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艺术传统,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诗文的创作,大都主张形神兼备,神完气足,传神写照。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简单说来,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础,神似是艺术表现的高级境界。严羽《沧浪诗话》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刘  相似文献   

2.
谈到苏武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鸟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过春?①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武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  相似文献   

3.
“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善于花言巧语.原作“巧言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大意是:欺诈的大话,出自谗人之口,花言巧语,真是厚颜无耻.例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旧唐书·张仲方传》:“谄泪在脸,遇便则流;巧言如簧,应机必发.”后多作“巧舌如簧”.例如唐·刘兼《戒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柯灵《谁在撒谎》:“世间有一种人,一生巧舌如簧,专说谎话,到头来一句真话就全盘推翻了它们.”  相似文献   

4.
读《六一诗话》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文坛巨率欧阳修以诗、词、文及史学著称于世,而于诗论诗话亦颇有建树。其中尤可道者乃其熙宁四─—五年(1071-1072)间退居汝阴时所作的《六一诗话》。虽然这是一本如著者所自称的“集以资闲谈”的诗话,并非作者特别经意用心之作,但今读此书,甚感于治诗话、诗论及史学颇有助益与启发,尚有可注意与议论者。兹略抒鄙见一二,以就教于同好。我国古代是个以诗闻名的国家,说诗论诗之事早已有之,并非自宋代始。但以“诗话”标明的说诗之著作则始于欧阳修的这部(六一诗话)。受(六一诗话)影响,此后以“诗话”命名的说诗之作纷纷而…  相似文献   

5.
清朝著名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一、人物和事件选择的“巧”与“朴”  相似文献   

6.
清朝名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说过:“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大巧之朴”历来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船工》,正是袁枚笔下“巧”与“朴”的一次较为完美和深层的对接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阐释3.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对后世绘画的影响4.总结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对复制技术的态度是矛盾的,自古如此,中外皆然。中国古人一方面高度推崇出神入化的绘画技艺,赞之能“毫生”,即视画家如“第二造物主”,能赋予所画之物以生命。例如王维在《为画人谢赐表》中说“皆就笔端,别生身外”;董其昌在《容台集·别集》提到“众生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余以菩萨为‘毫生’,盖从画师指头放光拈笔之时,菩萨下生矣”。另一方面,中国古人又担心“画杀”,即认为绘画过于逼真会带来不期的后果,或者唤原件而至,或者对原件造成伤害。例如《叶公好龙》中,真龙造访让叶公“魂飞魄散”;《宋诗选注》论杨万里中谈到“画松而松枯,图马而马死,此意类推及于诗咏,则花鸟之愁少陵,山川之怕诚斋,指归一揆”。因为担心“画杀”,古代画家放弃追求复制品的逼真,甚至拒绝“逼真”,如故意不“点睛”或不肯“毕功定稿”。  相似文献   

9.
近读清人袁枚著作,发现这位才子,常以饮食之道论诗文,或以诗文之道论饮食,盖诗文大家亦一老饕也,乃证昔放翁言“功夫在诗外”,而习诗文“世事洞明皆学问”,“功夫”无所不在。札记数则,以飨读者。不广尝则脾困袁枚在笔记小说《新齐谐》(即《子不语》)序中自称:“余生平寡嗜好……文史外无以自娱”。说得太谦虚了,不说别的,他的《随园食单》专记菜谱,难道不是嗜好使然?这篇序中还有一段话:“……嗜味者餍八珍矣,而不广尝夫蚔醢、葵菹,则脾  相似文献   

10.
信手涂鸦随手画来自谦之词例:她的中国画被裱于墙上,信手涂鸭,颇有印象派风格。涂鸦:语见唐人卢仝《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涂鸦是自谦画得不好。此例句是介绍一位画家的画,用“信手涂鸦”一词已属不当,又将“涂鸦”误作“涂鸭”,更是错中加错。  相似文献   

11.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2.
“论说”     
《论说》是《文心雕龙》第十八篇。作者把论说分开来讲,认为“论”着重在发挥理论:“说”着重在打动人,要说得动听。这也由于论和说的来源不同,“论”是从诸子的学术文章来的,“说”是从战国策士游说之词来的,“论”偏重在学术,“说”更要讲究技巧。但这两者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明确的。此方《孟子》是“论”,但其中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引用齐宣王不  相似文献   

13.
“意”或“立意”,是我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论题。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近代古文家林纾也说:“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春觉斋论文》)“意”究竟指的是什么?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作了精辟的阐释:“诗有内有外。显于外者曰文曰辞,蕴于内者曰志曰意。”由此可见,志与文、意与辞都是文学作品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志、意是指作品的内在因素,相当于内容的概念;文与辞是指作品的外在表现,相当于形式的概念。古文论中,“意”的含义因文而异,大致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人常因一诗一词,或某一佳句、警句而得其雅号。如: △唐朝郑谷以《鹧鸪诗》得名,又名“郑鹧鸪”。△唐朝韦庄著《秦妇吟》,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相似文献   

15.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6.
一篇作品要想使读者触之即爱,一见钟情,一口气读下去,导语写得活不活、鲜不鲜,非常重要。古人十分讲究行文“起势”。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强调“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清人施补华提出,文章开头要象大山一样,“起处须有峻嶒之势”,险峻突兀。清人李渔也曾指出:“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之,不敢弃去。”  相似文献   

17.
宋代大诗人陆游为他学习做诗的幼子写过一首诗,结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句蕴涵至理的名言,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很有启发:要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首先得在“文章”之“外”下功夫。在这方面,荣获1990年度全国优秀广播新闻一等奖的江苏台录音报道《是祖传名医还是江湖庸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篇录音报道所以获得“轰动效应”,追源溯始,是由于江苏台新闻部领导上和记者本人在选择和确  相似文献   

18.
学者崔学古说:“一字粗,即一句不雅;一字腐,即一句不新。作文知炼字,便观之如明霞散锦矣。”(《学海津梁》卷二)这就是说,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一个字用得粗野,那就影响得整句都不雅了;如果一个字用得陈腐,那就影响得整句都不新了。若写文章重视炼字,就会给人以“明霞散锦”的清新之美。一些富有写作经验的老作家,是极为讲究  相似文献   

19.
美哉富矣古今楹联之巨观──简评《中华名胜楹联图览》孙民“楹联”就其本身来说,虽仅两句,却是一种精美短小的文学形式。它如诗似词,包含深邃的思想情感,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正因为如此,自宋元以降,羸得历代人民的喜爱,今已蔚成奇观。名胜匾联,往往出自名人...  相似文献   

20.
一、兼用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两种表现手法。《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诗的社会功能的分类,后三者是诗的表现手法的分类。后来,比兴二字常常连用,多指诗歌创作中借物抒情的艺术特色。 对于比兴的解释,说法很多,有的说得很复杂,甚至很玄妙。比较流行而容易明白的,还是朱熹的解释:“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