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德宏傣族信仰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传入德宏之初,德宏傣族信仰原始宗教。经过排斥、撞击、融合之后,南传佛教最终形成与原始宗教和平共处的局面,佛教文化直接影响着德宏傣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强化了德宏傣族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佛教文化在中土的深入传播,佛经故事虚构性与叙事性在中土叙事传统中的渗入,使得孕育在神话叙事与历史叙事母体中的中古志怪故事开始走向了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舍利信仰也在中土逐渐流行起来。到了隋唐时期舍利信仰逐渐进入高层,各种舍利感应之瑞祥也不断涌现,舍利埋葬制度也逐渐成熟,不过这一时期,舍利信仰还是主要以佛骨舍利为主。到了宋代,舍利信仰逐渐泛化。佛骨舍利、高僧舍利、以及各种舍利替代品出现,从此,舍利信仰的神圣化特征开始淡薄。泾川县位于古代丝路的要冲地带,在此地先后三次发现舍利,并伴有舍利铭文,所以对于泾川舍利及其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古时期舍利信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从观音信仰在我国传播、宁波港之崛起及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之形成、印度佛教之衰亡、历代帝王的推崇等四方面论证了普陀山岛佛教名山之成因。  相似文献   

5.
度母在佛教中则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受到普遍崇信,度母崇拜已成为既贴近社会又十分普及的信仰方式,不仅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传统的世俗文化包括民俗、雕塑、建筑、音乐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晋唐时期是印度佛教净土信仰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净土信仰逐步本土化即中国化。净土信仰中国化的条件,除了高僧大德的弘传、净土经典的传译、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即晋唐社会残酷的现实条件、民众的心理需要、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等,这些条件共同促成了印度佛教净土信仰在晋唐时期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关中唐代药师佛造像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佛教史上,随着药师佛经典的传译,药师佛信仰在中土日渐兴盛。特别是在关中唐代佛教石窟以及长安佛教寺院里,都有许多药师佛造像,这是印度佛教不断中国化、世俗化的结果。关中唐代药师佛造像表明,药师佛不仅具有拯救幽冥众生职能,还是横化三世佛之一,这一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北地区佛教文化重心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我国西北地区,迄今已经两千多年。历史上不同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所在不同。佛教最早传入西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久在西域。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西北地区东部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关中。宋代以来,汉传佛教渐趋衰微,而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河湟流域异军突起,蒙元时期日益兴盛。明清时期,西北佛教文化重心转移到了河湟地区,奠定了近现代以来佛教在西北地区分布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9.
"出污泥而不染"是一条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具有明显的佛教文化色彩,其语源可上溯至东汉译经。其形成是梵汉两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从词汇层面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天水素有佛教文化的深厚基础。丝绸之路成了佛教东渐之道。六世纪时期政治、经 济、军事上的重要地位,确立了统治阶级为奴化人民群众,夺取政权,发展佛教文化事业。而当 时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激烈矛盾助长了佛教文化的发展。佛教文化的发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 又反映了政治局势相时稳定、经济生产相对繁荣。  相似文献   

11.
由考古资料断定,哈拉巴文化时期,出现了商人,并且有了早期商业活动。吠陀时代以后,商人阶级最终形成。佛教与商人关系密切:在经济上,佛教依靠商人施舍;在政治上,为共同反对婆罗门势力,他们结成了天然同盟;在思想上,商人与佛教对婆罗门有着共同的反抗对象,并有共同的思想观点。商人和佛教的合作对推动古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经了从依附道家之说到与中国本土的儒道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不断融合的发展过程。佛教思想的渗入和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发展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空灵意境虽然可以在儒道中寻到其根,但佛教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创作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思想对诗词中的空灵意境也起了助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日本不仅是文化选择的问题,也是权力争夺的结果.浮于表面的形式便是苏我氏与物部氏之间的斗争.崇信佛教的苏我氏一方的胜利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敞开了大门.此后,日本皇室为了统一宗教信仰,利用民众对佛教与神道在祈求现世利益这一认识上的相似性,积极推进佛教文化的渗入.此外"渡来人"对日本统治阶级与民众的精神影响不可小觑,在...  相似文献   

14.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是唐代以后地藏信仰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九华山佛教文化与中国地藏信仰的互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了早期地藏信仰的主要内容,地藏信仰对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的意义以及九华山地藏道场形成对于我国地藏信仰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方立天先生在多种场合提到了佛教文化内涵.先生认为,佛教文化内涵包括信仰、哲学理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风习俗等五个方面.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对先生佛教文化内涵的解释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塑和经橱,是佛教雕塑向民族化、世俗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古代按照《营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实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反映了东北亚地区佛教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燕云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杰出范例。其所储存的大量辽代传统文化信息,为后人研究已经消失的辽代佛教文化提供了难得而独特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在东汉以前就已经传人中国。为了在中国扎根发芽,佛教经历了与儒道思想交流融合的过程。其中,对佛教经典进行翻译是佛教实现中国化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当我们提到佛教文化的影响时,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对中国语言的影响。文章以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为例,探讨佛教文化对其语言艺术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涌现出了一批著名高僧。其中陇右籍高僧的佛教活动,对于促进佛教文化向本土化的快速发展和儒、释、道三教的融合,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九华山佛教文化是推动青阳腔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青阳腔艺人创作上演的佛教故事剧本为本剧种的风靡海内插上了腾飞的双翅;青阳腔留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佛教旅游是宗教旅游的一大主流,近几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巩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必须采取突出独特性、景区区域联合、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养专业佛教景区导游等措施确保巩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