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种族问题与黑人生活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但福克纳仅限于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奴隶制与种族主义,他不能认同黑人的文化和他们非白人化的生活方式。这造就了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基本立场,表现出他在人道主义理性思考和南方种族主义情感偏见上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2.
福克纳反种族主义的思想是明确的,他对黑人的命运给予了深切同情,但他对黑人能否与白人完全平等则持保留态度,认为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他笔下的黑人妇女多品质优秀,而男性黑人则多数要么品质低劣、要么滑稽可笑。因为黑人妇女多安分守己,温顺忠诚,而黑人男性则多数不安心当一个“黑鬼”,要追求自由平等。这充分体现了福克纳复杂矛盾的心态,作为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福克纳认为奴隶制、种族主义违背人性,是对人性的摧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南方贵族后裔,一个浸润在南方文化中的贵族知识分子,他在情感倾向上还是留恋传统的南方社会,更容易认同传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他的作品《去吧,摩西》中,福克纳以其独特的视角塑造了有着浓厚地方性与历史性特征的南方黑人形象,深刻揭露了南方的奴隶制和种族主义,表达了对南方黑人的同情、尊重和关心。  相似文献   

4.
郭娜 《河南电大》2010,(4):59-60
本文通过对威廉.福克纳的《曾有这样一位女王》等4部短篇小说的解读,揭示福克纳对黑人和美国南方白人妇女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充分表现了福克纳的种族观和南方妇女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威廉.福克纳的<曾有这样一位女王>等4部短篇小说的解读,揭示福克纳对黑人和美国南方白人妇女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充分表现了福克纳的种族观和南方妇女观.  相似文献   

6.
肖邦在《德西蕾的孩子》中借用圣经中上帝与撒旦冲突的神话原型人物形象,将美国南方白人与黑人分为宗教意义上的两大敌对阵营,传达出她宗教外衣下的褒奖白人、贬低黑人的种族主义立场,可以说该短篇小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为奴隶制辩护的种族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7.
弗兰纳里.奥康纳被公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人造黑人》是奥康纳最受读者青睐的短篇小说之一。文章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框架下从文本的历史性出发,研究了《人造黑人》这一文学文本与种族主义及宗教原型这两个非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8.
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为奴十二年》是批判美国内战前奴隶制的佳作。通过文本细读和分析发现,电影主要批判南方白人男性对黑人男性的规训以及南方白人男女对黑人女性的控制,暗含北方对南方的东方主义凝视,以及南方出于地域保护主义引申出的反凝视。究其根本,南方白人凭借奴隶制对黑人他者进行系统性歧视和劳动压迫,并对女性进行性别和族裔双重压迫,而美国北方以地域东方主义的视角对南方进行道德批判和凝视,激起南方反扑。由此可见,种族主义奴役黑人的同时,也在反噬白人自身,受到主流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对种族问题的关注是福克纳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小说《坟墓的闯入者》中的路喀斯·布香是福克纳最具确定意义的黑人形象。本文通过分析路喀斯这一人物形象,探讨了福克纳如何通过对黑人形象的刻画来完整、全面地反映美国南方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乔安娜·伯顿是福克纳的长篇杰作<八月之光>中一位主要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用来帮助、提升黑人,最后却被拒绝提升的"黑鬼"情人--小说主人公乔*克里斯玛斯杀害.解读乔安娜的种族观念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文本主题,认识种族主义的强势与罪恶,对唤起包括美国白人在内的全社会的觉醒,改善黑人的生存状态,提高黑人的社会地位,消除种族主义并最终达到种族平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东是宋代丹阳籍爱国太学生,他的《上钦、高宗八书》是对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时政、军事问题全面、精辟、系统的分析总结,所论皆有的放矢、高屋建瓴,显示了陈东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忠义恺切的文风,也体现了陈东“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2.
北朝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庾信在后期的诗歌创作中能够自觉运用前期的创作技巧表现其复杂的生命体验,并以融合南北文风的创作实践完成了诗歌思想感情和艺术追求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逝世的800周年.陆游(1125—1210)是我国南宋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陆游喜爱牡丹,《陆放翁全集》中有关的诗文达20多篇.他在中国牡丹研究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其《天彭牡丹谱》(1178),是我国现存南宋最重要的牡丹谱录,为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西南牡丹专著.陆游作为我国古代西南牡丹研究的先驱者,其有关著作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与文化成就和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因此,陆游还是一名杰出的园艺学家.  相似文献   

14.
陆岩军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4):16-18,26
江淹是我国南朝诗人、辞赋家,在南朝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江淹自言其“爱奇尚异”,这种爱奇尚异的性格与当时仰慕奇人异士、追求高妙雅致的社会风尚有关,又与追求新变、追新求异的文学风尚有关。这种性格也影响到江淹的处世交友和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15.
闽南素称“佛国”,为多元宗教聚集之地。朱熹初仕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晚年出知漳州,与闽南多元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仕泉之前,朱熹所学杂驳,既受孔孟学说和二程理学的熏陶,又曾问禅学佛,访道焚修。同安任初,朱熹也曾沉浸于佛道。然而,通过从同安一县及泉州一郡透视整个南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现实,使其接受李侗之教而“逃禅归儒”。泉州之“胡贾建层楼”(伊斯兰教寺)事件为朱熹应对禅佛教、摩尼教的挑战提供了借鉴。朱熹对于摩尼教(明教),仕泉偶涉,知漳则禁。总之,朱熹之于闽南多元宗教,兼融而不宽容。  相似文献   

16.
南宋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其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等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中书法更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范成大在南宋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更是书法史上的"南宋四大家"之一。本文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将以查到的他传世的行草书迹为轴进行梳理研讨,将他的行草书进行风格分期,以在探讨他的各时期书法风格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constructions of anti-racist education in Canada and Britain. Particular attention is given to developments in the province of Ontario and in England and Wal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ti-racism in each country have been shaped by particular national and local discourses of 'racial', national and political identity. We show that while the impact of anti-racism on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in England and Wales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since the 1980s, this has not occurred in Ontario (where anti-racism remains a potent influence). Some of the key dilemmas faced by both British and Canadian anti-racist practitioners, grass-roots activists and scholars are identified and the emergence and growth of anti-racist education in both societies assessed. We conclude by reflecting upon the value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f anti-racist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江郎才尽”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淹才尽”在诗歌史上诉讼纷纭。据南朝史籍记载,其时间应在永明初年,其原因一是工作性质的变化使他的兴趣爱好转向了史书的撰写与诏册的制作上,二是身份地位的提高使他再也写不出过去擅长擦拭描写的题材与内容;三是原有的创作特长不适应永明诗体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金主完颜亮,现仅存诗词八首,由南宋岳珂的《桯史》记载保存了下来。完颜亮在政治上是个野心家、阴谋家,暴君;但在文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应抹杀。其作品"桀骜"之气,溢于辞表。反映了金源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给予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Racism is a moral issue and of concern for moral educators, with recent social movements such as #BlackLivesMatter highlighting how far we are from obliterating racial oppression and the unearned privilege whiteness confers. To contribute to a more formalised approach to anti-racist mor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s 15 years of peer-reviewed scholarship concerned with anti-racist education, to establish the definitions and aims of anti-racist education drawn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s underpinning these, the methods used in education efforts, and their intended impact. It also considers the geo-political aspect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in the field, such as author country lo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context of empirical studies. It conclud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classroom and community contexts and advocates for anti-racist moral education that comprise three interconnected components—making visible systemic oppression (visibilising), recognising personal complicity in oppression through unearned privilege (recognising)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transform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strategis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