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2.
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道德主体,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班级德育具有集体德育、组织德育、生活德育的特点,其在班集体中,通过班集体来实施。  相似文献   

3.
关秋 《广西教育》2005,(7B):38-39
电脑与网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全成 《新疆教育》2012,(13):180-182
生活是德育的出发点,真正的德育理应是贯穿于学校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所有时段的终身德育、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清晰地指出,“生活是21世纪学校德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然而受管理体制,教育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许多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生活的认识还不到位。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德育的现状究竟如何?如何根据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德育生活化建设,提升学生德育素质,提高学校德育质量?本文对此作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我国德育改革要实现从"物性化德育"到"人性化德育"的转变,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受关系向共生关系的转变;要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回归生活世界;要使学校德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校德育、社会德育与家庭德育相结合,使生活德育与情景德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知识道德和生活道德这两种分属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道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生活道德是基础,是知识道德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同样,生活德育也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部分。当前学校德育与生活脱离,表现为德育的知识化、学科化、理想化、功利化。从本质上看,德育与生活是有机统一的,倡导生活德育是德育改革和创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生活德育是针对传统德育的弊端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它强调学校德育应该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培养德性。生活德育范式的建构,从理论维度讲,生活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弊端,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征;在其实践路径上,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生活德育理念,在德育内容上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德育方式上要实现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10.
起源于生活的德育在学校制度产生以后逐渐分化,出现了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的分离,形成了德育理论的多样化、德育实践的一元化现象,导致了当代学校德育存在知识化与课程化、理想化与专门化、工具化与功利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对策是使德育回归社会生活,把知识德育与生活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净化德育环境,加强体验内化。  相似文献   

11.
新的形势对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树立德育为先、提倡渗透、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的新德育理念,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在思想道德、伦理价值、审美趣味、生活习俗等方面,蕴含着多重内涵和德育价值。在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开发乡土文化德育资源,丰富校本德育课程,对中小学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德育工作校本化、特色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礼乐教育是传统儒家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突出特征。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唐君毅,在道德严重滑坡的现代社会,重新发掘礼乐教化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礼乐教化的现代开展路径,其理论的终极指向是通过对礼乐精神的培养重建中国人的德性生活。  相似文献   

14.
在希望哲学面前,道德教育将面临未来世界这一新的本体论对象,它将重新审视道德教育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在对未来世界的伦理期待中,学校德育将试图确立新的伦理信仰,从传递生活法则转向探寻生活真理,从守护生活秩序转向寻找未来理想。通过这种本体论的转换,道德教育放弃了自身的传统身份,从现实秩序的解释者转变为未来世界的探险者和创造者。  相似文献   

15.
樊浩 《中国德育》2006,1(5):7-12
在现代性文明中,无论是道德哲学还是道德教育,都过度冷落甚至消解了“冲动形态的伦理”,由此导致伦理精神无的放矢。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实现哲学范式的转换,建立一种融“认知形态的伦理”与“冲动形态的伦理”于一体的、由“认知形态的伦理”走向“冲动形态的伦理”的道德教育形而上学体系。对伦理精神形态的健全、伦理冲动的民族形态的把握、伦理精神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是建立道德教育的合理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学术条件。  相似文献   

16.
底线伦理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是扎根在现实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的,符合人的心理需要,是道德教育的极好支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交流日盛,异质、异域文化的冲击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德育是孕育于教育“母体”之中的有机组成,因此,思考跨文化教育理论对当前高校德育的借鉴意义,在跨文化视野下寻求高校德育的变革,是高校德育当下必须回答的问题。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应树立“包容”与“扬弃”的目标观,走向跨文化的“公正”与“共生”。  相似文献   

18.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从词源上分析,德育指道德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事实,其本质是教人“向善”和“求善”。德育的这种本质性认识要求我们必须以“善德”为核心重新构建德育的内容体系,建立起相对独立的道德教育体系、公民教育体系、政治教育体系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立足于道德教育,整合其他各种教育活动,全面培养人的良好品格。  相似文献   

20.
高校大学生德育创新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创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主线,通过建立科学健康、宽松和谐的德育管理,主辅结合、双向互动的德育途径,依据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培养显示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