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去过大寨3次,每去一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产生奔放的激情.可以说,大寨精神是一棵常青树,过去震撼华夏大地,今天依然感动中国人民.作为新闻人,应该把大寨精神作为一笔宝贵新闻资源,精心地珍惜、体味、感受和发掘,进一步学习、研究、宣传和弘扬.  相似文献   

2.
这两天参观了大寨,特别是今天听了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同志的介绍,对新时期的大寨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刚才郭凤莲同志讲了,今天的大寨坚持高举两面旗帜,那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高举艰苦奋斗的旗帜,我觉行讲得非常好.现在有的年轻人来大寨参观,他们看不到狼窝掌,也看不到梯田,因为大寨的梯田从山下往上看都被大量的植被和树林淹没了.  相似文献   

3.
“农业学大寨”,这是一句每个40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熟悉的话语。大寨。这个一百多户人家,不到2平方公里的村子,由于其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全国农村的榜样。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还曾被提拔成了国务院副总理。改革开放之后,大寨一度走人沉寂。如今,沉寂多时的大寨再次被人提起。因为它修了一座庙。并香火不断。在意识形态的高烧退却以后。大寨是怎样的大寨?[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大寨是一块英雄的土地,大寨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脚踏在英雄的土地上,目睹英雄们创造的业绩,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英雄? 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太行山区的时候,无数抗日健儿就成了英雄;当1963年的洪水冲垮了大寨人的家园,带领乡亲们重建家园的陈永贵就成了英雄;今天,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勇敢肩起民族工业的重任,带领乡亲们为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家化深入发展而努力奋斗的郭凤莲就成了英雄.  相似文献   

5.
在大寨人的经验抑或精神里,有一条是干部不脱离劳动.他们把此上纲上线为本色,如果哪位干部脱离了劳动就是忘本,就是脱离群众.这条经验在农业学大寨时非常时髦,在农业不学大寨时仍"余毒"甚广,被不少行业和部门视为宝典,起码在大寨人看来,仍然是甄别干部好与赖的标准之一.当年陈永贵凭着优秀出众的劳动当了基层干部,后来到了中央,头上仍然裹着白毛巾,仍然把带头劳动视为光荣.只要一回大寨,就加入劳动的行列,有时候不进家门,直接上地头.  相似文献   

6.
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大寨之路》(作者是新华社记者莎荫、范银怀),是一篇十分感人的通讯。这篇通讯运用大量的材料,把大寨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移山填海的革命气魄,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了。人们读过这篇通讯,并不感到这仅只是七  相似文献   

7.
本书通过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对150位大寨人进行面对面的采访,真实而生动地重现了中国最知名乡村由普普通通变成尽人皆知,由寂静到辉煌又重归寂静的60年风雨路程与沧桑变化,以及大寨人自强不息、战天斗地,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的不屈精神。本文是该书前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8.
读了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头版头条刊登的《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的报道,颇受启发,我反复地读了三、四遍。我认为,这篇报道对当前全国各地学习大寨的热潮中,将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既为全国进一步学习大寨精神指出了方向,又为大寨继续前进指出了方向。报道的主题是新颖的。照一般人通常的想法,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大寨的新情况下,报纸将继续报道大寨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民日报却以显著的版面刊登了大寨不足之处,这一面体现了对先进地区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另一面更加有力地宣传了大案人不断革命的精神。从报道中,  相似文献   

9.
大寨新故事     
最近出版的一期《新民周刊》发表题为《新大寨纪实》的“特别报道”。文章回顾道,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那时起,一场学大寨的运动延续了15年,它和“工业学大庆”并称为两面红旗。大寨“一大二公”,为毛泽东一往情深的人民公社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而陈永贵作为“毛主席的好学生”,后来也从小山沟走进中南海,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然而,随着1978年农村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大寨寂寞了。一场悲喜剧过后,我们又重新听到了大寨的声音。进入90年代,当地政府再次提出:重新发扬大寨精神。村委会主任贾春生说:“陈永贵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今天改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是我成长的摇篮. 太行山是我采写新闻的大舞台. 1964年春天,我第一次到大寨.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派我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采写大寨玉米"三深"(深耕、深种、深刨)种植法.专题节目传播大寨科学种田经验. 这是一次43年前媒体在大寨的单项联合,今天在大寨召开第四届太行山新闻论坛是多家媒体的大联合.  相似文献   

11.
我做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当了一辈子新闻记者。从1968年到1975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昔阳县,在大寨村采访;1974年到1975年上半年,则在大寨蹲点采访了一年多时间。改革开放后,我也曾几次去大寨进行过短时间的采访。我的这一采访经历,使我在一生的新闻生涯里,与大寨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战天斗地、搬山造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驱穷致富的精神,是我国农村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应该坚持褒扬的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大寨村干部的那种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不计报酬,清…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简述“图书馆精神的发展过程”及“精神至上”的说法的出处,然后分析“图书馆精神”状态不是“精神至上”而是“精神缺乏”,最后指出“图书馆精神仍然是重要的”。我们期盼图书馆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名噪一时的大寨人如今也反思了。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感慨不已地说:“靠别人树典型不行,还是要用自己的腿走路。”这无疑是大寨人反思后清醒的结论。然而,需要反思的不止是大寨人,至少还有那些将其树为“典型”的别人,其中包括新闻记者在内。郭凤莲曾问写过大寨“经验”的记者:“‘大寨人生来就爱斗,七斗八斗不停休’、‘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这些顺口溜是你们编的还是我们说的?”郭凤  相似文献   

14.
论图书馆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图书馆的精神与图书馆的特殊精神是不同的.前者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类型图书馆的精神,后者是图书馆的基本精神,是对前者的抽象.而图书馆基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甚至不同类型图书馆中必然表现为特殊图书馆的精神.文章提出藏书、征书、组织知识、甘当书童、平等服务等方面的图书馆基本精神并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工匠精神已成为国人热议的一个话题,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是针对制造业来说的.笔者认为,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精神.尤其作为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出版行业,承担着传播文明与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在编辑工作中为了提升工作质量、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融入工匠精神.本文以此为背景,介绍了工匠精神的涵义,分析了在编辑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并对在编辑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提升编辑水平的方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1964年,当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已红遍全中国,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肯定时,一名小记者,冒天下之大不韪,通过内参的形式,指责大寨红旗是虚假的,指责大寨支书陈永贵作风不扎实.  相似文献   

17.
大寨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67年12月到1980年11月,我在大寨工作、生活十三年之久。 1994年春天我重返大寨采访,凤莲见我时不说“去大寨”、“来大寨”,她说:“老段回来了。”  相似文献   

18.
甘为人梯的服务精神,支配着千千万万图书馆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也正是这种精神,说明了我们职业的高尚和伟大.当前,我国图书馆界缺乏的不是技术手段,而是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9.
王虹 《图书馆杂志》2008,27(5):8-10
针对目前图书馆精神"贫困"、"缺失"的看法,从"图书馆精神"特有的内涵和功能及图书馆实践的角度,阐述了我们缺失的不是"图书馆精神",而是对"图书馆精神"的发现的观点,并提出了对"图书馆精神"命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知识传播的载体,而新闻评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确保评论作品能够启迪大众思想,增益大众知识,就要有穷究事理的精神,要有按照事物自身规律来认识与反映事物的态度.这是受众对评论作品寄予的希望,也是评论者应该具有的思想品格.这样一种思想品格,我们称之为"科学精神".何谓科学精神,近百年来,不少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都对科学精神作过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释,这些探索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