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平 《华章》2011,(19)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在于教育培养,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音乐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之一。“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充满竞争,其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创造力即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作为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教育工作者之一的音乐教师,该怎样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人才为己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创新,从而养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呢?本文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而许多人在探讨创新时总偏重于创新的内容、创新成果及其价值的实现。往往忽视了创造者本身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创新活动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赵强 《考试周刊》2009,(29):172-172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本世纪中的主要竞争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主要为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义主要为创新能力及文化素质的竞争。经济的发展强调知识更新及创新思维的发展。知识更新目的是为了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造新发展、积累新方法。基于上述原因,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把所授知识与生活环境及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勇于创新、富于想象、善于假设,充分发挥学生的灵感及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创新思维的竞争,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的竞争.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它与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形式密切相关,是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与创新思维有关的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根本所在。竞争的核心与焦点,说到底是民族的创新能力问题,也是人才的创新素养问题。从众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创新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即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不同寻常的创新思维,相互合作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要在21世纪的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创新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其中创新思维是其重点。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每位教师都应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哈佛大学原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因此,当今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为主体的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则是21世纪人才整体素质中的核心素质。着力增强职高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职高生的创新能力,是提高职高生步入社会后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这是关系到国家兴旺和民族复兴的系统工程,更是职高学校教育和广大职高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9.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先导。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因此,军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必须从源头抓起,致力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求异思维和立体思维,倡导自主学习,并将其贯穿于院校教学全过程,为学员任职后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WT0的自由、竞争和国际化特性蕴涵着丰富的创新理念,呼唤创新型人才的涌现。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主要是:①具有创新思维品质;②具有创新精神;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塑造和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①以博促专,一专多能;②批判思维,自主建构;③张扬个性,增强活力;④实践活动,升华体验。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高度发展的世纪.是国防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这种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为了适应这种形式的发展.生物教师必须树立教学新理念.倡导教学新方法.培养高素质生物人才。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挖掘.使之得到切实的激发和培养。  相似文献   

12.
邓进跃 《教师》2013,(3):36-36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课堂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托尔斯泰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可见,激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注重把激励带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核心。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理所当然成为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4.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2 1世纪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 ,知识经济的浪潮已汹涌而至。世界各国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竞争 ,关键是人才素质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才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已高居首位。知识经济更加强调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新发现、探求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和积累新知识。因此 ,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跨世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  相似文献   

15.
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切实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个性完善、综合素质强、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目前教改中所关注的课题,是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因此,在高校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创新能力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而创新精神是基础。通过对创新精神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发展动力、形式和途径的阐述,分析、并评价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全社会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思维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各种机会,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兴趣的思维情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开展研究和探讨,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产生,创新能力就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宋风菊 《成才之路》2011,(32):23-23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家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时代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须从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且须从小培养。  相似文献   

20.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而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结果。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寓创新意识于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把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