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全面系统地接触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形成的近代科技观,承认近代中国“技不如人”,认为近代科技是国家富强之本,主张全面仿效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是实用主义的科技观。这直接关系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科技教育源于京师同文馆,它由一个翻译学校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经历了顽固派与保守派的激烈论战。同文馆最早传授实用科学课程的是其中的算学馆,算学馆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科技教育迈出的关键的第一步。此后,同文馆不断输入新课程,制定了“八年课程表”,并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同文馆科技课程的输入和设置,以及对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文馆的科技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黄炎培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组建和发展了职业教育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构建了适应近代中国发展实际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把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促成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从兴办外国语学堂学习外国语言发展到学习外国科技、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图自强,从在国内兴办近代新式学堂发展到派出留学生到国外求学,以便更迅速更直接地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它使中国加速了其固有的发展步伐,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道?上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并为中国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及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李瑞 《文教资料》2013,(23):54-56,65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闭关锁国的中国被强行打开了国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大量输入并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21世纪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无不反映出中国对科技落后根源的探索.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什么?中国何时开始衰落?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中国近代衰落及科技发展落后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技发展仅在制度上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文化上进行改良,与制度建设并举才能扭转科技落后的现状,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虽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但中国却没有率先制定出促进科技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制度的缺失是近代中国未能发生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进而造成近代经济衰落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从产权理论的视角分析这一问题,有助于我国建立科技、经济、法律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新旧阶级的分化、产生,而且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杜石然、林庆元、郭金彬合著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一书,以科学史的新视角,较系统地深人阐述了洋务运动时期近代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引入及作为引入这些近代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径——洋务教育。本书与一般洋务运动史的论述不同,它是以洋务运动时期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应用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作者深入论述了它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较为系统细致的考察与探索,并从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代表着近代科技移植于中国的一般模式。中国地质科学留学生构成了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的主体。在中国近代成就卓著的地质学家中,有留学经历的占72%;他们不仅把近代地质科学系统地引入中国和向国外介绍中国的地质地貌,还创建中国近代最早的地质科学社团和研究机构。开展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等。1909年成立的中国地学会,是中国第一个地质科学学术团体。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已经从个人的学术研究,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学术研究;1913年成立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地质事业初创时期的领导机构。科学社团和科研机构的建立是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最重要的标志,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体制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浮力定律原理在中国古代虽被广泛应用,却没有一位学者能总结为科学原理从而提出浮力定律.传统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没有确立科学实验方法延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发展的进程.理论科学的缺乏决定了在中国难以产生西方以理论思维和受控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这也正是明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从世界领先的地位逐步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一大批集大成式的科学家,而且出现了许多不配的科技名蓍,与此同时,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中外科技交流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对中国进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大门。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毕生都重视农业发展,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民生切实之图",将农业兴盛与国家的命运前途紧紧相连.他把中国农业落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科学不发达,认为只要将我国的优良传统和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精益求精,充分发挥自己优势,我国的农业发展有广阔的前景.他主张科技兴农:一、建立科学的农业管理体制;二、推广农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三、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孙中山的科技兴农思想在当时的年代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以彻底的贯彻实施,但对今天的农村改革和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以来,在民族危机与经济变动的双重刺激下,兴起一股学习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发展近代农业的思潮.近代思想家大力介绍西方的先进农业科技,积极倡导引进西方科技以改革中国传统农业,从而推动了我国农业近代化的科技实践.  相似文献   

13.
国立中央研究院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有系统的科学研究事业的开端。从其1928年正式成立到1949年迁台未果,在这20余年间,归国留学生为其做了大量工作。从最初的拟议、筹备到成立后初期的运行发展,蔡元培院长、杨铨和丁文江等总干事以及担任筹备委员的众多归国留学生积极为其出谋划策,使其在短时期内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成绩。抗战期间,留学生们更是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保护各研究所仪器设备的责任。抗战胜利后,以留学生为主体的评议员积极筹划第一届院士的选举,为其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央研究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学生们不仅把西方科学移植到中国,而且把西方研究科学的机构体制也移植到国内,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突出。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传教士把中国古代的科学典籍,包括医学典籍、科技著作和中国天文学史和天文资料传到欧洲,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文化交流对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研究西部省区高等教育发展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欠发达区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脉络路径。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革命背景是高等教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因素。我国区域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是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转换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三项改革背景是对其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协会2010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民的科学素养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本文通过对中西科学教育的比较分析,发现中西科学教育在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当前教育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借鉴、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以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为旨归。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中国留学生与科技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赴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后,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积极传播科学,组织科学社团;传播新思潮,开启新风气;发展科学,创立学说;兴办产业,服务社会;走向世界,开展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战略制定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其科技实力的提高和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本文剖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建设跨学科创新团队;加强研究型大学与产业界的高新技术合作;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9.
简要回顾龚育之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领域的学术历程。他从制定科技政策的实际需要出发,研究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论;他站在时代发展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反思科学的力量,提出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他捍卫科学尊严,始终站在破除迷信和反对伪科学的前列;他强调科学与人文要相互融合,呼唤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和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极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研究科学技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