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黔西北彝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彝族文化,大都记录在钞本文献里。立足黔西北彝族文化和钞本文献的生存现状,从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人类文化创造性和多样性的角度提出活态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对当下保护和传承彝族钞本文献及其内容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瑶瑶 《兰台世界》2012,(35):92-93
现代化进程使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巨大危机。文章在调查和分析小凉山彝区毕摩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龙圣 《历史档案》2017,(3):108-112
彝族是中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关于何时开始用“彝”称呼彝族这一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用“彝”称呼彝族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王谟所编《汉唐地理书钞》①;第二,用“彝”取代“夷”是解放后所创②。那么,如何认识上述两种观点?本文以清代档案为中心,拟对此问题进行考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正##彝族是中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关于何时开始用"彝"称呼彝族这一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用"彝"称呼彝族最早见于清嘉庆年间王谟所编《汉唐地理书钞》(1);第二,用"彝"取代"夷"是解放后所创(2)。那么,如何认识上述两种观点?本文以清代档案为中心,拟对此问题进行考论,以求教于方家。一元、明及清初文献所见彝族称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世界民俗民族学者对彝族文化的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继在美国、德国分别召开第一届、第二届国际彝学研究会以后,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近日在云南省石林县召开。 这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的主题是彝族传统文化与彝族社会经济变迁。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波兰、韩国、越南、印度和中国的近300位专家和学  相似文献   

6.
郭利芳 《大观周刊》2012,(42):10-11,30
彝族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彝族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人民的规范习俗、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等方面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20世纪以来,在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彝族的毕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出现,彝族的毕摩文化进一步受到冲击.彝族毕摩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困境.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承保护毕摩文化.已经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功能和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论述.说明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已经受到冲击。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并使它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要等到彝族毕摩文化消耗殆尽的时候才开始注重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为时已晚。  相似文献   

7.
彝族,一个可追根至地皇时代的古老民族,4500年前就在西南地区繁衍绵延,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了璀璨夺目、魅力四射的优秀民族文化,打歌是彝族文化中一朵历久弥新的奇葩,至今依然散发着无尽魅力。打歌是彝族的传统歌舞,相传起源于部落时代,来源于古代彝族祖先获猎时的狂欢。据传说,彝家两兄弟上山打柴遇上了老虎,哥哥被老虎缠住脱不了身,弟弟是哑巴,无法呼叫。  相似文献   

8.
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语料库构建类型不是单一的,本语料库的构建方法从语料调查到文本生成,都要以科学的原则与彝族地方历史文献实际相结合;本语料库不仅为学科研究服务,而且有利于濒危彝族钞本文献的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清代冕宁县衙门档案现存392卷,上起康熙,下迄光绪,具体地反映了清代四川彝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清朝中央政府对彝区土司进行“额设”、袭替管理的情况;以及冕宁县境内汉彝藏各民族人民商贸往来、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治理的视阈来看待毕摩文化,在彝学研究中是一个创新。在社会治理中,毕摩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驱动和引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能动功能。毕摩文化不仅对人们行为规范、道德约束、心理调适有着自身独特的功能,而且对维系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有着重要功能。毕摩文化为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对彝族社会和谐稳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推动社会治理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11.
黔西北彝族钞本文献插图绘画具有独特、地域、宗教、历史、艺术等特性,是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表现及其族群发展过程中反映自然的意象或朴素的哲学观念。形象、简洁的笔划和色彩表现手法,让欣赏与思考不再单纯。  相似文献   

12.
1985年从夏至冬,我先后四次到贵州贫困山区采访,从黔西北到黔西南,行程3,000多里,调查了乌蒙贫困片区和南、北盘江贫困片区16个县农村的历史和现状。回想同苗族大娘、彝族大伯、回族嫂子和布依兄弟相处的日子,强烈感到改革之风已经叩开了贫困山区的大门,这里的各族人民正在斗志昂扬地同贫穷落后较量。这里同样是沸腾的生活,同样可以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的福建,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中心地区,作为西方文化传播的代表,基督教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西方音乐之所以在世界每个国家传播,基督教可以说功不可没。福建的钢琴音乐正是由基督教的创立,才在整个中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王玮立  毛波 《兰台世界》2014,(12):145-146
清朝末年的福建,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中心地区,作为西方文化传播的代表,基督教占有很重要的作用。西方音乐之所以在世界每个国家传播,基督教可以说功不可没。福建的钢琴音乐正是由基督教的创立,才在整个中国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邵梅香 《大观周刊》2012,(45):33-33
师宗县龙庆乡全称为龙庆彝族壮族乡,因少数民族所占人口比重较大而且多为彝族、壮族而得名。笼杂村是该乡的为数众多的彝、汉杂居的村落之一。本文将围绕该地彝-汉中介语声母的特点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彝族社会的对外开放及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彝族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迁之中,与此同时,彝族的文化同样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认识彝族社会的这种文化变迁,笔者选择了四川凉山州喜德县彝族聚居最为集中的一个彝族村寨乃加村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乃加村文化变迁的社会背景及宗教、婚姻、家庭、生育观等方面的文化变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认识彝族文化在发展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彝文仪式经书与彝文《驱鬼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彝族有6578524人,在56个民族中位居第七。历史上,彝族先民不断迁徙、分化,逐渐与周围的汉族以及藏、白、纳西、苗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分化出众多的具有各自社会文化特点的支系。这些支系有“诺苏”、“纳苏”、‘摄苏”、“保保”、“撒尼”、“阿细”、“阿哲”。“里波”等数十种之多。50年代,经过民族识别并根据汉文史籍中“夷”之汉语称谓,同时尊重本民族意愿,政府决定用鼎彝之“彝”统称现今的彝族各支系。…  相似文献   

18.
清雍乾时期,因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起湖广、云、贵、川等地苗、彝民的不断反抗。事平后,清王朝在各省的总督一面上奏朝廷“扰乱悉平”,一面以布告晓谕各地。这份乾隆五年(1740)十二月抄贴的彝(彝文从略)汉文对照的布告中,所载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和经济剥削逼反边民的事实以及饬禁安抚边民诸条,可供历史研究者参考。此布告原件为云南省石屏县龙武区法乌乡撒白租村彝族普保有收藏。  相似文献   

19.
江凌  严雯嘉 《传媒》2020,(1):55-58
本文基于对四川凉山“悬崖村”彝族青年手机直播及短视频发布的田野调查,探讨了技术赋权下彝族青年群体通过手机新媒体进行的文化实践:手机直播和短视频成为他们文化实践的新样式,文化展演以多元立体的符号化展演、场景化展演和风格化展演,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悬崖村”风光及彝族文化。这种文化展演促进了彝族青年自我认知,触发了彝族青年文化实践,形成了囊括独特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种人类艺术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记忆象征。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蕴,蕴含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之民俗文化特征。古籍文献是一种传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符号,其书面古籍文献具有书面文献文化记忆功能,口碑古籍文献具有活态传承与传播彝族文化的记忆功能。研究彝文古籍文献的文化记忆,对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彝文古籍文献文本内容为案例,探讨彝文古籍文献的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毕摩文化、祖灵崇拜文化等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