒介又蓬勃发展的态势下,女性阅读品牌如何创新产品内容、形成核心竞争力;如何更新营销管理理念,借助与新媒体在渠道和内容方面的融合保有自身的生命力;如何传播女性文化,帮助女性提升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将成为女性阅读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