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满族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在与汉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进强大的汉族文化必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满族文化,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始终站在最前沿。在满语言文字中固然会存在着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极具满汉两民族融合特色的满汉合成词也不占少数。本文以存在于满文中的满汉合成词为研究对象,对满文中的满汉合成词对满语本身以及研究它对语言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满族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在与汉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进强大的汉族文化必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满族文化,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始终站在最前沿.在满语言文字中固然会存在着大量的汉语词汇,其中极具满汉两民族融合特色的满汉合成词也不占少数.本文以存在于满文中的满汉合成词为研究对象,对满文中的满汉合成词对满语本身以及研究它对语言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清初汉军旗人督抚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清初的汉军旗人督抚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分析了汉军旗人—满汉融合的“混血儿”,在清初所起的历史作用——即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4.
以清初的汉军旗人为研究对象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 ,剖析汉军旗人“大明骨 ,大清肉”的性格特点 ,阐明清初统治者重用汉军旗人的原因所在。同时 ,指出了汉军旗人———满汉融合的“混血儿” ,在清初成功地充当了满汉民族融合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5.
王府藏子弟书中的满语词分为音译词、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两种类型。满语音译词指的是按照满语的发音在汉语中找到发音相同或类似音的汉字与之对译之后形成的词。音译后加注汉语语素的满语词也可称为满汉融合词,加注的汉语语素一般是用来表示意义类属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听说"有指明消息来源的作用,清代小说中出现了具有同样功能的词"听见说"。通过调查发现,这可能是受到满语此类用法的影响。清代满汉合璧材料汉语译文中的"听见说",是对满语单词"donjimbi(听见)"和"sembi(说)"的对译。满语的用法很可能一度渗透到清代汉语中,又随着满语的衰落而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
正在电视上热播的清官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皇帝上朝、大臣启奏等情节。那么,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在上朝时和满汉皆有的大臣们交流时,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是汉语,还是满语?众所周知,清朝政治体系主要是由满汉两族构成的。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顺治入关之后,朝廷官员基本  相似文献   

8.
清王朝采取“因俗而制”的方针,在新疆实施“确立满语作为国语的地位、提倡满汉合璧、多语并行”等一系列的语言文字政策。这一较为开明的语言文字政策促进了当时新疆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民汉双语教育的正式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满达词典》看达斡尔语的语音脱落现象恩和巴图(内古大学蒙古语文研究所)《满达词典》,书名全称为《满汉达呼尔合壁词典》,完成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这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反映19世纪达斡尔语词汇情况的满语、达斡尔语两种语言的对译词典,词典的个别部分...  相似文献   

10.
八旗汉军——满语称"乌真超哈",即装备火器作战的重装步兵。作为八旗满、蒙、汉三大组成部分中最后完成的拼图,编成于清太宗崇德七年(1642年)的八旗汉军在政治角力与武力运用上对清军入关进而一统天下产生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清初八旗汉军运用火器征战、充任地方文武官员、笼络汉人及连接满汉关系等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清代满族杰出词人纳兰性德是一颗灿烂夺目的明星,给清代词坛增添了奇光异彩;他更是满汉文化交融的一个使者,在中华民族满汉发展史上唱出了一曲民族友谊和文化交流之歌。这可以从其词题材内容的满汉民族交融和艺术表达的满汉民族交融两个方面来说明。题材内容的满汉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热情讴歌满汉士大夫间的诚挚友谊、深情礼赞满汉儿女的纯真爱情和深刻表达对明朝这个汉族政权的感情等三个方面;艺术表达的满汉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感伤基调和比喻等三个方面。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研究纳兰词,也是我们认识、研究纳兰词的另外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岫岩是满族集聚地,也是满语通行时间较长的地方,尽管满语使用时间较短,但仍对汉族聚居区产生了影响,岫岩满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使用满语/满汉语共用/使用汉语的过程。岫岩汉语方言中吸纳了较多的满语词,现今,满族虽然习用汉语、汉文,但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集中体现在人名、地名以及日常词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满洲"一名之争由来已久,但多是从满语语音入手来阐发的。而满文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蒙古文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一种竖直书写的拼音文字,主要表音不表意,与汉字相比缺少相应的文字寓意。文章主要从皇太极更改族名背景及皇太极运用汉字寓意的角度诠释满洲一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4.
遗留在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的满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岫岩是满族的集聚地,满语对汉族聚居区发生了重要影响。方言中吸纳了较多的满语词,现今,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集中体现在姓氏、地名以及日常词汇等方面。因受满语影响,在宗教信仰及禁忌、家庭、婚姻、丧葬、服饰、节日和饮食等诸多方面别具特色,形成了忌猎杀老虎、供奉四喜娘娘、祭祀必须关灯、忌食狗肉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满族风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却一直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调停满汉畛域的努力与晚清政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汉矛盾始终是支配晚清政局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晚清重臣张之洞鉴于满汉矛盾日益尖锐的严重局面,从稳定满清王朝统治基础出发,呼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调整满汉矛盾,尽早将化解满汉畛域问题纳入政治改革纲领。但是,由于皇族擅权、亲贵用事,满汉矛盾不见消解,反而日益尖锐,国事不堪收拾,终至崩溃。张之洞虽身为枢辅重臣,眼见亲贵并出,国事日非,却在专制体制的钳制下谏诤无效,一筹莫展,最终忧郁抱憾而卒。满汉畛域对于晚清政局的演变和张之洞的政治生涯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夜谭随录》的作者和邦额为满族镶黄旗人,故其作品中多有满族特有的文化展现。《夜谭随录》不但语言颇具东北方言特色,其内容更有大量关于满族之宗教信仰与民间风俗的描写,充分展示了满族民间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7.
鱼翔 《教育教学论坛》2019,(14):109-110
本文首先分析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之后论述了承德满族音乐文化近几年在产教融合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首先对满族音乐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其次考察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最后对满族音乐文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乾隆十七年,为扭转满人逐渐荒废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渐染汉习的局面,乾隆帝于紫禁城箭亭树立《训守冠服骑射》碑,向八旗臣仆阐发维护满洲旧制的重要性。同时,他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满人对清语骑射等满洲旧制的维护。乾隆对满洲旧制的重视及为维护满洲旧制所采取的措施,固然较为有效地维持了满洲的民族特色,但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满人的独立性,强化满族的统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满文档案是指以满文或者满文与其他语言合璧的形式书写的反映清入关前和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历法、文艺、宗教、民俗等方面内容,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本文试从载体和内容两个方面研究满文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收集大量历史文献和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民族学实地调查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从满族先祖服饰到金女真服饰,从清代满族服饰至民国服饰以及近现代满族服饰的发展变迁做一历时性的梳理和文化变迁的研究;总结出满族服饰的发生、发展与流变是建立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符号象征的统一”“多元一体与文化自觉”“继承与发展、创新与融合”这四个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平台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