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因此,评价《离骚》与评价屈原是不能分开的。《离骚》中,屈原的峻洁人格与他的“美政”思想、爱国感情、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纠结一处,水乳交融。《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1942年1月在重庆创作的。为什么要写《屈原》呢?郭沫若说那时正是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无数的爱国青年和革命被关进了集中营,陕北抗日根据地被封锁,新四军遭围剿……“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端午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吃粽子,举行划船比赛。这些纪念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风俗习惯,已经流传了二千多年了。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他很有学问,很有才干。可是楚王听了坏人的话,不肯重用他。他忧国忧民,闷闷不乐,写了一首长诗《离骚》,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屈原的作品中,属于自叙生平、志趣、遭遇的,除了代表作《离骚》外,就是《九章》,《九章》中的九篇作品,本非一时一地之作,大体上包括了屈原青年、壮年和老年各个时期的作品。因此,为了探讨屈原爱国与忠君思想的发展变化,我们着重研究一下《九章》,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古人的论述中,大都认为屈原思想里的爱国与忠君是相杂糅而不可分的。司马迁说他是“存君兴国”(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王逸说他是“思君念国”(见《楚辞章句·九  相似文献   

5.
《楚辞·招魂》的主旨 ,从汉代王逸以来 ,人们一直围绕为谁招魂而争讼不已。实际上 ,《招魂》的艺术形式来源于楚国招魂巫术原型 ,其主旨并不是真的为某人招魂。从屈赋艺术表现的角度来说 ,《招魂》的主旨应从象征意义而不能用实证的方法去寻找。从文本考察 ,《招魂》应是《离骚》和《远游》的反写 ,它反映了屈原流放后期的精神状态 ,表现了屈原美政理想的失败与强烈爱国感情之间的矛盾冲突给诗人造成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6.
一、脱离曲调与配乐而独立发展的诵诗以前关于屈原在文学史上的贡献的论述,同对他的一些笼统评价是极不相称的。郭沫若在《屈原研究》一文中说: 除掉《天问》篇还多少遵守着四言格律之外,其余的可以说是全部打破了。……《离骚》和《九章》的一部分如果把“兮”字删去,基本上是六言诗。《九歌》有一部分如把“兮”删去便是五言诗或长短句,后来的诗句变化几乎为屈原一人所尝试尽了。……屈原之所以成就了这项工程的重要原因,我看就是因为他利用了自成天籁的歌谣体。他利用了歌谣的自然韵律来把台阁体的格调打破了。屈原,可以毫不夸张地给他一个尊号:是最伟大的白话诗人!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伟人的政治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屈原生前和身后的家事。 屈原的远祖是颛顼高阳氏,这在他著名诗篇《离骚》里,开篇就得到确认:“帝高阳之苗裔兮……”那么根据《史记·楚世家》再往前推;“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那么,屈原也就是黄帝的子孙。黄帝距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为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史记·楚世家》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出现,不仅给《诗经》之后沉默了许久的诗坛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为人们树立了政治的道德的风范。前者没有人提出过疑问,而后者关于“存君兴国”与“显暴君过”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郭沫若始以“爱国”来评价屈原的政治观及其作品表现的中心思想。其后,虽有所争议,但称屈原为爱国诗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时间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文化界关于爱国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1.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著名历史剧《屈原》第五幕中的一节。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主人公屈原在历尽侮辱迫害,几乎“临到了要发狂的境界”时迸发出的强烈的闪电雷鸣。屈原是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和诗人,然而他的一生却历尽坎坷。在《屈原》一剧中,作者就以屈原生活的一天概括了屈原的一生。在这一天里,屈原遭受了种种严酷的打击:南后诬陷他淫乱宫廷:群众为他招魂的愚昧行动,加深了他的屈辱之感;他虽为楚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有着民族的重要心理内涵,同时也曾给予民族心理以深刻影响。郭沫若先生曾经指出:“差不多二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学,特别是民族文学,都在他的影响之下。他对后世的伟大而长远的影响,实可与希腊的荷马,意大利的但丁相媲美。他不但在中国的文学思想上有伟大极长远的影响,就是在普通人的精神中,我们也可以找出他的影响的痕迹……在屈原死前二千余年,无论何时何代的中国人,都是在他的伟大影响之下,都在他的精神感召之下。”  相似文献   

13.
曹大中同志从一九八三年以来不断发表文章,否认屈原是爱国诗人。他在《<屈原——爱国诗人>之我见》一文中,列举五条理由说明先秦时代的人们包括屈原根本没有爱国观念。他说,在先秦时代,人们的意识中“并不存在中国与外国的对立与区别,因此也就不存在‘热爱祖国’的观念”,先秦古籍也“均未谈到爱国这  相似文献   

14.
《离骚》抒写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感,堪称经典'在此我无意否定屈原及其作品的伟大,我只是想发表我个人对屈原这个人的新的见解。首先,屈原当时因受谗言遭贬,其处境固然艰难,但他是否可以放下自尊和清高,去亲近君王身边所谓的忠臣,用其“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心去面对恶劣的政治环境呢&我以为屈原应忍辱负重,力保其位,再谋打算。须知:有时迂回战术也值得一用啊!第二,屈原在楚国不得志,大可投奔到别国一展才智,而他宁愿没入民间也不去另谋他路,这算不算是对楚王的愚忠呢&“举贤授能”的思想若真有其存…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其爱国事迹与光辉人格千百年来有口皆碑。但《东南西北》1991年第12期转载的《屈原谋杀之说》一文,却在毫无历史依据和有关知识准备的情况下,凭空杜撰出屈原因私通郑袖而遭到流放、继而又颇不光彩地在楚国的权力角逐中被其政敌捆沉江底的所谓“新说”,不负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地给爱国诗人屈原涂抹了种种污秽。本刊发表邓乐群同志的文章,旨在澄清史实,兼正视听与学风。  相似文献   

16.
二十年代,胡适在《努力周刊》增刊《读书杂志》第一期发表了他的《读楚辞》,在“《史记》本来不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的大胆设想下,对《屈原列传》提出了五大疑点,一时被看作是屈原否定论的领袖。胡适的这些谬论,在学术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不可不辩论清楚。 (一)胡适说:  相似文献   

17.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代爱国忧民的著名诗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直接表示过对于当时人民的关注和同情。但是,对于屈原笔下的“民”字,至今却还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这不能不关系着对于诗人作品意义的认识,关系到对于屈原成就的科学说明。 屈原作品,班固《汉书·艺文志》和王逸《楚辞章句》均作二十二篇。这些作品中提到“民”的地方共十一处,其中《离骚》六处,《天问》《少司命》《哀郢》《怀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先生著名历史剧《屈原》的读者,绝不会对剧本中那个阴险狠毒的“太卜郑詹尹”没有印象。“教参”评其人云:  郑詹尹是邪恶的化身,他卑鄙、狡诈、胆怯。他是朝廷中奸佞的帮凶,毫无正义和忠贞可言……他再三引诱屈原喝下毒酒,装出一副伪善面孔,甚至假惺惺地诅骂自己的女儿郑袖……最后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这样分析剧本中的郑詹尹,无疑是准确到位的。问题是,《楚辞》中确有郑詹尹其人,其人现身于《卜居》,《卜居》中的郑詹尹和剧本《屈原》中的郑詹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  相似文献   

20.
雷庆翼同志在《衡阳师专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二、三期合刊上,发表了《先秦的爱国思想及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我商榷。他认为屈原的作品与先秦典籍反映了爱国观念,并列举了一些具体史实,进行辩析。这些史实是否真正反映了爱国观念的存在?本文就根据雷文再发表不同的意见。 (1)孔子、孟子、墨子有没有爱国观念的问题。雷文举出《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并说,从此例看来,“不能说孔子孟子等没有爱国思想。”又举《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为例说:“当‘父母之国’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