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通过“雷峰塔”、“法海”、“白蛇娘娘”三个艺术形象,揭示了封建统治必然崩溃、封建顽固势力必然覆灭的历史规律,显示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相似文献   

2.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文人对白蛇传故事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在民间传说与冯梦龙、黄图珌等文人书写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方本《雷峰塔》中的白蛇形象具有完整、复杂、真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代乾隆年间的戏剧家方成培的《雷峰塔》是一本流传较广的“白蛇”戏的本子.现在的研究多在研究白娘子的性格,而对另一主人公许宣较少提及,本文拟从许宣自身的性格、所处的社会、及当时佛教对人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许宣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白蛇故事世代累积的集大成之作,其下场集唐诗自成特色,涉及72位诗人、96首诗作。本文以方本《雷峰塔》传奇为切入点,初步探讨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集唐诗,并深入发掘方成培《雷峰塔》下场集唐诗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5.
白娘子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蛇妖期形象、半人半兽期形象、美和爱的化身。方成培受到清中叶个性解放思想的激扬,在《雷峰塔》传奇中,把白娘子塑造成为一个美丽、坚贞、忠于爱情、有斗争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中国女性的典型、美和爱的化身,从而使白蛇传故事的主旨由宣扬色空观念、人妖不能共处转变为对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歌颂,这是白蛇传故事发展的巅峰。白娘子形象的演变包含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是社会对女性、对情欲的宽容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1924年,重庆酉阳学人郑宾于(学名孝观)在鲁迅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之后,针对该文所附记的孙伏园的意见,曾撰写《雷峰塔与保俶塔》一文,就雷峰塔是否即保俶塔加以考辩,主张雷峰塔就是保俶塔,从而坐实了鲁迅的观点。对此,鲁迅曾有《致郑孝观》表示感谢。其后,两人亦有书信往来,见诸《鲁迅日记》者,主要有两则。1956年,时值鲁迅逝世20周年,郑宾于再作《我和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因缘》,对此有所回顾。不过,由于郑宾于后半生的失意寥落,学界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直到《鲁迅全集》,相关注释至今未能完善。至于《鲁迅大辞典》所摘录,则颇多错谬。  相似文献   

7.
关于复原雷峰塔,学术界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基于遗产旅游的真实性评判,可以说围绕关于雷峰塔重建问题的争论,已经使雷峰塔成为中国遗产旅游案例中贯穿“文化遗产概念+遗产重建原真性+破碎学科与多种视角看待遗产修复运动+平衡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最好学术标本.关于雷峰塔重建的探讨启示我们:遗产重建对于其原真性需要认真把握,应以有关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口述史料等作为复原历史文化遗产的文本依据;要区分不同学科、不同利益主体在相关案例中的不同表现和价值观,遗产保护的客体,是社会共同的文化财产.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少数专家的案头工作,也不仅仅是政府文物主管部门的权责,广大的民众应该参与到遗产信息的搜集、历史文化环境的维护、文化传统的传承中来,都应该分享文化遗产事业的潜在福利,从而增加个人事业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八卦楼     
漳州人说起八卦楼,就好比杭州人提起雷峰塔,无人不晓。八卦楼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原名威镇阁,因其八面开窗,气势恢弘,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像八卦,所以又叫八卦楼。  相似文献   

9.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作为古典文学中人蛇之恋的典范,透露着人蛇之恋在伦理社会中的处境与其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   

10.
姜峰 《语文天地》2015,(8):14-17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娘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鲁迅在这篇杂文中,谈到了这样的情况:—是童年时期,他一心希望现实中的雷峰塔倒掉。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新近出土的两部著作《雷峰塔》、《易经》延续了其一贯的家庭叙述。其中所叙述的内容,张氏几乎在早期的作品中都有所涉猎。张氏不断重复书写的动机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消解家族在“族谱”意义上的崇高,在“血缘”意义上的温情;向曾经带给张氏身心伤害的整个家族的“报复”;减轻自己童年的痛苦,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期待打开美国市场,书写旧日“传奇”;缓解写作焦虑,寻找写作灵感。  相似文献   

12.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  相似文献   

13.
滕进 《语文知识》2000,(8):58-61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为了表达效果的需要,往往要采用强调的方式。笔者拟就在语句中表“强调”的几种方式例谈如下。一、运用反问句式①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雷峰塔不仅是传说中镇压白娘娘的镇压之塔,也成了整个封建制度的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和张爱玲都以"家族"为母题创造"民国版的红楼梦"。在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和张爱玲的《雷峰塔》这两部小说中,对底层人物的设定、以及女性解放的走向上有着内在的同异性。而在对父权社会的精神状态的描写中,《雷峰塔》如步《金粉世家》后尘,直抵社会状态之本真。  相似文献   

15.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必然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明清英雄传奇小说中的“莽汉”形象地位逐步提高。从明清的游民文化和市民文化这两大社会思潮出发以及从作者与读者本体的主观角度出发,结合“莽汉”形象特点,分析了“莽汉”形象及其作用在时代潮流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许多哲人诗家对诗词鉴赏发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见,本文拈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三题。结合诗词鉴赏的实际进行论述。指出:“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以意逆志”是诗词鉴赏的深入。“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则是诗词鉴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主持春天 《师道》2004,(3):32-32
写这篇章,最直接的触因是看到江苏版的初中语教材里的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想想如今这座塔又重新建立起来,而生活中很多塔似乎从来就没有被推倒。  相似文献   

18.
赵民强 《教书育人》2005,(11):63-63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先“教”,而后学生再“学”;师者“传道”在先,徒者“闻道”与“学业”于后。这必然导致学生所闻之道有“同出一辙”之感。  相似文献   

19.
实施"两课"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两课”实践课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原则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两课”教学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0.
章琼 《现代语文》2006,(1):67-68
1922年春天,三个中学生,即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和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店员应修人,出于对新学的热爱,对爱与美的热烈追求,为纪念他们纯真的友情,在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白堤上散步,桃树下写诗,雷峰塔旁吟诗”,并成立了一个诗社。没有任何早期的准备,没有成的宗旨纲领宣言,也没有学研究会、创造社的宏大气势和领袖风范,存在也仅仅三年,但就是这样一个建立在友谊与共同志趣基础上的小小诗社,却在中国的新诗史上留下了青葱但深刻的足迹。他们关于“爱”的诗篇也开创了中国新诗坛上用自由体式写情诗的一代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