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抗美援朝时期的战地通讯——军事新闻宣传的光辉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事新闻宣传,是我党我军军事新闻宣传史上极有价值的一个亮点。在这场我党我军的新闻记者们第一次大规模参与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舆论战中,消息、评论、通讯、特写、漫画等诸多形式是军事记者们运用自如的各式“武器”。这些“武器”有的如刺刀,有的如长枪,有的如火炮,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这些“武器”中,战地通讯可谓军事记者们经常使用的“重磅炸弹”,它为整个抗美援朝的军事新闻宣传谱写了极为华彩的篇章。战地通讯是活跃于我军军事新闻宣传史上的一个独特体裁。从国内看,战地通讯发轫于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相似文献   

2.
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以反映革命战争、服务于革命战争为基本职能的战地通讯在中国共产党报刊宣传中的重要地位。不同历史时期的党报战地通讯,忠实记载了我们民族和人民为自身的解放,为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记载了党领导下的军队与人民群众之间在斗争中结成的生死与共的血肉关系,以及军民并肩战斗赢得的大大小小的胜  相似文献   

3.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  相似文献   

4.
作为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中日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1936年底爆发的绥远抗战具有重要意义。受当时通讯手段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只有少数记者前往绥远前线实地采访,著名的战地摄影师方大曾便是其中的代表。从1936年12月5日抵达集宁开始,他前后在绥远前线各个战场上进行了长达43天的采访,其间拍摄了近400张照片,并撰写了一系列战地通讯。这些照片和通讯先后发表在《世界知识》画报、《大公报》、《良友》画报等著名报刊上,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通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方大曾摄影遗作进行分析,结合他当时发表的战地通讯,从中可以梳理出他在绥远抗战前线采访活动的具体细节。  相似文献   

5.
贺心颖 《青年记者》2016,(36):113-114
1937年夏,卢沟桥事变爆发,激发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热情.曹聚仁决定放下教鞭,走出书斋,为抗战尽一份心力.“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他携笔从戎,开始了战地初旅.他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前线,为上海《大晚报》和《立报》撰写了大量战地通讯和军事评论.本文以上述战地报道为研究对象,探究曹聚仁在全面抗战初期的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6.
刘乃生 《军事记者》2003,(10):30-31
~~试析战地通讯的文体特征@刘乃生  相似文献   

7.
战争从来没有真正远去,“岁月决不会使这样的作品黯然失色。”综观中外新闻史,可以发现其中极富生命力、动人心弦、摄人心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战地通讯。战地记者用血肉之躯写就的战地通讯,表现了战火中的生死成败、悲欢离合、喜怒爱憎,而其力点正在于事实的报告。  相似文献   

8.
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新记《大公报》就十分重视战地通讯.一批年轻力壮、勇敢无畏的记者冒着枪林弹雨上前线采访,其中成绩显著的有:范长江、孟秋江、陆诒、杨纪、高公、徐盈、赵惜梦、李天炽、张高峰等.《大公报》(桂林版)创刊后,战地通讯主要由杨纪、杨刚、高集和黄仁宇等人撰写.特别是杨刚写的《战地通信》系列,不仅在当时轰动一时,在今天看来,仍是研究抗战时期军队前线生活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萧乾的战地通讯作品为例,通过对其欧战通讯的研究,分析其通讯作品的特色。文章主要从创新角度进行重点阐述,结合近年来通讯报道的趋势,分析萧乾对我国的通讯写作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对当代的战地记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孟秋江(1910-1967),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江苏省常州人。抗日战争开始前后,他驰骋西北、华北战场,写出大量出色的战地通讯。1935年冬,和范长江在西北地区采访,发表过大量旅行通讯。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大公报》记者,参加南口、平型关、徐州、中条山等战役的报道,所写《在南口迂回线上》、《大战平型关》等战地通讯,提供了不少有关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第一手材料,给读者以很大激励。他的这些通讯与范长江当时写的《可杀的刘汝明》、《南口之战》等都是针砭时弊、震动全国、脍炙人口的好通讯。  相似文献   

11.
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无产阶级新闻战线的杰出战士。他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人们称之为“西北通讯”。它代表着当时一种新闻文体——旅行通讯和战地通讯的发展趋势。它以从未有过的真实、完整、深刻的程度,把笔触伸向社会的各方面,在叙述中融入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竟然轰炸南联盟的国际列车,造成至少10人死亡,16人受伤!这一野蛮行径令人发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贝尔格莱德记者王智敏、郭志家迅速赶到现场及时地向世界报道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惨剧。战地通讯如何体现现场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战地通讯要有强烈的现场感,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感染力。这篇通讯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记者必须亲临现场。现场感来自对现场的细致观察和真切感受。否则,现场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北约飞机轰炸国际列车的事件发生后,国际台的记者迅速赶往现场,将自己在现场的…  相似文献   

13.
1995年1月7日,郑大凡同志在辽宁省本溪市病逝。他曾以撰写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和《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而闻名遐迩;他曾在淮海战役、西南剿匪、上甘岭战役中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身上多处挂花,曾被授予“一等战斗英雄”、“一等人民功臣”的荣誉称号;他的名字被载入1991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第二卷中。一、写英雄的英雄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问世已40多年了,读者依然记忆犹新,它已节录在全国小学语文课本里,作为保留性范文。然而,关于这篇通讯的作者郑大凡,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有机会把苏联当代名记者,著名作家鲍里斯·波列伏依的《粉碎台风计划》《大进军》《距柏林896公里》和《纽伦堡审讯》这一套战地笔记粗粗看了一遍,不由地想起这个题目。这四本通讯集是波列伏依在二次大战期间,作为《真理报》的军事记者,4年中在前线采访的实录,据说当初原是他的战地笔记,后来经过修饰润色,整理成书的。尽管书中  相似文献   

15.
华山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曾长期担任党报的战地记者,发表过许多脍炙人口的通讯报道。去年12月,他在一封信中,深情地回顾了当年战地记者的生活,并结合自己的采访写作实践,对党报战地通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意见。现征得作者同意,把这封信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在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上经常刊登记者写的通讯,其中不乏精彩之作。像李庄写的一系列朝鲜战地通讯,纪希晨写的旅行通讯《从宝鸡到成都》,田流写的人物通讯《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陈勇进写的地方通讯《在白山黑水间》,引人入胜,都曾在读者中产生过轰动效应。当时胡乔木对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很感兴趣,他说“我大部分是要读的。”正因为如此,他在颐园的报纸评读会上,或是在同新闻工作者谈话的时候,经常提到通讯的问题,他说“通讯这种文体不可缺,那种概括性强,鸟瞰式的通讯,  相似文献   

17.
我国首次范长江新闻思想和实践讨论会1986年11月20日在四川大学举行。范长江是四川内江人,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写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作品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地通讯,  相似文献   

18.
闫吾是我党、我军著名军事记者。他为宣传党缔造的人民军队,为发展新华社的军事报道,整整奋斗了半个世纪。他是全国参加战斗最多,写下战地情景、战斗通讯最丰富的军事记者,也是在前线指挥战役报道最多的军事报道的组织者、指挥者。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过  相似文献   

19.
最近,有机会把苏联当代名记者,著名作家鲍里斯·波列伏依的《粉碎台风计划》《大进军》《距柏林896公里》和《纽伦堡审讯》这一套战地笔记粗粗看了一遍,不由地想起这个题目。这四本通讯集是波列伏依在二次大战期间,作为《真理报》的军事记者,4年中在前线采访的实录,据说当初原是他的战地笔记,后来经过修饰润色,整理成书的。尽管书中所记的内容在今天的读者眼中已缺乏新闻性,但是,这些战地笔记却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素材和早已被人们忘却的动人事件,它如同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随着时间的消逝,越发显示出它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物通讯。人物事迹,看似平淡,但内涵一种感人的力量。作者没有罗列事例来证明上尉如何爱兵如子,而是以亲眼所见,通过士兵们对上尉之死的反应,从活人的感情来反映死者。整篇通讯现场感很强。宁静的月光下,笼罩着阴郁、忧伤的气氛,士兵们对自己长官做了简单而内涵深刻的诀别,苍凉而悲壮。整篇作品在作者平静的淡淡描述中完成,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藏波折。作者有意在前面突出士兵们对尸体的厌恶,以反衬后来他们对上尉遗体的种种恋恋不舍的表现。凄凉的结尾反映了作者关于战争荒谬性的思想:死者孤零零死去,活人则若无其事地活着,继续自己的酣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