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它们表现了战争人物面对死亡的众生相。司马迁通过写战争人物的死亡临界而使生命定格,战争人物最后的“亮相”变为永恒的雕塑屹立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战争人物临死前的自我表白,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和巨大的情感容量。司马迁写的只是瞬间的言行,却以广阔的历史为背景。《史记》死亡叙事中蕴含着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深刻的体悟与感慨。  相似文献   

2.
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秦汉之际的楚汉相争、西汉盛世的汉匈大决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写古代历史转折的三大战役。长平之战是在秦汉大一统政治取代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列国并立的政治这一历史变局拐点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楚汉相争本质是改朝换代历史变局时期发生的大战役;汉匈大决战是影响世界格局的文明冲突,即亚洲大陆板块南方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对决的大战役。文章探讨三大战役为何发生,司马迁怎样写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历史经验教训有何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以坚不可摧的生命力量完成了光耀千古的《史记》的撰述,换取了死而不朽的价值。18集电视剧《司马迁》,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艺术处理和人物塑造,异常充分地揭示了司马迁伟大的悲剧人物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迁》剧的不足在于:一是坚持历史真实创作原则的缺陷;二是理解和处理司马迁与汉武帝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关键;三是杜周的戏多,李陵的戏少,写李陵才能有助于司马迁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是我国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大师。这位汉代历史家所著《史记》中的各色人物,如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游侠、刺客等,无不各具特色,维妙维肖,千姿百态,呼之欲出。《李斯列传》是《史记》中写得最出色的名篇之一。李斯是秦皇朝的丞相,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司马迁把他写得既有时代气息,又个性鲜明;既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写《史记》不是适应西汉统治者"一统天下"的需要而为其做哲学和历史的解释。中国古代帝王"一统天下"后,没有必要也没有用著通史的形式做哲学和历史的解释;汉武帝也没有就"一统天下"提出解释的要求;司马迁父子写《史记》并不为"一统天下"做解释,其动因一是为天地良心所迫,为后世留传史料,二是为展示个人才华,立身扬名,为先祖争光。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他的不朽巨著《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妇女的历史事迹,描写了多种生动的妇女形象。正如白寿彝先生所说:“在写妇女历史方面,司马迁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而从文学的角度说,在描写妇女形象方面,司马迁的成就也是不能抹杀的。司马迁为什么能作出这样的贡献与成就?这主要是与他具有进步的妇女观分不开。本文试图探讨司马迁的妇女观,及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撰写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情,赞扬了司马迁为写作史书而矢志不渝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谁为为之,孰令听之",论述了司马迁写"史记"是历史的必然;从"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概述<史记>的主要内容;从"史无前例,传唱不衰"阐述<史记>的重大意义.最后总结:司马迁的一支如椽大笔不仅把历史的恢宏一一尽出.而且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文人操守.  相似文献   

9.
王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其史学思想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真实,疾虚妄,立真伪之平,确立纪实为史学第一要义;反对崇古卑今,强调今胜于古,主张写当代史;推重司马迁少臆中之说,是书汉世实事之人,以其为杰出的历史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史学崇尚实录、重点写当代史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司马迁实录在中国史学史上崇高的丰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第十一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讲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用生命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故事,赞扬了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以及为了继承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全文情节感人,内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写殷周春秋史时多取材于《诗经》。他当时所采用的《诗经》读本是《鲁诗》,《鲁诗》不仅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古时期史料不足的缺陷,而且还给司马迁评价历史提供了经典依据。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文本横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写作经过,以及它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教学重点:司马迁写《史记》的经过。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提问:1.西汉时候,汉武帝为了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2.西域指哪些地区? 今天我们要向大家讲的是西汉时期的另一位优秀人物——司马迁,以及他写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的事迹。揭示课题:第九课司马迁与《史记》(板书) 二、讲授新课: 1.司马迁的生平(板书) (1)初步认识司马迁(出示司马迁像)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是我国汉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专管编修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因此少年司马迁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历史资料,具备了很好的文学教养。父亲死后3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开始编撰史书。短短6年时间,他写的竹简就在墙角上堆得满满的,足有一丈多高了。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写人文学的光辉典范。文章认为《史记》的写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用了纪传体,为写人开创了有效的艺术形式,二是采用互现法与聚焦法,为写人解决了历史真实与性格凸显的矛盾,三是娴熟运用各种技法,为写人提供了艺术的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历史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历史哲学的逻辑线索及其具体内涵,可以分析出三个相关部分:即渊源、立场和逻辑结构。家族传统和先秦诸子精神是司马迁历史哲学的两大渊源;《春秋》公羊学是司马迁的理论立场,它们提供了司马迁理论沉思的基本策略和价值取向;司马迁以文明起源论的探寻开始,有效地实现了从天人之际到古今之变的命题转换,最终提出文明目的论并揭示人类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史记>是写史"实录"精神的典范,因此其中所反映的神怪现象常被认为非司马迁之笔,但从司马迁的身世与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分析,司马迁的这种写法又是有其合理性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其中有相当大部分的人物传记是写封建帝王的。司马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封建帝王以历史的本来面目,载其恶以诫世,书其善以劝后,表明其历史观中含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因素。 一、司马迁颂扬皇帝之功,充分肯定封建帝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赞称汉代的统一事业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一部科学而严谨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堪称东方的“荷马史诗.”基于此,人们从多方面对《史记》进行了研究.对司马迁的文学观,许多前辈学者也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探讨.本文意在前人的基础上,钩稽一下司马迁的文学观.司马迁写这部史书的宗旨很明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①但是,当时文史尚未“分家”,司马迁关于文学的见解,往往和史论结合在一起,文心和史识是融汇贯通的.从他对历史问题的见解中,从他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于文学的明确观点.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了整整13年(不包括收集材料的5年)的时间,完成了52万字的鸿篇巨制——《史记》。在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里,司马迁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既写人又叙事,在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