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诞生于科学世界的尽头,它与科学讲的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经验。科学讲的是基本上可以讲清楚的事情,文学讲的则是基本上讲不清楚的事情,它只能求助于感性,因为只有感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蓄留住那无限丰富、无限微妙、无限复杂以致抽象的、理性的、逻辑的语言根本无法捕捉的东西。感性包括从直接得自感官的感觉、知觉以及超感官的直觉(第六感觉)和通常所说的感受、体验等所有未经充分理性化、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原初心理反应。文学普遍的形态特征是感性而不是形象,在感性信息最为密集和系统的地方就形成了形象,形象只是感性结晶的一种形态,形象只是感性大海中的一座座岛屿。  相似文献   

2.
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3.
《文学概论》是讲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的一门科学。它的显著特点是理论性强,较抽象难懂。怎样搞好这门课程的辅导?我的体会是:遵循认识规律,结合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化感性为理  相似文献   

4.
物理学之美与物理学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美学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具体的感性上的美 .而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美 ,大多数人则不易感受到 ,这是因为科学美与艺术美乃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分 ,美有两个各具显著特征的不同层次 .一个是事物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外在的、易感受到的 ,如美的自然景色 ,美的音乐 ,美的雕塑、绘画、建筑物以其形象、声音、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 ,唤起那些观赏者主体内心中的和谐共鸣 ,产生美的享受 .另一个是事物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理性美 ,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美 ,它虽然要通过感官接受…  相似文献   

5.
“新感性”是李泽厚对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描述,以区别于动物的“旧感性”。“新感性”的“大厦”,分为“人化”了的“感官”和“人化”了的“情欲”两层。“感官层”无疑是“基座”。李泽厚的“感官的人化说”,是要描述和论证,即使人的生理感觉,也和动物的生理感觉不同。是“劳动”使人的生理感觉也“人化”了。本文对“感官的人化说”中的有违科学和逻辑紊乱,作了揭示。“新感性”大厦的“基座”中问题已如此严重,其整体结构的紊乱和错位,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6.
图像文化以直观感性的画面刺激人的欲望,这种感官美学对文学的渗透,导致了以身体感官、性意识的张扬为表征的欲望叙事在文学中的盛行.以朱文、韩东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将欲望的微观政治学运用于小说文本,通过本体性身体欲望的张扬对传统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实施颠覆和消解.其叙事策略是以“游走”和“体验”的方式来呈示欲望碎片和情绪之流.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把西方文论史看作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在不断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的历史。因此,对文学的否定观,也是文论史的有构组成部分。本论文认为,西方文论史上,存在着一种反文学的思想倾向,它以理性为出发点,否定文学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认为文学败坏道德,主张取消文学。这种思想倾向,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它是古希腊从神话文化向哲学文化、从艺术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时,理性的过分强调而导致对以感性为体现的文学的排斥。它潜含着人类思想发展中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是以理性把握世界时简单化和模式化的极端表现。它的失误在于把文学归于简单的认识和模仿,忽视了文学丰富复杂的感性特征,忽视了读者在接受过程中的审美主体作用,也忽视了文学在作用于社会时以审美为中心的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浸润着人类社会的诸种生命样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对作品表层感性文学形象的感悟必然会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将学生引入文学的场内,还原“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天然融合的高校文学课堂,变有限的课堂教育为无限的终身式教育。  相似文献   

9.
感官文学是一种身体叙事学。在新时期,一个很有趣的文学现象是,感官文学是借助革命文学而“发掘”出的,是革命文学的另一种激活方式。新时期的革命文学不但没有淡出文坛,反而通过对革命文学成规的成功改写与增补,出现了多样化的叙述形态。其中,张贤亮对革命文学就以更为激进的改写、戏仿,将革命文学引向感官化、市场化、畅销化的境地,从而促使了建国后感官文学的生成。但是,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却将性置于中心地位,是有性无爱的身体叙事学,它否定了传统的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的爱的母题,其负面效应是我们要认真加以清理的。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科学就是理性逻辑,而文学则等同于感性形象,两者谈不上有任何本质联系。从文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整合统一的可能性出发,在阐明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本质特征的同时揭示它们在思维结构上的共通性——两者都是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的迭加。  相似文献   

11.
杨芸 《家教世界》2023,(9):22-23
<正>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虞永平教授说:“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就是要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贴近感性世界,更符合儿童成长的需要。”幼儿园生活化美术课程建构,就是让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生活,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建构美术活动,让幼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对幼儿园课程有更大的兴趣和更高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文学形象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表意功能,是解决文学活动中言意矛盾的重要媒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形象不是几个简单的概念就可以把握的,读者只有充分地调动感受力.才能发掘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认为,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着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因此,它既有不脱离感性的形态,又能蕴含着某种理性的东西。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文学形象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小逻辑》是黑格尔唯心主义最少 ,唯物主义最多的一部哲学著作。它论述的是由感性的反映物质世界 ,发展为由知性反映有中介性在关系中的客观现实世界 ,最后发展到理性的辩证的上升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有限与无限得到统一的全体的绝对理念。从历史的和逻辑的进程的一致来看 ,黑格尔逻辑学的总结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实质 ,就是辩证的方法。本文将黑格尔“思想与现实一致和转换”的辩证方法 ,运用于文学实践的个别理论研究之中———文学的形式和文学的研究方法 ,力图在理论研究层面 ,能上升到哲学的理性高度。  相似文献   

14.
短信文学是一种真正来源于日常琐碎生活的文学形态,它大都是由草根创作,注重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现象或本质,发掘和记录人类具体而实在的日常生活体验。通过对现当代文学发展史的考察发现,短信文学是一种最本色的对底层生活的自我叙述,标志着底层文学的崛起。短信文学以日常生活为叙事主体,在对日常生活丰富感性的体味和实现其感性满足的过程中,推动着文学理论走向一种生活的诗学。  相似文献   

15.
实验是自然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感官去认识、研究自然知识。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有趣的实验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烈,思维更活跃,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实验在自然教学中的作用。 演示实验是自然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实验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教师的讲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科学的数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科学在某种意义上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数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进行长程推论而不失真,因此科学可以借数学语言通达感官远远不及的世界而保持真实。但反过来,数学对理解充满感性的日常世界只有很少的、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曹海芹 《考试周刊》2013,(2):155-155
<正>中学生物新教材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笔者在生物教学中,采用了"观、思、探、读、讲、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1.观"观"就是观察。它是指有目的地应用各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知觉过程,是获得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笔者在生物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正>一、对儿童写作审美意识的认识在英语中,审美(Aesthetic)源自于希腊字"aisthetike",意思是"透过感官觉察的事"。即,此字的动词字根为"aisthe",意思是"去感觉,及由感官去觉察"。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主张美学成为一个独立科学而且把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卡",因而获得"美学的父亲"的称号。鲍姆嘉通认为美是感性知识的完善,审美活动就是人的自我完善。我们更熟悉的,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是美学家席勒,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中,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在某种意义上感性、灵感和直觉尤为重要,它是实现发明创造关键的一环。“科学假说的产生源于超逻辑的直觉或灵感。”“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章将“感性潜质与科学家的关系”作为立论前提,通过“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与感性、伽利略创立的科学语言与感性、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感性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感性”,阐述科学家发明创造中感性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一) 感受,是写作主体的感官受到客体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通过感觉和知觉从生活中摄取感官信息,在与感情的同化中获得的一种智能。在实践活动中,当主体直觉地把握客体的个性和共性时,其感受常常由主体“目之所瞻,身之所到”的亲身经历熔铸而成,它既容纳了物体的属性,也浸透着主体的情感。这种主客体的呼应,常常漾起艺术家感性的涟漪,芯至燃起熊熊的火焰,引发创作欲望。文学史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都具有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