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一点补充     
近读《新闻战线》1984年第10期所载《熟悉诗词楹联做好新闻标题》一文,拟对文中“两岸风光看不尽,一船笑声破浪来”与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古名句之间不无蛛丝马迹”之说作一点补充。我认为,“两岸风光看不尽,一船笑声破浪来”不仅是以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  相似文献   

2.
书名借用古诗词主要表现为直接撷取古诗词名句作为图书书名,或者化用其句式、意象。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结晶,蕴含着多重审美情趣。书名借用古诗词如果与图书内容相契合,有助于升华图书的意蕴,容易激发受众的共鸣,提升出版效应。  相似文献   

3.
王书娟 《大观周刊》2012,(16):286-287
文学名句与祖国的风物地理、山川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地理教学中,能引用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文学名句加以说明,不仅能生动形象地说明地理地貌,还能增强文学感染力,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记忆地理知识,增进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4.
导语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不仅毫无雕琢和堆砌之感,还会收到锦上添花之效,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一、有引用古诗词以与新闻事实相吻合的。例如: 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年盛夏曾令南京消费者争相购买的“燕舞”牌收录机,昨天起又在新街口百货商店、人民商场和南京商场展销。这只苏北平原的春燕此番飞来别具风采: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她夺得了全国同行业的5个第一(见1月2 3日《新华日报》)。这条导语一开头就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浣溪沙》词中的名句,“燕归来”,  相似文献   

5.
引用,即在标题中,引进新闻人物的话,或常用的俗语、成语、名句,使之言简意丰、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哲理性强的修辞方式。正确地使用引用辞格,能使标题语言生动活泼,增强表达效果。 引用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明引与暗引。 1、明引——即对题中引用的部分明确地标明出处或来源。它又可分为下面三种: (一)直接引用。一般都是直引原话并加上引号。如: (主)“好军嫂”登塔看上海 (副)她激动地说;“上海人那么热情,我忘记了旅途疲劳” (1995年1月18日《文汇报》) (二)间接引用。即作者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  相似文献   

6.
马宁 《中国记者》2023,(8):117-119
<正>“诗意中国”是新华社摄影部推出的以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照片为主的古诗词主题融合报道栏目,栏目秉承“用诗意报道中国”的理念,每期稿件围绕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句,精选符合诗词意境的各地照片,播发传统图片通稿,并通过图片视频化的方式制作带有诗词朗诵配音的短视频,  相似文献   

7.
一个好的形象往往会给人们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档案馆也不例外。所谓形象,就是“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地区、国家都以其自身素质、实力、能提供的服务产品以及所享有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从而构筑起特有的“形象”。档案馆形象是一种社会组织形象,它是人员形象、管理形象、服务形象、公关形象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8.
通常,人们多用“是”来肯定对象有某种属性;用“不是”来否定对象有某种属性。表面上看,对某对象的肯定或否定很简单,似乎不容易发生差错,但事实上,错误并不少见: (1)古诗词的格式呆板,束缚人的思想、那不是青年人应该看的东西。(2)我们并非反对象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这类影片里就不能描写爱情,而是说应取审慎的态度。(3)难道能够否认这位老干部和妻子之间的感情不是夫妻之情吗? 我们认为是不能否定、也是不应该否定的。上面三个例子里,例(1)中的说话者因为古诗词里有严格的格式就否定它是青年应该看的东西,是不妥的。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国宝  相似文献   

9.
古人创造的许多名诗佳句,饱含着深刻的思想,蕴藉着深邃的意境,论述精辟,描绘生动,音调铿锵,语句凝炼,现在引用起来,仍然生气勃勃,文彩绚丽。吸取古代诗句中的语言精华丰富新闻作品,是使新闻语言多彩多姿、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讯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大致有以下几点功用。一是有助于主题的表达。如1984年7月31日  相似文献   

10.
两岸关系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两岸新闻交流的发展方向,而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润滑剂"的功能,提供了可以让两岸进行正常交流互动的机制。未来两岸如何通过新闻交流、通过媒体对两岸形象(台湾形象、大陆形象)的完整、真实和准确的塑造与呈现来沟通两岸、寻求两岸彼此认同、建立彼此好感,发挥媒体良性作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新闻交流发展的当务之急和历史使命。本文就此从制度层面、政策层面和实务层面提出了互构两岸真实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看古代名著,往往有不同目光,或看打,或看情,或看道,因人而异。分析主人公的为人处世之道,研究借鉴,是一种最为“开卷有益”的读法。这里辑纳的一组稿件,或许能帮你以另一种目光理解古典名著。[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陈冉 《中国广播》2012,(6):26-29
进入21世纪,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广播中普遍应用,新的制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为两岸广播互动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开启了新的思路,两岸广播合作有了全新的互动形态。两岸关系的发展,离不开两岸传媒的积极互动。两岸广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两岸形象的完整塑造和真实构建。两岸广播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中,亦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两岸的“共同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王红英 《大观周刊》2012,(25):200-200
怎样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还要看老师怎样去教授,怎样提高学生的阈读兴趣是关键:学生的学习也是雨里雾里根本不知道古诗词怎样学,甚至头痛。关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语文老师就要从学生的基础抓起,把古诗词作为教学重点的一部分;同时还要去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生古诗词不要广看学生的成绩,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三、古典诗词名句进入新闻作品的美学价值中国古典诗词闪烁着美的光辉,用它来作新闻标题,或充当其他新闻要素,既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新闻的审美情趣和宣传效果,使读者得到一种美的熏陶和享受.古典诗词名句用于新闻写作,可产生多种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新闻形象?笔者认为:新闻形象,是指新闻事实所固有的外在的客观实体形象,它具有真实、具体、可感的性质。它的内容包括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景物、环境、场面等一切有形的客观实体形象。就是说,一个新闻人物是一个新闻形象,一篇新闻作品(或新闻事件)中的每一个自然景物、每一个环境、场面是一个新闻形象;由新闻事实中的人物,景物、场面等综合构成的生活画面,也是一个新闻形象。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是新闻形象赖以存在的物质外壳,大量的新闻实践和新闻作品表明:新闻形象是构成新闻作品的重要内容,是从新闻实践中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一个科学概念。在新闻学中确立新闻形象的概念,对于  相似文献   

16.
<正>漫画家方成先生为我画的那个"铁拐李",用国画的技法,在宣纸上作画,并且着色,冷眼一看就是一幅国画,但你一看题款:"神仙也有缺残",就知道,这还是漫画。我特别喜欢这几个字,它跟苏东坡的名句完全契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此,精心装裱,镶入镜框,挂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地方。看到它.就想到人生在世,没有十全十美的,总是有缺残的,不必,也不可求全。追求完美、向往辉煌,这是人的天性,是值得称颂的。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是唯一能还原新闻事件现场实况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是通过视觉形象进行报道的新闻载体,是新闻传播工具的一个类型。它能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8.
古诗词漫画也称古诗新画,是丰子恺先生早期的作品,他的第一本漫画集便是古诗词漫画。古诗新画将古诗的可感形象转化为漫画的可视形象,读此画既可欣赏陶情适性的古诗词,又可以欣赏赏心悦目的绘画,具有了双重的艺术效果。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以前读这首诗这阕词的时候,心中也曾泛起过一个朦胧的意境,正是子恺的画笔所抓住的。而在他,不是什么朦胧的了,他已经用极其简练的笔墨,把那个意境表现在他的画幅上了。”丰子恺先生在谈  相似文献   

19.
陈冬祥 《东南传播》2016,(8):149-151
诗词艺术内涵丰富、意境深邃、凝练。借鉴诗词艺术写作方法或引用古典诗词名句并运用于新闻标题或新闻导语和开头,或新闻文稿中,或新闻编后和结语,是提高新闻可看性、可读性,增加新闻文彩和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诗词数量多,内容丰富多彩,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中,吸取其艺术精华,在新闻报道中恰当地运用,使受众喜闻乐见,同时,又丰富新闻报道的内涵。增强新闻报道的艺术性、文学性、可看性、可读性,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需要研究和学习的课题,它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三件事可以联系起来看。 一是本刊新近报道了台湾将开放大陆出版物零售市场的消息及对两岸出版人的采访,从报道和采访可以看到两岸出版人心态和理念的反差:台湾业界对开放大陆出版物表现得相当热烈,恳谈会、对策会等等一个接一个,而机敏的出版商、书商则迅速行动,频频到大陆来,物色合作伙伴,寻找代理大陆出版物到台销售的商机。相反,大陆的出版人或者对此消息毫无知晓,或表现相当漠然,全然给人以事不关己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