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卫萍 《视听纵横》2010,(4):104-104
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新闻的经典定义。但我们常常比较狭隘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从信息论的角度,作为信息的新闻,事实上包含了两大类别:一类是“硬性”的“理性信息”;一类则是“软性”的“情感信息”,(当然这两者之间并非截然相分离)。人们为什么要每日甚至是每时每刻地通过大众传媒搜取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呢?除了了解和掌握那些必要的硬信息以便正确地决策之外,还要获得充分的软信息,即满足自己在情感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国经济新闻中,属于开工、开业、开会一类的动态新闻,可以称为“纯新闻”,一般说来,它们的新闻价值比较外露,其大小也大致上可以按照不同等级、不同行业的新闻机构明显地判断出来,它们的创新集中在写作形式和编排形式上。而占经济新闻总量比较大,则是那些经验性、指导性、表扬性一类的“非事件性新闻”,与上一类新闻相对应,可以称之为“准新闻”。由于我国的政治社会条件的独特性,新闻业对基层、典型、调查这一  相似文献   

3.
经常上网冲浪检索新闻,类似于“网络暴民”“、天价罚款”、“裸体时代”等“危言耸听”的媒介信息似乎充斥着我们的视听,喧嚣已经是大众传媒时代的流行时尚。这类媒介信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媒介对客观事实评价时的故作惊人之语,如“野蛮的姐”“、暴力抗法”、“杀人恶魔”等,此类信息多散落在新闻报道、评论的文本之中。另一类是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偏激认知,如“专制遗风”、“毒害青年”“、败坏道德”等,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有具体的消息来源。还有一类是网友的“放言”、“质疑”“、厥词”,且多以标题的形式出现,如“慎言‘网…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10)
应着重治理的两种新闻失实现象文/杨立川新闻失实问题是困扰新闻界的一大顽症,其失实表现中有两类颇为引人注目。一类是消极迎合受众造成的失实,另一类是有偿新闻活动造成的失实。这两种失实可以分别称为“消极迎合型失实”和“有偿型失实”。一从总体上来看,“消极迎...  相似文献   

5.
“互动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发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以上定义里的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揭示与评价,被称为新闻的“眼睛”。标题不是简单地传递新闻信息的符号,还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媒体的立场与感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信息爆炸,现在很多人读报是读“题”。读在快速浏览报纸进行信息的判断、取舍时,标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新闻对舆论的正确导向、对先进化的传播、对民众思想道德的教化,首先表现在标题上。从标题如何制作,可以反映出办报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强不强?责任意识、道德意识有没有?格调、品位高不高?  相似文献   

7.
电价上调、李雪健去世、航班延误将参照国际惯例赔偿、韩国要“抢注端午节”、我国将设50个省级行政区、首个脑死亡标准出台……最近,这些新闻因为有关方面的辟谣和澄清,被媒体称为“疑似新闻”。为此,5月13日《新京报》刊登了题为《“疑似新闻”迭出缘于信息求证难》的社论,分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更强调记者责任和舆论引导力如今,微信、博客等新媒体信息越发活跃,每个个体不仅可以经济便捷地接收获取信息,也可以经济快捷地以多种方式制作传播信息,参与新闻生产,进行“信息传播”。“草根新闻”弥补了传统媒体时效性欠缺、新闻资源有限等缺陷,也开始“使大众媒体时代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但,这之于当下的记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似文献   

9.
关注热点,在热点中充分挖掘新闻,这是新闻采编活动中的常理,这些热点是新闻信息资源的富矿。但应该看到,新闻无处不在。信息和新闻的“冷”与“热”是相对而言,可以在变化中相互转化。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和建设新农村的现实活动中,关注热点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冷信息”和“冷新闻”的存在、挖掘及策划报道。  相似文献   

10.
王伟亮 《网络传播》2005,(11):34-35
1新闻信息的界定 新《规定》第二条对“新闻信息”进行了界定,这是《暂行规定》所没有的。按照其规定,新闻信息是指时政类新闻信息,包括有关政冶、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而新“规定》对“新闻信息服务”的界定则突破了《暂行规定》单纯“登载新闻”的范畴,按照目前互联网站已存在的形式。分为“通过互联网登载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11.
《军事记者》2010,(4):70-70
如果说,新闻学是“事学”,那么它的起步功夫必定是“选学”.即从所处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鉴别出可以另眼相看的新闻信息.并从中选择出能够加工成新闻作品的新闻素材来。初涉新闻写作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看到发生什么事,就写什么事。殊不知,这些事不一定都是新闻素材.更不一定是媒体需要的内容。如果见啥写啥,  相似文献   

12.
尹瑛 《当代传播》2003,(3):82-83
“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人喊“信息过载”,有人却叫“信息匮乏”,这就是新闻信息相对过剩的表现。新闻媒体的同质竞争,新闻媒体间浅层面的联动,新闻娱乐化倾向以及网络媒体发展尚不成熟等因素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新闻信息量与质的不平衡导致了新闻信息相对过剩。  相似文献   

13.
“扩展服务”一词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指档案馆为向潜在的利用者介绍其馆藏及其研究和参考价值而组织的活动。所谓“潜在的利用者”就是档案馆信息服务的潜在用户。“一般来说,任何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都有两类用户。一类是正在利用某信息机构或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的用户,称为当前用户;一类是应该利用这种服务而实际上并没有利  相似文献   

14.
独家新闻的内涵修正 “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这是《新闻学大词典》对“独家新闻”这一词条的解释。从该解释可以看出,在传统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看报先看题”、“题好文一半”。标题也称为一句话新闻,对平面媒体的读者来说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表现主旨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标题的吸引力。”翻一翻近来出版的《沧州日报·经济特刊》(以下简称特刊),不难发现,其实精彩的经济新闻标题制作也是有章可循的。  相似文献   

16.
模块式新闻是交融了新闻采写手段与编辑手段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形式,它往往以某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为报道契机,整体由事件叙述、背景材料、相关信息、分析评论等若干独立单元组成。如一则关于中国MBO(管理层收购)情况的报道,《中国工业报》用《中国MBO殊途同归》的标题,分别冠以“事件”、“背景”、“观点”、“链接”的题头统领相应内容组成。有人把模块式新闻称做“新闻树”,认为这一形式中的主要新闻可以看作是一棵树的主干,而延伸出来的树枝则是那些与主干相关联的信息;也有人将其称为“套餐”式新闻,形似一份主新闻再加上若干副新…  相似文献   

17.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朝晖 《新闻实践》2001,(12):18-20
一、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成本 1.新闻信息产品的三种类型。新闻信息资源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生产过程,其中包含着三种不同的生产类型。首先是对同一信息内容和信息量的复制,如报纸把同一条新闻印刷在不同的纸张上,或者电视台对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时段进行重复的播放。在这一类信息生产中,信息被反复地使用,用作载体的物质大量消耗,因此,可以把这类信息生产称为物质产品型信息生产。第二类是同一信息内容但信  相似文献   

19.
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看新闻报道中的信息量是否增加到最大限度,新闻对客观、真实、新鲜、实用的信息的传播是否实现了“满负荷”。动力学把动力(如电力)设备运行时,实际负荷与额定负荷相等时,称为“满负荷”或“全负荷”;小于额定负荷时,称为“低负荷”。“低负荷”是一种亏损浪费,“满负荷”才能全部发挥效益。新闻报道对信息的传播也同此理。我们可以把那些信息量小的新闻看作是“低负荷”,而把那些信息量达到饱和状态的新闻看作是“满负荷”。处于“低负荷”状态的新闻报道,给人们的信息甚少,传播的效益就差;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竞争年代,独家新闻已成为稀缺品,越来越多的媒体相继打出“重奖征集新闻线索”的口号,新闻线人应运而生。线人群体涉及广泛,而国家公职人员是其中较特殊的一类。他们由于工作关系,掌握了许多内部信息,对媒体而言则是新闻线索。在有奖“报料”等因素的作用下,许多公职人员自主向媒体“报料”,媒体也会不失时机地对国家机关这个新闻“富矿”的公职人员下手“挖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