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汪曾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因风格独特、清新自然而享誉文坛。其中,《大淖记事》主要描写大淖地区底层人物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喜怒哀乐,处处彰显他们在卑微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人性的高贵和纯净。这正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者和谐共处的文化内涵,也使《大淖记事》在汪曾祺的创作过程和当代小说中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淖记事》是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与一般小说相比,《大淖记事》在情节和人物上所费的笔墨很少,但他的小说并不显得干巴无趣,相反人物丰神俊朗,情节含蓄蕴藉,读起来很有韵味。文章主要从故事叙述、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三方面赏析《大淖记事》中“以少胜多”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青铜葵花》是当代知名小说家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以苦难为大背景采用叙事的手法勾勒了一幅别样的景致,展示了人性的坚韧、生命的刚强、苦难中的大美以及人性中的大善大爱,为苦难中的人们点亮了一盏心灵的明灯,这种写法充分展示了作品中苦难与美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黄老师:现就来信提出的三个问题,略陈我见、以求共同切磋。一、关于“濯淖”。《屈原列传》中的“濯淖污泥之中”这一节文字,向称难读,中学课本中采用的句读与注释,基本上是沿袭司马贞《史记索引》的传统读法。“濯,音浊。”义为洗濯。这种读法起码有两点不易说通: ①一个动词“濯”带三个字“淖污泥”而“淖”与“污泥”,义又犯重。这在古代汉语中是不常见的,很别扭;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先生在《大淖记事》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俗语、形容词、动词、释句、比喻、设问等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故乡高邮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归纳出《大淖记事》中最主要的修辞规律,了解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先生在《大淖记事》中精妙地选择和运用叠音词和摹声词等修辞方式,不仅凸显了故乡高邮的地域色彩,而且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艺术的角度,欣赏《大淖记事》中语音非常鲜明的修辞现象,学习修辞方法和技巧,更好地解读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的著名作家,《潮骚》是他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汪曾祺是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大淖记事》是其乡土风俗小说的代表作。文章试图通过对故事结构、主题思想、审美原则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来欣赏他们在各自营建的艺术世界——《潮骚》和《大淖记事》里,共同颂扬的“自然美”与“人情关”。  相似文献   

8.
评论随笔 赞《受戒》(唐挚) 《文艺报》1980.12 写吧,为了心灵(张同吾) ——读《受戒》 《北京文学》1980.12 这样的小说需要吗?(梁清濂) ——读《受戒》有感 《北京日报》1980.12.11 莫名其妙的吹捧(国东) 《作品与争鸣》1981.7 动人的风俗画(陆建华) ——漫评汪曾祺的三篇小说 《北京文学》1981.8 是诗?是画?(凌宇) ——读汪曾祺的《大淖记事》 《读书》1981.11 评汪曾祺描写高邮旧生活的小说(陆建华)(扬州师院学报》1982.1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程德培) ——读汪曾祺的短篇近作 《上海文学》1982.8 来自生活的诗和美(陆建华) ——评《大淖记事》从生活到艺术(扬州师院学报)1982.3—4 读《大淖记事》断想(高进贤) 《写作)1982.4 散发着清香的《大淖记事》(杨世伟) 《小说选刊》1982.5 邂逅秦邮谈创作(曹松华)  相似文献   

9.
刘平 《现代语文》2008,(3):47-48
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鬼子新作(<一根水做的绳子>的主题意蕴,从而阐释小说中苦难与爱情这两大主题的深刻性,揭示作家对人性中的苦难的深层关注和对爱的哲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峱"的古文字的形音义,并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其演变。"峱"由"狃、山"两个部件构成,并以"狃"为声,以山为形。"狃"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犬类动物,"峱"意为一座山的名字。本文同时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峱"、"峱"、"峱"等字的产生年代及相关史实。  相似文献   

12.
西域少数民族诗人不忽木与其子回回、巎巎都是元朝一代名臣。他们以其开阔的胸襟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滋养,不仅主张以儒家思想治国,而且还娴熟地运用汉文进行创作,在诗歌、书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密切了西域少数民族与祖国大家庭血肉相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许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根据施蜇存和穆时英、刘呐欧等人的交往,或他的小说中有一些与新感觉派相似的东西,就把他划归为新感觉派。实际上我们纵观施蜇存当年的小说创作,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与新感觉派之间的差异:通过分析施蜇存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不同之点,借此证明两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大禹以圣贤君主、治水英雄形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宋代的《太平御览》作为类书在收集各类图书时,围绕中心词——夏禹,收录了与之相关的36种书籍。透过这些摘选的引文可以让我们有两种收获:对"他者"——大禹形象的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即宋以前人们对大禹形象的认识持批判性态度。大禹形象的塑造集中在神化和道德方面,宋以前人们心中的圣君被谶纬和道教神化到神秘迷信的地步,为了维系稳定的封建统治,大禹又被涂抹上浓烈的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匠宫司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匠宫司空"与"宫司空"历史文献没有记载.战国秦汉时期,"官"、"宫"二字形近难分,写法时有变通.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大匠官司空"应为"大匠宫司空",是"将作大匠"的属官."司空"本是专有名词,"司空"类的官名很多,"宫司空"是负责宫室与官署营建的机构与职官,是"大匠宫司空"的省称.明确为"宫司空"的出土文字有六处."宫司空"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设置,其副职为"官司空丞","楚宫司丞"为"楚宫司空丞"的省文."楚宫司空丞"之"楚"修饰"宫司空丞","宫司空"修饰"丞"."宫司空"的存续时间,有五处是明确的.西安北郊相家巷遗址出土的"宫司空印"、"官司空丞"封泥是秦代的."东海官司空"盘的时间是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出现最晚,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宫司空"职官大体是存在的.西汉时期,特别是西汉早期"司空"类官职地位不高,俸禄差异很大,从八百石到百六十石都有,"大匠宫司空"秩六百石只是一个参照系数.  相似文献   

16.
李达是中共党内早期的理论家和宣传鼓动家,在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上,选举了由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的中央局,李达担任宣传主任,然而,1923年秋他退党了.李达为何退党?这个问题党史界长期以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多数书刊普遍认为是李达在工作时与陈独秀、张国焘间矛盾重重,最终李达无法忍耐才脱党的.事实上,李达与陈独秀、张国焘间并没有矛盾,从李达的成长过程来看,性格、追求才是使李达退出共产党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生死疲劳》秉承其一贯的家族题材,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围绕地主西门闹和农民蓝脸一家,描绘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幻。《生死疲劳》的叙述者声音中,有对家的逃离与复归,对土地的坚守与皈依,对阶级意识影响下的人性伦理的探讨,还有对隐藏于动物躯壳下的兽性和人伦的思考,隐喻着作者对传统家族文化的认同与复归。  相似文献   

18.
辽代大于越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于越府是辽代北面朝官系统的机构。大于越最初是契丹族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的职官。辽代有数位契丹贵族得践此职。一般认为,大于越是辽代的尊官,就像封建传统职官制度中的三公。实际上,在辽代的不同时期,这个职官的实际权力、地位、铨选条件是不一样的,不能与“三公”并论,应当结合辽代的具体情况分析。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大于越因地位高、权力大,直接左右着辽朝的政局。辽代的大于越全部都由契丹族担任。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普定县仙马村大花苗族族性音调,初步断定其源自本民族的谐音乐器"阿江",使用的乐律为"自然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其特有的含中立音的羽调式及其终止音,是该族族性音调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代表了目前我国辞书编纂的最高水平,其体例相当详善、缜密。但其中亦有瑕疵。书证中存在体例不一问题共25处,分为“文字不一”、“标点不一”及“其他不一”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