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旸  张卫青 《地理教育》2015,(Z2):78-79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从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本节与本章的另外五节内容是并列关系。但从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来看,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将前面的区域农业知识落实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有: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同,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之一,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一般特征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陕西省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本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其地理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教材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初中地理知识结构看,本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是继“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后教材安排学习研究的第二个省内区域案例。本节内容主要落实“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的课程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本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加以运用,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继续学习其它地区和国家提供基本方法与策略.通过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了解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应从哪些要素入手,并注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共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部分,核心内容是分析亚洲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中应重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教学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授“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第2课时教授“亚洲的气候”.  相似文献   

8.
苏仕兰 《地理教育》2012,(Z1):43-44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一方面要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要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本节中"人口最多的大洲",着重讲述亚洲与其它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等则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通过大量的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资料、归纳总结的能力,以此教给学生人文环境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第一节的内容。黄土高原是教材涉及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本节教材的特点是结论性的语言少,地理图片、活动多,因此,可运用实验法、探究法和问题法引导学生研究问题、得出结论,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 :“中国的林业”是初中地理《中国的农业》第二节内容 ,包括中国的森林资源的分布和特征、生态工程和我国的方针政策。二、教材分析 :党的十三大指出 :“农业是关系建设与改革全局的极端重要问题 ,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为农业产值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林业显示出它特有的重大意义。本节内容包括着林业的内涵、林区分布和特征、目前五个重点生态工程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四大知识点 ,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学好它 ,将为学生了解地理广义的农业和以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是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为后续中国的人口、民族、地形分布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作为中国公民必备的知识。本节教材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少,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针对该节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是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为后续中国的人口、民族、地形分布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作为中国公民必备的知识。本节教材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少,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针对该节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分析
  “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作为整个初中地理课程体系的开篇,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前提,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据笔者10年的一线教学调研发现,学生认为初中地理最难的内容就是本节,那么如何突破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基于新课标对地图的重视,建议在教学中加强地图判读、分析等能力训练,并在以后的各种情景中反复应用地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养成用图习惯。本文通过对教学的分析,从图像剖析的角度,对本节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是中国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一节为后续中国的人口、民族、地形分布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是作为中国公民必备的知识.本节教材容量大,学生知识储备少,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现象.针对该节教材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可采用活动教学的形式进行.  相似文献   

15.
陆梅 《地理教育》2013,(4):17-18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一节,主要达成以下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二、教材分析"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一节是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对应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教材地位作用:"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作为中国地理最后一个分区教学的内容,它既是对八  相似文献   

17.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深入钻研、剖析教材,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教材内容,并指使自编的综合程序作业更好地体现教材要点,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教材共有“位于太平洋西岸”等五个标题,分别讲述了东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居民和经济特征,其中东亚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和成因。“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看成是对本节内容的综合。运用综合程序教学法教学首先要从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着手,分析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理清知识结构。本节具体知识结构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丁志军 《地理教育》2014,(12):13-14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珍 《地理教育》2013,(Z1):38-39
一、教材分析"西北地区"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在前几章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对区域地理的宏观分析,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节内容安排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之后,旨在突出西北地区鲜明的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主要民族等基本情况,掌握重要铁路的分布,了解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