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可是近年来.传统节日在国人的生活中渐渐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200万年的悠久历史和万年的文明史。华、华夏、中华民族之称,皆源于以花为图腾的华胥氏。所谓中华民族之根,就是从古猿到猿人、从猿人到新人,再由氏族到民族形成的根源。中华民族同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一样,都有一个崇拜的祖先(或神)作为“根源”的象征和标志。  相似文献   

3.
<正>何谓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其文化能够在未来继续发展的一种信念,是其民族前进的一个基本的精神动力。张岂之先生最近谈到:"中国今日正处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刻。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反映了历史变化后民族整体的提升。"(张岂之:《从民族复兴的高度看中华文化前景》,《北京日报》2013年11月11日)张先生从文化的角度谈民族复兴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谈建立文化自信的  相似文献   

4.
杨柳 《华夏文化》2002,(1):63-64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四省区。这一地区群峰林立,峡谷纵深,地势雄伟,气势磅礴,作为古尧人的后裔,彝族人民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劳作,在与自然抗争融合的漫长岁月中,他们不仅塑造了本民族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性格,而且创造了丰富绚丽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熊燕 《中华文化论坛》2023,(4):13-20+187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在多元文化的不断互动融合中形成的,边地土司对于中央王朝的国家认同是这一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中华民族作为自在的民族实体逐渐趋于稳定,国家权力随着清王朝力量的增强而逐渐深入社会基层,加之教化政策下儒家文化已经逐渐浸润到少数民族地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经历了从强制到自愿、外在约束到内化的过程,民族地区逐渐整合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寿国寺的“女千总授封”壁画以象征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生动描绘了雍正五年(1727)清王朝授封康普女千总禾娘的场景,折射出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在清初云南与中原地区一体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土司国家认同的产生不仅源自于土司制度下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在与中原文化的长期互动中,边地土司的国家认同逐渐内化与增强,国家认同成为边地土司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6.
郑熊 《华夏文化》2009,(2):62-64,33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纯朴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至今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馆必须为之努力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一、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感恩节 张岂之教授在发言中谈到今年黄帝陵祭陵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确立为“清明&#183;民族感恩”,是与目前的现实相关联的,认为“只有从民族的先辈们和民族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对先辈们抱着感恩的情怀,且使之转化成对历史和文明进步的礼赞,才能够实现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以民为镜”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李绍连 《寻根》2004,(1):43-45
中华古代民族的形成,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形成一样,乃经历了氏族—部落—部族—民族四个阶段发展而来的。因此,民族不是同人类伴生自古就有的,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所以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中国领土广阔,自然地理  相似文献   

10.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以记载人类前行足迹的历史资料、文化经典、文学作品和中华文化人格为载体,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结合理工科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友好、和谐的交往,也有相互矛盾,甚至战争。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和相互融合,是多民族的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一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概括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12.
南方丝路与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实质是文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通过漫长历史上的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但汉民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与西南地区夷民族的文化交融在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和汉族地区与南、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交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西南民族地区以南丝之路为主动脉,形成了交通的网络,同时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网络。通过南丝路及其带动的这个交通网络,处于强势的汉文化以油迹扩散的方式在西南民族地区循先易后难的规律传播,使大量少数民族民众通过文化交融而融入汉族之中,只剩下交通最困难、具有封闭型地域特征的地区,因汉文化影响力甚微,原有少数民族才得以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众多。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族自治地方占去了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四。各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民族地方文献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料的开发与利用,是全社会日益得到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地区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是发掘民族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广泛的知识内容,将其加以整理,加工、及时准确的提供给读者,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明建设服务。加强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对于推动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增进民族地区团结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泉根 《寻根》2003,(5):115-117
姓氏是人的符号标志,又是一种普遍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历史传统与来龙去脉。中国人的姓氏文化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姓氏,都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甚至三皇五帝。就世界姓氏文化而言,中国人的姓氏独具特色:一是中国人人人皆有姓(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世界上许多国家与民族只有名,没有姓);二是姓氏起源的历史悠  相似文献   

15.
牟钟鉴 《寻根》2003,(6):8-15
一从历史上看,孔子思想规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方向,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这样一个大国,它的文明能够延绵不绝、常存常新,它的社会能够长期稳定、没有分崩离析,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在世界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也有过政治分裂、军事对峙、民族纷争的时候,但最终它都能够克服这些对立冲突,走向统一。它之所以能够在民族和地区的多元中保持一体,经受得住内部政治对抗和民族冲突的激荡和考验,一个极重要的原因便是它有着以儒家为轴心的深厚文化传统,这个文化传统积累…  相似文献   

16.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结着和展示着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生存经验和价值观念。伽达默尔说:“节日就是共同体的经验,就是共同体自身以其最完美的形式来表现。”(伽达默尔:《全集》,第8卷,图宾根,1993年,第130页)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它的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容,而其核心则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清明节形成于唐代,  相似文献   

17.
吴庆第 《寻根》2007,(6):44-50
韩国是一个极具民族个性的国家,强烈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为世人所公认。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景仰“忠烈”、大力营造弘扬“忠烈文化”的氛围,无疑是韩国形成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群体本位的中国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长时期以来,我一直怀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中国的影视界能够拍摄一部展示我们中国化的核心特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影视作品。这部影视作品应当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和揭示中国化与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具代表性、最足以体现与其他民族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的价值导向──追求真善美徐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我国历史上各个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的综合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吸收了大量的兄弟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其价值导向是追求真善美。自古以来,人类在认识世...  相似文献   

20.
身居板桥村,放眼全世界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城市与文明这个题目。无疑,这个世界是一个由都市构筑而成的世界。尽管有那么多的中外陶渊明们怀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乡村生活的梦想,寻找他们的桃花源,可他们的生活依旧摆脱不了都市的影子。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历史,写在它的几个大都市的面孔上:谈法国离不开巴黎;谈俄国离不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谈德国离不开柏林;谈美国离不开纽约、洛杉矶、华盛顿;同样,谈论中国,离不开北京、上海……人类是群居的动物。在原始社会初期,几个家庭聚集而居,或是山坡,或是在水一方,后来逐渐形成村落。再后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