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是一位特别关注苦难的作家 ,也很善于表现苦难 ,尤其是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 ,他将这种苦难的铺叙推向极至。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结构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循环与重复的结构是余华小说结构的一大特点 ,这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余华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许地山先生的<春桃>这部小说,意在解读先生在文本里面所给我们讲述的苦难的解救方式.先生在肯定了人生中必有苦难的同时,深刻意识到在苦难中生的可贵.而人何以能在苦难中继续的生存,为自己的生存找理由就是本文所要分析的.人通过了以下分析的各种解救方式,得到了自己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4.
苦难是每个人在生命中都可能会遇到的,但在阎连科的小说中,苦难似乎成为了三姓村村民一生的宿命。在这场整个村庄的死亡宿命中,阎连科将苦难写到了极致——每个人都活不过40岁。尽管死亡贯穿了整部小说,但每个人的求生意识都从未磨灭过。这种绝地求生的精神,也彰显了生命的无限韧性和存在的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生命美学的理论,对但丁及其《神曲》进行审美观照。从绝望的政治人生、无望的爱情人生和人真正生命的存在三个视角,对蕴藏于《神曲》中人神对流的苦难意识进行了阐释,揭示了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代西方人超越苦难,走向审美人生的灵魂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6.
余华曾被视为"先锋小说"作家代表人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构筑起了一个写实的世界,《许三观卖血记》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读者读完作品之后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许三观如此沉重的苦难?本文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作者自身的宿命观念等三个方面来探寻许三观苦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生命美学的理论,对中世纪奥古斯丁及其《忏悔录》进行审美观照。从信仰崩溃与对上帝的吁求、声色欢娱之罪感与禁欲苦修之虔诚两个视角,对蕴藏于《忏悔录》中的生命精神进行了阐释,揭示出在痛苦生命体验过程中的西方中世纪人神对流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8.
作家余华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活着》以极其冷静简洁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纨绔子弟福贵的人生悲剧以及由时代造成的福贵一家人的悲惨命运。作品反映了中国旧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生存现实,展现了在社会造成的苦难面前,人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流露出生命至上的医者情怀和尊重生命的仁爱精神。这些都根源于余华童年的生长环境以及青年时期的从医经历,医者的职责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作品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9.
福贵的人生中充满了苦难和死亡,福贵面对人生苦难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告诉人们: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要想"活着"就要有能承受生命中苦难的毅力,时时挣扎在苦难深渊中也不放弃。从福贵身上人们看到了生命本真力量的强大,看到了人类最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活着》以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历史反省,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喜爱。主人公福贵一生命运多舛,落魄、战争、饥荒、丧子、丧女的人生苦难和生离死别构成了其人生经历。对《活着》的品读,我们读出了眼泪,读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读出了当时社会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更读出了生命的脆弱,折射了生命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赵本山小品中,文革因子无处不在。把文革的场景一幕幕地搬上舞台,让它在观众面前自我暴露、自我否定,还生活以真实;经常利用长串的报告式的语言制造笑料。这种语言都具有“文革语式”的某些特征,形式上整齐有力、朗朗上口,而内容大多离不开政治和道德话题;侧面展示农民的“文革苦难”之外,赵本山也反思了“苦难”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父亲"作为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原的象征,始终是文学无法回避的主题。先锋派作家余华,通过"无父""渎父"和"弑父"的方式,颠覆了"父亲"这一传统、权威、生命和文化本源的代表,也使他的小说叙事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陶霞 《阅读》2010,(5):17-19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夹竹桃》就是其中的一篇。《夹竹桃》文质兼美,描写了万紫干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4.
苦难——潘玉良绘画的忧郁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玉良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她在矛盾和痛苦中不断追寻着自己的价值。通观她的绘画,总是萦绕着一股忧郁的气息。这是由于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给潘玉良太多苦难的浸染,饱尝了生活的辛酸苦辣。潘玉良通过创作忧郁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中不幸的控诉,同时这也是她内心忧愁痛苦的折射。  相似文献   

15.
李锐是一个很有苦难意识和悲剧情怀的作家,他有着深沉的苦难意识和独特的文学苦难观,在经历和记忆苦难的同时,李锐拥有了一种作家的思接千载的悲剧情怀。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再现与创新,余华有着更加深沉的铺设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较之余华作品偏重于勾勒的苦难和生死维度,其平淡散播在作品细节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极易被忽视的另一个维度,两者一明一暗、一浓一淡,为其作品拉开了“活着”的空间。余华“冷静”地将传统文化置于角色现实生活的点滴进程或冲突事件中,不特别刻画或者烘托,令读者在现实和平淡的文脉中体悟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失为当代文学融合传统文化的一种务实思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自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到了90年代,余华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渐渐趋向缓和,他的民间情怀主宰了此时期的小说创作。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生存、生命过程的关注和思索,温情中夹带着浓浓的感伤情结,成为余华90年代小说的重要特征。本文主要讨论余华90年代的小说,特别是代表其文坛成就的《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相似文献   

18.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作者写作风格转变的重要代表作。这一阶段的余华更加关注人物的生活命运,叙事主题实现了由张扬到隐退的完美转型,叙事结构更加趋向于传统线性回归,尊重生命价值的有效彰显,从而构建一个全新生命价值的思考框架。以《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为主要探索窗口,能够更加深刻解读余华的创作理念及写作艺术。基于此,本文以余华与其作品《在细雨中呼喊》的简介为主要出发点,从叙事封闭性、叙事经验与形式两方面对《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风格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许多先锋派小说家,余华就是其中之一。他的作品以暴力化闻名,但进入90年代,余华的小说在创作上却大大地改变以往风格,他开始注重人的特点,有了注重生命和存在的哲学关怀,有了悲剧精神,尤其在创作艺术上也有了很大变化,重点体现在重复叙述上,并且余华还不断地通过在音乐上的重复魅力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让人们感到了余华对音乐的把握和领悟。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作品大都以湘西为背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奇异风景下淳朴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怜爱与赞叹。他的作品是一支支动听的牧歌,歌唱着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背后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