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自雄 《新闻界》2008,(2):69-70
新闻对象的"真"与新闻效果的"善",作为新闻美的内容,与新闻形式的"美",构成新闻的美学原则,最终形成新闻美在内容美与形式美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
孙肖波 《青年记者》2007,(22):44-45
七月一度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京城"纸馅包子"事件最终以"虚假新闻"收场。国内外一片哗然,关于新闻真实性原则和记者职业道德操守的讨论再次沸起。  相似文献   

3.
罗自文 《当代传播》2011,(3):118-120
在当今数字化影像时代,电视民生新闻处在一个类似"七年之痒"的低谷期.社区影像的传播是发展传播的重要实现方式,也是电视民生新闻最终走向公共新闻、构建公共领域的必经之路.树立话语观念,转变价值取向,发展传播手段,培养影像民主素养,是电视民生新闻走向社区影像的几个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4.
潘智琦 《今传媒》2014,(8):75-76
社会新闻从诞生至今,学界对其概念作出了众多解释,但并无定论。这导致许多学者在开展社会新闻研究的过程中,极易将其与黄色新闻、软新闻和Society News等一些"舶来"词汇相互混淆。对于这一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社会新闻和与其混淆的相关词汇的具体比较分析,同时援引现实案例证明,以纠正当下学界关于社会新闻的解释存有的偏颇之处,为社会新闻概念的最终确定,扫清部分障碍。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社会新闻的正确价值取向至少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现代"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而提出的人文主义.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入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它是新闻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践活动中一种必然的追求,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也是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党中央近年来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媒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指明了道路.因为,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6.
程栋 《当代传播》2011,(1):66-68
某些学者指出,"公共新闻"是民生新闻走出被人诟病窘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面.这不仅没有可靠的社会语境的支持,也缺乏新闻范畴体系的逻辑学依据.民生新闻是依报道对象所划分的与"吏治新闻"相对的一种新闻类型,与"公共新闻"、"公民新闻"(参与式新闻)逻辑划分标准不同,都应作为成员,共同完成新闻范畴的增量革命.三者也不是新闻史线...  相似文献   

7.
姚娟 《新闻知识》2013,(2):23-24
"后民生新闻时代"、"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三个概念,是与电视民生新闻相关的三个关键词。"后民生新闻时代"似乎在宣告电视民生新闻的终结,"公共新闻"、"大民生新闻"则指出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无论电视民生新闻的前景如何,其民本取向的精神内核不能丢失。  相似文献   

8.
虚假报道之所以出笼,一是作者造假,二是编辑不察。对于作者造假,个别细节失实或差错,应该说,是责任心不强导致的;但如果整个新闻事件子虚乌有,那这样的记者就应该退出新闻队伍。不管怎样,虚假新闻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甚至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老话重提。虚假报道最终要经过编辑之手才能上版,在"围堵"虚假新闻方面,编辑应该是"有为"的,也是"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概念出发,探讨了"伪新闻"与"假新闻"两者的区别,盘点了当今"伪新闻"存在的各种形式,进而从受众的成熟度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最终提出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培养成熟受众等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活动的多元事实与价值理性常使得新闻伦理推论模式陷入困境之中,其原因在于新闻伦理推理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休谟所提出的如何说明从新闻的"是"跃迁到"应该"的理由问题,无论是最终结果的、义务论的、社会契约的,个人化的,还是综合的情景回溯新闻伦理推论模式都无不在求解此问题,只是其理据来源或者思维方法不同而已,但其普适性却只能从"事实如何"出发,且应建立在"事实是这样"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学作为新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虽然其学科意义在学术界曾经有过分歧和论争,但最终高校新闻专业中都开设了此门课程并将新闻评论作为研究对象,或称为"新闻评论写作",或称为"新闻评论研究",多数称为"新闻评论学"。新闻评论与实践有密切的关系,不仅在传统媒体中,而且在新兴媒体里,新闻评论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新闻信息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  相似文献   

13.
面对传播方式愈加快捷的现状,新闻渐渐由"买方市场"转化为"卖方市场"的现实,以及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的新闻写作手法和遵循的原则也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就如何在如今的高速传播时代,更好地写作消防新闻,从而为社会媒体提供更多的新闻素材,最终达到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4.
传统纸媒的公信力、权威性是优势所在,而这种公信力和权威性最终体现在内容的承载上。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爆发式出现,传统纸媒的部分内容如时效性强的新闻信息已经失去竞争优势,但新闻摄影、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副刊仍然是传统媒体的"四大看家本事",有着与新媒体同类传播的比较优势。尤  相似文献   

15.
明晰主导性新闻观念、确立明确的"新闻主义"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认为,建立在"发展新闻主义"与"专业新闻主义"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是当代中国主导新闻观念的可能选择。在观念论视野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就是以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实现新闻业自身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发展、促成新闻领域与其他社会领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闻主义"。  相似文献   

16.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工作就好比是场旷日持久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是——不断创作出更多精品。时下,不论报道模式、采访工具、传播途径等怎么改,这些都是形式的变化,其本质还是对新闻作品的传播。作品来源于新闻工作者,只有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走转改"这一利器,才能抓到活鱼,创作出更多读者和观众喜闻乐见的精品。正视问题不松懈随着"走转改"活动广泛深入的开展,一些体验式采访、接地气的新闻陆续出现在各级媒体上,但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职业道德是否最终实现,要从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两方面考虑,达到它们的统一。新闻采编人员只有一方面成为具有"新闻美德"的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采编实践中做出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算是真正实现了个体的职业道德。本文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人员职业道德实现的"自律"与"他律"。  相似文献   

18.
正新闻写作是新闻记者的日常功课。采写出有价值、有意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好新闻,是每个新闻记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如何提高新闻写作能力,使自己的新闻稿件从千篇一律中脱颖而出,引起共鸣,应重点把握好新闻语言、新闻敏感、新闻视角、新闻影响"四个基本点"。熟练的新闻语言新闻界的前辈们经常开玩笑说,从事新闻工作,进行新闻写作,学历太高其实是浪费,小学四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  相似文献   

19.
陈万怀 《今传媒》2010,(4):89-91
"说"新闻和"播"新闻同为当前广播、电视媒体新闻播报的两种不同方式,特别是"说"新闻,因其独特的新闻播报方式,获得了听众和观众的普遍认同。同为新闻节目的播报方式,新闻内容、听众定位大致相同,然而,其各  相似文献   

20.
徐轶材 《视听》2016,(6):152-153
在新闻生产方式与机制、新闻采编方式乃至最终新闻产品的呈现方面,大数据时代为新闻带来挑战和新的机遇。媒体行业应转变新闻采写思维,以"受众为王""数据为王",加强跨界合作,以应对大数据浪潮下传媒业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