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质量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分数,这已成定论。但是,今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征途上,有多少学校,多少教师在真正实践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呢?一味追求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得太死”、“负担过重”、“缺少后劲”。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质问:目前还有多少中学、小学在继续上演着一味追求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许各地都普遍存在着,即使有些差别,其差别也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问题。这样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那么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在哪里呢?首先是社会原因,其核心是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其次是教育体制的原因,其核心是考试制度与学校、教师评价制度.中学数学教学尤其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哪?教师是否负有责任?负有怎样的责任?本人认为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其一是“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其二是“施教不因材”.可用四个字来概括——机械重复.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小学里,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被教育成“小老头”。不少校长、教师和家长认为,上学就等于上课加做作业,好学生就等于高分加听话。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主要精力用于引导学生追求高分。看学生的好坏,凭分;看教师工作的优劣,凭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客观指标之一,是应该的,但不能把它夸大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过分追求高分,过分追求升学率,势必给学校和师生造成—种压力,结果是教学方法死板,学生负担过重,导致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造精神,甚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所学校不能没有升学率,但决不能p有升学率。如果不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一味地追什么升学率,那将是何种局面呢?_、违背了教与学双边活动相辅相成的法则为了苦心追求升学率,一些教育工作者不去研究和追求高质量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而是组织人力编写各种练习题,分析高考“动向”,大讲高考“信息”,猜题、押题……于是,社会上有多年高考辅导经验的教师编写的高考模拟题铺天盖地而来;教师唯恐漏掉高考信息,拿来了东、西、南、北、中全国各地的各类习题,拼命地塞进学生的知识“背篓”;身陷题海的学生游上游下,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追求升学率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热门话题.有的人把升学率与应试教育等同起来、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对升学率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有不少人半推半就,暗中在追求升学率却又不愿明言承认,唯恐背上一个应试教育的名声.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还能否追求升学率呢?追求升学率与素质教育能否辩证统一起来呢?笔者将对此作出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学校和水     
在发达地区,人们一说起学校,就立刻想到高耸的教学楼、完备的实验室、宽广的运动场、恒温的室内游泳池,就立刻想到升学率、排名榜。除此之外,人们还能想到什么,学校还应具有什么?曾经有人问过我国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什么样的学校才算得上现代化?这位教育专家作了令人深思的回答:“学校现代化总得有开水供应吧!”一些学校对学生不供应开水,而向学生收取喝纯净水的费用,名曰学生自愿,实为变相强迫。照此说来,学生在学校上厕所是否也要上交“方便”费呢?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流行的观念是升学率高的学校。学校升学率高可以一…  相似文献   

7.
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认为追求升学率就是追求教育效率,并以追求效率与追求公平是两难选择为由放弃了教育的公平价值取向。然而,追求升学率只不过是教育效率中物质生产效率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教育效率的全部。造成这种认识偏差是经济学视角下看待效率的结果。退一步讲,就算升学率是教育效率,单纯追求效率的教学既忽视目的合理性审视,又忽略手段合理性。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性事业,就会追求效率,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福利性事业,就会追求公平,但追求教育效率还是教育公平只是工具主义语境下的两难。在教育本体意义上,教育是一种成人的关心意向,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关注学生的差异、关心学生的不同需要。在教育本体功能上,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60名中学生体质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主动的体育锻炼意识,过于重视升学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早在1854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我闰“快乐教育”的兴起,既是针对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厌学、负担过重、师生关系紧张、课余生活单调等一系列具体的教育问题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延安市460名中学生体质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主动的体育锻炼意识,过于重视升学率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在心功能指数方面有所下降,特别是高三年级学生心功能指数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指数。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金华市高中二年级学生徐力不堪学习重负,用榔头打死母亲;重庆市初三学生余金津担心成绩不好,辜负亲人期望,跳楼自尽;温州市两名中学生为勒索钱财将一同学乱刀砍死等事件,被传媒先后报道,各界人士议论纷纷,尤其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对于造成悲剧的原因,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负担、心理压力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障碍;也有人认为不切实际的成才观、人才观在家长中普遍存在,逼子成龙心切;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应试”压力等。   今年初,全国中小学开展了有…  相似文献   

12.
魏林 《教育革新》2010,(5):17-18
新课改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而同时又面临一个实际问题——提高高考升学率。实际上。落脚点都在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转化上。只要这部分学生学习水平提高了,很多目标就实现了。如何提高他们的成绩呢?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励,一些学校通过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得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师生关系紧张、课余生活单调等一系列具体的教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的许多教育学家就曾提出要减轻学生负担,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快乐中学习。这也是我在教学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素质教育正在实施的关键时刻,为了充分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旧有的教学模式。例如,  相似文献   

14.
王垚烽 《广西教育》2012,(24):21-21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4月9日上午,江苏启东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高二学生江成博在国旗下发表讲话。  相似文献   

15.
施健  卞惠石 《河北教育》2000,(12):28-29
据笔者了解.目前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课外作业持有消极应付的心理,部分学生还因完不成作业而经常受到家长的训斥和老师的批评,长此以往便产生了厌学情绪和自卑心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过重。造成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作业目标不明。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比较严重,贪多求全,大搞题海战术,生怕挂一漏万。2.作业体系不清。在课外作业设计中,知识、技能训练点的排布零散重复。3.作业渗透不广。老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只就本学科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我国中小学校追求升学率的普遍现象,分析了驱动我国中小学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原因。认为追求升学率是我国国情和现行教育体制及考试制度下的必然结果,将长期存在下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特定时期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国学校目前追求升学率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升学率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尺度;升学率与学校完成教育任务,与考试测评紧密相联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教育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什么是“减负”?为什么要“减负”?如何“减负”?这三个问题(即三个“W”;what、why、how)便成为减负过程中必须搞清的三个重要问题,本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对“减负”作一个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湖北省洪湖新 教育组朱家林目前,现行教材所附各类操练性练习多而杂,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如何精选、设计练习题呢?我体会应遵循这样三条原则:第一、学习(大纲),把握训练的要求。比如初中二年级语文(大纲)是这样要求的:重点辨别词义和词...  相似文献   

19.
历史课对于完成中学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祖国、爱人民的真挚感情,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呢?从现实着眼,不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不按教学计划开设历史课。只是为了单纯追求升学率,对高二文科班的历史教学,采取突击的作法,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死记硬背,对所接受的基础知识是生吞活剥,未经消化吸收,对掌握基本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非常不利的。我认为所谓紧张的精神生活,并不是靠记忆来工作,而是要思考、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因此,要始终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能力;而且要使学生能举一反  相似文献   

20.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样内容犀利的言辞,不是出现在辩论赛上,而是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暌睽之下的激情演讲。(扬子晚报4月11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