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世说新语》成书之前,志人小说中最负盛名的当推东晋裴启的《语林》。此书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品题之风是裴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从《语林》一书中可以看出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东汉时品题标准注重“德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标准注重“英雄”与“才能”,魏正始以迄两晋时期品藻标准以审美为目的。以审美为目的的品藻标准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名士风度,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何谓“特”?《辞海》曰:“⑤杰出的;特出的。⑥独。”何谓“师”?汉代杨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什么叫“特级教师”?特别优秀的教师也。它是我国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  相似文献   

3.
魏晋玄学的炽盛引起社会文化层面的变迁,作为玄学清谈内容之一的人物品藻,极大地推动了形神之辨的新发展,尤其是推动了形、神范畴向艺术领域的渗透,它们被直接运用到文艺批评当中,形成一组对立统一、互相依存的艺术理论范畴。虽然魏晋时期有关形神理论的理论专著尚无,然从有关人物品藻的代表性著作中亦可概括出当时的形神观念。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论述正是该时期人物品藻中的形神论的代表。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世说新语》,发现人物品藻由政治功用向审美功用转变的迹象,并进一步探讨了人物品藻中的形神论对于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形成的推动作用,证实形、神由哲学范畴向审美范畴的成功渗透。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是汉魏六朝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说,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大量名士的逸闻轶事和清谈风貌。其中《识鉴》、《赏誉》、《品藻》等人物品藻内容生动地表现出魏晋士人对理想人格的赞美和欣赏,集中体现在:重德行,推崇品格高洁;重才能,赞誉政治才华和艺术才情;重情感,突显率性真意;重神韵,追求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在<世说新语>成书之前,志人小说中最负盛名的当推东晋裴启的<语林>.此书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品题之风是裴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从<语林>一书中可以看出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东汉时品题标准注重"德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标准注重"英雄"与"才能",魏正始以迄两晋时期品藻标准以审美为目的.以审美为目的的品藻标准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名士风度,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杨晓霭 《家教指南》2001,(4):152-155
人物品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现象,魏晋时代成为一种审美活动,而对仪容的欣赏几近登峰造极。唐人承魏晋风流,也非常注意评价人物,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选取敦煌歌辞所展示的女子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揭示了唐朝品藻人物的主要特点:看重英雄气度,倾慕侠士风流,追求俊美容貌。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以高人自我的行为准则来规范人格设计行为,这是真正的以人为中心而以适意为旨归的生存方式。他们在吸取了魏晋名士萧散放达成分的基础上,克服了执“有”执“无”的偏见,消解了内心愤世嫉俗的激烈,避免了生命和心灵受到侵害和纷扰,从人物品藻出发而走向了自然品藻,形成了与魏晋人格形似而实异的盛唐风范。与魏晋风流比,虽然都是“放达”的形态,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盛唐人骨子里的自信,魏晋人灵魂深处的自卑。盛唐诗人的这种特定化生态中解放出来的生命豪情,表现出人的真正意义上的觉醒,生成了一种崭新的人生价值取向,出落成从世俗自我走向高人自我的潇洒风神,进而将这种崭新的士人人格境界转化为山水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你好,孔子     
<正>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子路在鲁国都城的外门过夜。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氏那里来。”早晨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是要做的人吗?”  相似文献   

10.
"清"是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范畴。受时代风气和士人思想观念的影响,人物品藻在不同历史时期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汉末魏初是政治性人物品评向魏晋审美性品评的过渡时期,《人物志》中的以"清"品人,体现了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1.
魏晋六朝时期盛行的"人物品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形容词的形成,都与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藻有直接关系。本文将以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中的常用范畴为例,来探讨人物品藻的术语与艺术理论范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代人对自身审美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人物品藻的涵义及意义,人物品藻源于相术骨法,人物品藻的时代演变轨迹。人物品藻成为人自我审美的文化基质和动因。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品藻活动盛行,其审美标准是人的“风韵”——气质、神态、姿容等方面,如《世说新语》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容止》) “谢幼舆曰:‘友人王眉子清通简畅,嵇延祖弘雅劭长,董仲道卓荦有致度。”’(《赏誉》)。 即使在南北朝中当时文化相对落后的北朝,对人的审美也是如此,如: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六则》中“有朋自远方来”的“朋”字,《教师教学用书》释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笔者对此释义稍有歧见,作粗浅证释如下。“朋”指是“同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曰联朋...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做“因材施教”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教施教”这一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诗《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的“韵”,一般都解为气韵,这大体是不错的。但陶渊明为什么要用这个“韵”字,现在看来颇费解。然而在魏晋那个时代,这“韵”却是个最常用的词。在当时的人物品藻和文学艺术的品评中,诸如气韵、风韵、雅韵、情韵、神韵、远韵等等,比比皆是。例如《世说新语·赏誉篇》:“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浅。”《任诞篇》“阮浑长  相似文献   

17.
"清"是魏晋风韵的一个突出特征,它内涵丰富,是魏晋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艺审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论文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与文学创作出发,结合相关的人物和作品分析,对"清"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人物评判的价值取向经由道德标准、才能标准,再到魏晋时期发展成为审美标准,这在《世说新语》中有所体现。魏晋时期人物品藻审美标准的出现,是由于士人人格精神的独立以及魏晋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对教师,不称“老师”,而称“先生”。“先生”一词,有多种含义。《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指的是父兄;《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先生”,是对年长者的尊称;《韩诗外传》:“古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曰先醒也”。“先醒”,即先知先觉者之谓。这些都不是指  相似文献   

2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一些教学参考资料译作:“(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种译法颇可商榷。按:在唐朝以前,“朝代”是由“代”表示的,“世”与“代”有所区别。《周礼·秋官·大行人》中有“世相朝也”一句,郑玄注曰:“父死子立曰‘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政三世”,也是“祖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