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滇南彝族民间文学浩如烟海,丰富多彩。其是滇南彝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滇南彝族的一大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源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和再现了滇南彝族传统教育思想,并主要表现在辛勤劳动与坚强勇敢、积极斗争与尊敬长老、团结友爱与共同发展、为人诚实与正直善良等几个方面。滇南彝族民间文学中的这些教育思想,曾对滇南彝族生存、劳作、繁衍、发展、生息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并有利于促进滇南彝族地区"五个文明"建设及实施滇南彝族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2.
滇南方言谓词的体范畴有许多与普通话不一致的表达形式,主要表现在完成体、进行体、完成进行体、经历体等四种体。由于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有些普通话有歧义句子在滇南方言里没有歧义。有些体的表现形式包括完全形式、脱落声母形式、被同化形式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德育》2009,(6):F0002-F0002,I0001,I0002
云南省红河州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位于红河州州府、被誉为“滇南之心”的蒙自,是一所专门培养医护卫生人才的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134.9亩,校舍建筑面积44564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80余人,学生6421人。1996年,学校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相似文献   

4.
讨论划分方言可以采用的各种标准,结合滇南方言的语音特点和特征,确立了划分滇南方言采用具有“单一性”、“一致性”、“排他性”特征的“音质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滇南方言的范围,同时,也对某些讨论滇南方言的不确切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5.
石屏一中位于滇南历史文化名城——清末状元袁嘉谷先生的故乡石屏县城西门外,座落在风景秀丽、鱼米丰盛的异龙湖畔。学校创办于1923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主革命时期,石屏一中有数百学生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中共云南省第一次党代会就有石屏一中学生参加。石屏一中是滇南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是培育革命干部的摇篮。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校园建筑古香古色,名联古碑,雕梁画栋,让人肃然起敬。企鹤楼檐牙高啄;喷珠池绿水兴波。心字池曲径通幽,古柏长青,奇花斗艳,曾被省教育厅评为绿化美化甲级学校。2000年12月,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4年被  相似文献   

6.
蒙自新安所是位于滇南的一军事重镇,居民以汉族为主体。新安所人作为明代军事移民的后裔,在他们的记忆中保留的前人英雄业绩穿越时空被一直演绎到今天。宋将杨文广驻兵新安所的"客观史实",也因新安所人的主观情感或者集体期望使然而建构出来,并成为群体认同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傣族民间艺术形式章哈,对孔雀公主故事在滇南傣泐人区域发生和传播的作用进行考证,发现并分析傣族民间故事的流传与民间艺术形式章哈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相互关系。孔雀公主故事在傣族地区的流传主要是通过章哈这一艺术形式进行的。在此结论基础上,对孔雀公主故事在滇南傣泐人区域流传的文化特征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讨论划分方言可以采用的各种标准,结合滇南方言的语音特点和特征,确立了划分滇南方言采用具有“单一性”、“一致性”、“排他性”特征的“音质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滇南方言的范围,同时,也对某些讨论滇南方言的不确切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9.
清廷在滇南的改土归流,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迁。清代,滇南元江、临安两府土司职衔品最高的是儒林土司与纳楼土司。通过这两家土司的受职、传袭、辖地的对比分析,可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滇南改土归流及边疆治理情况做出新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文山学院学报》2016,(5):25-29
《滇南杂志》辑录自明始的四种书目,此书目反映了云南自明始而至嘉庆间的主要著述,是重要的地方文献目录。因书目附于"轶事"类中,未引起重视。四种书目分别为滇人书目、滇客书目、滇方外书目、滇闺秀诗目。"滇客书目"部分著述后有内容提要,可资参考。《滇南杂志》按人的身份划分的方式基本囊括了滇诗人著述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1.
沐氏家族自奉明朝廷之命世代镇守云南后,曾与明代影响颇大的麓川思氏家族有过长达80余年的交往。双方关系时和时战,以战为主。期间,沐氏家族坚持与思氏家族中顽固不化的叛乱分子作斗争,并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为稳定云南社会秩序,保障云南各族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确保祖国西南边陲的安宁,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白族名家大姓在滇西盐井区域的开发中,促进了人口、经济和文化这三大过程的整合与变化,使偏于滇西一隅的白族盐井地区民族社会进入了“略与中夏同”发展层面,为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认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方孝标是清代文字狱"《南山集》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书被清廷禁毁。他在康熙九年去云贵时写的《滇游纪行》上下两卷,是继陆游《入蜀记》后又一长篇人文地理游记。此游记记录了由金陵出发,经长江、洞庭湖、沅江到达浦市,然后辗转于云贵高原的地理行进路线;描绘了宽阔的长江流域、水道纵横的沅江水域和滇黔古驿道奇特壮丽的自然风景,同时还记录下沿途历史人文遗迹以及明末动乱后的百姓生态。本文从與地、文学、人文三个方面考察方氏《滇游纪行》的内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孙秋克教授的《明代云南文学研究》以正统文学(诗文)为主体,以新体例对明代云南文学的崛起、发展和重要文学现象、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和理论概括,梳理了明代滇云文脉,明确了明代云南文学在全国大格局中的基本地位。云南传统文学崛起于明代,一代文学家以地域色彩浓郁、人文底蕴深厚的创作成就,成为我国明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云南的土著民族与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群体相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已见端倪。秦汉至唐宋时期,随着汉族的不断迁入及与云南各族的融合,云南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元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人民进入云南,汉族即成为云南的多数民族,其他民族则成为少数民族,云南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这对云南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李元阳诗歌有较为明显的关心民瘼、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以及兼容儒、道、佛,追求生命价值尤重情性的特点,并与明代主流文学家的创作倾向一致,也体现了云南人民质朴、厚重的个性。以李元阳为代表的明代文士,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推进了云南文学与中原文学的整合,表现了明代云南传统文学与全国文学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17.
《云南机务抄黄》是云南最早的档案献汇编,所录制敕之,多为明王朝平云南后对云南的经营和措置,是研究明初云南全境之重要史料,于档案学及档案献编纂学也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杨慎与徐霞客是中晚明时期游历滇云的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他们对云南自然地貌、山川河流、社会风俗、历史人文等各方面的记载,为我们探寻明代以来云南的自然社会变迁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较早入滇的杨慎,影响着后来徐霞客在云南的考察。虽然是截然不同的游历风格,但徐霞客的考察中多处追寻着杨慎的足迹。昆明作为明代云南省府,是他们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以游昆为切入点,探析二人游历的差异以及他们对昆明的功绩。  相似文献   

19.
杨慎是明代嘉靖时期著名的学者、文人。他被贬谪云南后,形成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文人集团,通过广交文友、教授讲学、诗文唱和等方式对云南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杨慎与云南文人张含的交游甚早、甚深、甚久,其诗文观对张含的影响也很明显,使云南文学家在受到了外来的文学观念方法影响的同时,渐为许多中原和长江流域等主流文学区域文人所知晓。  相似文献   

20.
明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最终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清廷入关后,农民军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在新的斗争形势下,原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自川入滇,又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联明抗清斗争。在此期间,明末农民起义军与云南沐氏家族之间的关系几经变化,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