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尚小安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2):75-76,84
青阳腔曾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一古老剧种在他的家乡已几成绝响,亟待拯救。2006年“青阳腔”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就青阳腔的抢救与保护提出一些设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有其起因,我国当前的现状决定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措施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在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在连云港市中小学已经实施了七年。目前中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还比较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则出现多样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唤醒文化自觉的责任感、因地制宜地开展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代青阳腔是在昆腔传奇体制日臻完善和成熟基础上的民间突围,体现了民间艺人深厚的文化立场。早期青阳腔多是艺人对宋元南戏的移植和改造,后来逐渐参与了对文人传奇的演唱,并与昆腔“平分天下”。青阳腔对昆腔的冲击在于对曲牌乐句的断分.造成曲牌连套体部分的错层和错位。而大量的“滚调”又迫使青阳腔对弦索的抵制,鼓、板、笛、锣一直伴随着青阳腔的伴奏。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牵动着每一个燕赵儿女,而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沧州落子戏、耿村故事等一大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淡出青年人的视野,面临着失传和断代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新的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积极作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应建立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上,通过非遗项目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纳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和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传播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着时代特征不突出、传承人才缺乏、体验层级低、保护力度小、宣传渠道窄等问题,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汨罗香囊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从产品化、品牌化、数字化、圈层化、故事化、产业化等多重角度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拓展“文旅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业态。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学校音乐教育是实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通过借鉴楼塔镇中心小学传承和反哺国家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细十番”的成功经验,对各地方学校利用地域和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对本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而美术教育则是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最重要的载体.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文中尝试在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中引入创客教育理念,开展项目式学习,构建创客课程体系,设计“非遗创客学堂”“非遗创客工作坊”“非遗创客社团”“非遗创客竞赛场”“非...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青阳腔是安徽第一代影响全国的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传播乃至衰落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审美及文化心理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文章从青阳腔的形成、艺术特点、发展阶段及历史地位等四个方面对青阳腔的兴衰流变作一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德昂族有着独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迭古达楞格莱标》和浇花节。对于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通过政府主导型、全面普查工作、鼓励民间参与和开发中保护的方式让德昂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南音"指骨"工尺谱和唱腔是南音中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种表现形式.工尺谱是基础,唱腔是在其基础上即兴润饰形成的.二者在节奏、旋律、反映方言字调的影响等方面体现了内在统一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著名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经典歌剧《托斯卡》中的咏叹调《献身艺术,献身爱情》,是现代意大利歌剧中最美的咏叹调.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演唱者应全面深入地体会好角色,把握好演唱情绪,控制好演唱力度,力争在发挥自己个性的基础上更好地再现该作品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咏叹调的演唱和教学标志着演唱者或声乐教学对象在音域和声音力度方面已经基本符合了大型作品的演唱起落与伸缩的要求,声乐水平也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但是,要完整地演唱好咏叹调,仅有声音条件是不够的,还需对歌剧剧情、唱段背景、角色情感、旋律结构有所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和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既是民族情感的桥梁和维护祖国文化繁荣的基础,又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地方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及内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阐述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定位和意义,并对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件双向性极强的事情。以现实中典型案例所提出的问题为线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界定,进而针对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期待能够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南少数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但传统的保护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只保存了非物质文化的“形”,不能保存蕴藏在非物质文化之中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等“神”的内容,无法真正实现传承。根据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要求,应积极对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并通过学校的辐射作用建立有利于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学习型社区,培养民族非物质文化“活的传人”,从根本上建立起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再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一些学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都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产物,他们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性,地理标志的权利共有性、地域性、无期限性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保护的特色,地理标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保护模式.但从地理标志的客体、构成及其本质特征来看,这些特色恰恰是地理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障碍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并不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