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刚开始搞报道时,总是偷偷地写,悄悄地寄,怕稿件写得不好让人笑话。可这样写来写去,进步不大,稿件投出去每每如泥牛入海。后来,我克服了虚荣心理,丢下面子,写好一篇稿件后,主动向老新闻干事请教,到报社请编辑老师指点,稿件命中率大大提高,以使我能从一名报道员成为一名军区报社的编辑。  相似文献   

2.
我爱“豆腐块”、“火柴盒”。提到“豆腐块”、“火柴盒”也许会有人摇头,看不起。因为,它们都是小字辈。可我不是这样看的。我认为,稿件虽小,容量不一定就小,小稿件也是一条信息,要写好并非易事。每年评选全国好新闻,有的还不足两三百字,由此可见,衡量新闻稿件优劣  相似文献   

3.
关于稿件盖章与否,我想先谈这样一件事情: 1985年4月,我厂曾发生一起自建厂以来最大的一起盗窃案。开始,我征求领导意见,是否可结合事实写篇稿件?回答是:“咱还是别找那个麻烦”。但  相似文献   

4.
我“爬格子”已有9个年头了,相继敲开了全国83家新闻单位的大门,发表了多种体裁的稿件2000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窃是什么,我在实践中体会最深切的一点就是,要留心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特色写稿件,给稿件选合适的“婆家”。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把投稿视为“跳井”,投进邮筒的稿件经常是“泥牛入海”。1986年夏季,我参加了抚顺市首批新闻干部培训班,听报纸编辑讲了“报纸专栏特色及稿件要求”的课后,我茅塞顿开,从此自觉摒弃过去那种用复写纸发“通用”稿件的散射作法,留意揣摩各家报纸的办报特点,及其栏目选用稿件的“胃口”,有的放矢地写稿,定向投稿,这样做的结果,稿件刊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季丽瑛 《视听界》2001,(1):39-39
我在编辑人物通讯稿件的实践中,时常遇到这样几种“常见病”。  相似文献   

6.
我是1985年元月份才开始学习写新闻稿件的,一年半时间里,已经在中央、自治区、地州级报刊刊稿一百三十多篇。我学写稿的体会是: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体会最深的事开始下笔,这样的稿件容易刊用。因为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亲身经历过的事,本身就是笫一手材料,写起来顺手。我的第一篇见报稿件《一  相似文献   

7.
我经常写批评稿,每当稿件一脱手,总有朋友这样劝我:“其它可写的东西多着哩,你何必担这个风险?”可我总认为:写批评性稿件,只要是事实,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批评得有理,就别怕担风险(其实,也不会有什么风险)。  相似文献   

8.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9.
编稿二例     
加工稿件,是报纸编辑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精心做好。我这里谈两件事。一、要注意精雕细刻。把作者提供的可用稿件,认真编好。编辑部每天收到大量的来稿,常常是“良莠不齐”。就是在那些写得较好的稿件中,也往往瑕瑜互见。我曾经收到这样一篇稿件,是凤城县林业局一位干部写来的,介绍一个林业站长的先进事迹,洋洋万言,漫无中心,就象“一池子鱼”,看不上半个  相似文献   

10.
编稿二例     
加工稿件,是报纸编辑部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精心做好。我这里谈两件事。一、要注意精雕细刻,把作者提供的可用稿件,认真编好。编辑部每天收到大量的来稿,常常是“良莠不齐”。就是在那些写得较好的稿件中,也往往瑕瑜互见。我曾经收到这样一篇稿件,是凤城县林业局一位干部写来的,介绍一个林业站长的先进事迹,洋洋万言,漫无中心,就象“一池子鱼”,看不上半个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个热心搞新闻的同志来讲,荣耀莫大于新闻单位对自己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几年来,每次我的稿件被《新闻知识》采用后,该刊编辑部就及时寄来两本刊物,这种好传统好作风一直坚持未断。但有些刊物就不是这样。近两年来,我有不少稿件被中央  相似文献   

12.
如何使新闻言论和地市报联系得更紧密,发挥“旗帜”的作用?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注意为一些稿件配“编评”,感到是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稿子:它所反映的新闻事实是正面的,说的是好事,但还存在着欠缺,或者有片面性,这样的稿子,过去我一般是不予采用。后来,我觉得,这样做未免太可惜。于是我采取了新的办法,给稿子加“编评”,即“编辑评语”,指出问题的关键,弥补稿子的欠缺,这样处理以后,收到了好的宣传效果。去年3月29日,经济部组到二版一篇稿子(30日  相似文献   

13.
1987年我写的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了341篇。被采用的稿件中,有的盖过公章,也有的没盖公章由此说明: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并不以是否盖有公章来决定取舍,而是看稿件本身质量的高低。我们乡几位通讯员都没在乡政府住,管理公章的同志也是三天两头不在乡政府,这样盖公章就成了件难事。  相似文献   

14.
王东 《军事记者》2010,(2):67-67
初入新闻行当的人,要过的第一道关口当属语言关。 两年前,我刚开始到团机关搞报道时,脑子里装满了华丽的词藻,采写的新闻稿件中,也喜欢用成语和警旬,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稿件才会显得有文采,博得编辑的青睐。为了收集那些词汇,我一有空就翻阅报刊,剪贴了厚厚的一摞资料。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6.
前年以来,我在20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100余篇评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明友问我:“你的这些评沦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评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评论来。那么,评论  相似文献   

17.
平常,一般都这样认为,记者只要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写出的稿件就会绝对真实。其实不然。我在写稿实践中越来越感到,第一手资料并非都绝对真实,如果盲目信赖第一手资料,也同样会出现失实错误。我曾碰上这样一件事。一次,有人向我反映,有个颇有名望的老  相似文献   

18.
一字不改     
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我还在岗的时候,一个什么会上,有的同志谈及某获奖稿件,辑一字没改,奖励依然有份,有同志说道:一字不改也是好编辑."我赞同这样的看法.面对一篇稿子,辑改与不改,完全从稿件实际出发,改自然要改,根本无须改动,改就是最佳的处理办法.这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的"无为而治".原本无须改动的稿件,改的结果是要么将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话,成那样说,么是将没有毛病的地方改出毛病来.总而言之.或可称之为编辑工作中的"瞎折腾".上述获奖稿件之所以获奖,编者而言,一者慧眼识稿;一者没有改动.倘或改动,不是还能够获奖就难说了.不改无须改动的稿件.正是编者的水平所在.  相似文献   

19.
投稿者总希望自己的稿件变成铅字,然而一篇稿件能否被采用,因素有多种。如占有的素材、选择的角度、文字的水平、新闻的价值等等。如何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我的作法是还要多看报。看报可以开拓思路,多掌握报道线索,研究报刊,从中发现线索,吸收养料,做到配合形势,产销对路,这样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一、从专栏中识目标  相似文献   

20.
稿件失实——是新闻界的大忌。它会给新闻单位和作者造成很坏影响。我在写稿时经常提醒自己,千万别出差错,但有一篇稿件,还是因调查不够,搞成了张冠李戴。去年6月份,我看到人们买的卫生纸质量太差,次品太多,简直不能用。我收集了许多这样的卫生纸,其中有的包装上印着“乌鲁木齐市第二造纸厂”的地址和电话号码。我便给该厂打了电话,该厂人员答应查一下,并到我那儿看看。过了好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