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北京市四城区职业女性不同职业、年龄段、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等角度,对其休闲体育态度和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职业女性在休闲体育兴趣、参与目的上存在差异,在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项目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学校体育教育等五大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其积极休闲体育态度的形成。制约北京市职业女性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因素比较多元,主要是女性自身缺乏兴趣、爱好,传统性别角色障碍和缺乏休闲体育和健身知识和技能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思辨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中的女性排斥、赋权不足和赋权异化现象进行研究。研究从女性体育参与禁忌、体育参与赋权不足、体育参与增权、增权异化以及女性参与体育权力变迁的实质为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认为:女性在体育与权力、男权主义与女权运动、赋权不足与赋权异化的夹缝中拓展空间,她们时而被迫选择体育参与,时而顽强抗争打破禁忌;女性在推崇男性气概的体育运动争斗中出现了身份焦虑和女性话语的缺失;赋权不足和异化都有可能使女性参与体育沦为展演的工具;唯有女性通过体育参与的斗争实现自身赋权,在互构过程中真正掌握体育参与的话语,才能最终实现体育领域性别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3.
邱亚君  梁名洋  许娇 《体育科学》2012,32(8):25-33,39
对65名女性市民进行开放式结构访谈,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8.0对访谈所得信息进行处理,探索女性休闲体育行为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女性休闲体育行为的限制因素主要包括四种类型:自身限制、人际限制、结构限制、体验限制。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从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社会性别制度三个方面理解我国女性休闲体育行为限制因素的特点,认为女性休闲体育行为过程中遭遇限制因素的原因不只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而且,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逐渐构建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体育与科学》2014,(2):92-95
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不同时代的女性体育权利特点和女性体育权利变迁的实质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女性体育权利经过了性别平等、性别偏见和社会权力卷入的演进历程;女性体育权利的变迁呈现了水平隔离和垂直隔离的态势,女性在体育参与中遭受了显性和隐形的歧视与排斥;女性体育权利演变的背后动因主要受固化的性别偏见、社会规训、性别角色期许、性别角色斗争与冲突、体育项目科层制及职业化等因素的影响;要想真正实现女性体育参与的性别平等,维护女性的体育参与权利应该摒弃固化的性别偏见、倡导积极和斗争的态度,合理建构自身的体育权利来反对任何形式的体育性别排斥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武汉市300名女性公务员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对比等研究方法,分析女性公务员对健康内涵和自我健康的认识、参加休闲体育的动机、休闲体育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女性公务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健康知识认识不够全面,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偏少、项目简单、休闲消费偏低,住宅小区是女性主要休闲运动场所。制约她们参加休闲体育的因素是缺乏体育的兴趣和运动的技能、传统观念影响以及场地设施的欠缺等。  相似文献   

6.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休闲体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休闲体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时间、人数、项目和消费等方面的性别差异,女性休闲体育发展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社会性别环境制约和女性自我限制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促进我国女性休闲体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女性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休闲体育发展的主流决策,科学规划和建设休闲体育活动场地、项目及服务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消除女性自身限制。  相似文献   

7.
空间是女性休闲体育行为的实现载体,为女性休闲体育主体实践和社会建构奠定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和制度基础。社会空间视域下的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主要研究女性身体空间社会建构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以探求社会空间、身体消费及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从空间的主体实践与社会建构角度探索身体、空间和休闲体育的理论关联与实践路径,诠释当代女性休闲体育行为中身体、生活与关系等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整合与再生产机制,剖析身体赋权、生活型塑与关系再造对女性休闲体育行为的空间基础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熙茹  徐佶  桂祝 《体育学刊》2007,14(1):54-55
以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索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特征。结果显示: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呈上升发展态势;休闲时间较为充裕,女性体育人口比例较大,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时间和活动场所满意度较高,同时也从个人项目逐渐向集体项目过渡,反映了广州市女性越来越重视社会交往活动;广州市女性体育消费支出较高,但对自身体型和健康的担心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采用休闲体育活动问卷和WHO生活质量简表对芜湖高校园区的4所大学院校的498名学生进行调查。运用t检验、X2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较少;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间、频率存在差异性;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休闲体育因素与生活质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现象进行研究。以身体操演的性别区隔、体育中的性别变迁、体育性别变迁引发的问题及其出路为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认为:对传统性别认同的颠覆以及对性别平等的过度追求构成了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危机,体育中的性别平等取决于对传统性别二分法的重新诠释,无论是对传统生理性别还是社会性别的简单划分都无法准确诠释体育运动中性别跨属行为,而多元化性别正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强有力的解释视角,性别是社会权力建构的产物、体育竞赛中的那种性别跨界以及变性人参加比赛的现象均可以被认为是通过性别角色的自我表演,进而获得一种当前的不稳定的性别身份,处理好人类对性别认识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从女性自己的术语和价值观方面去定义体育中的性别,才能真正获得她们运动参与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11.
论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及其产生缘由的分析,认为妇女群体社会体育参与的弱势是显性存在的,而当代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两性拥有教育、经济资源的差异状况及传统性别文化是促使社会体育参与中性别差异产生与存在的主要社会因素,因此当代社会体育参与中的性别差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以个性和生理差异为基础的性别差异,而是一种隐性的性别不平等。  相似文献   

12.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现行的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并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体育教师性别比例、体育场地设施方面对男女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刻板印象是女大学生体育参与不如男大学生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男女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方面的性别平等以及高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整合两性的体育教学资源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高涨,女性在竞技体育中的性别认同建构引起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以福柯、布迪厄为代表的社会学家对女性性别认同建构予以关照,深刻影响了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在男性话语建构下的竞技体育发展视角下,论述竞技体育中女性性别认同建构。主要分析体育运动中女性身体的展现和竞技体育中女性身体建构两个方面,并以个案研究为例论述竞技体育中女性性别认同建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体育运动与男性气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性别逻辑的视角对体育运动中的性别问题,尤其是男性及男性气概进行研究,认为传统的性别逻辑将体育运动看做培养男性气概的途径,也是男性赢得男性气概的方式,导致体育场成为男性的保留地。但是体育运动对传统男性气概的推崇使得男性受益的同时,也损害到男性的健康,造成男女之间体育参与的不平等。对传统的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体育运动进行反思,有助于实现体育运动中两性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高校不同性别教师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了解他们在休闲体育锻炼方面的性别差异,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参与休闲体育锻炼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女性在体育参与中相对于男性遭遇了很多不平等的现象,这些现象必然有其文化历史根源。通过文献梳理和逻辑分析,从意识形态层面的审美取向、形成意识形态的氏族制政治生态与形成政治生态的社会及人类进化论根源三个角度,对我国女性的体育参与特征进行剥离式解读,总结出女性参与体育的时代特征。同时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女性体育参与的机会成本或许在短时间内不会降低到与男性相同的水平,但过去阻碍女性参与体育的桎梏将随时间一一消弭。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别、体育和21世纪第三浪潮女性主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董进霞 《体育与科学》2006,27(2):17-18,21
在法律的支撑下,男女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使用器材设备上的差异正在明显缩小。许多学科和女子体育组织对体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十分关注,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社会性别构成和体育之间的复杂关系。体育女权主义者为确保女性能参与更多的体育项目、得到更加平等的资助和奖励、得到高水平的教练指导和寻求男女平等的决策发言权而奋斗。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体育图景使得社会性别和体育史研究能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21世纪流行的第三浪潮女权主义认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第二浪潮女权主义所赖以生存的历史和政治环境已不复存在。她们讨厌‘牺牲品’女性主义的看法和对抗性途径,选择全球性视角,接受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女排世界杯的强势夺冠,女排精神被国家与人民大力推崇与表扬。在我国妇女体育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中国女排依然能够位列世界之巅,离不开女排队员们的努力拼搏,也离不开女排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为促进我国妇女体育发展,应积极了解女排精神,推广女排精神。本文研究表明:女排精神促进妇女竞赛队伍团队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妇女竞赛团体竞赛成绩的提高;女排精神促进妇女运动员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提高妇女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女排精神促进妇女传统体育观的改变,扩大妇女体育群体;女排精神促进国家对妇女体育的重视;女排精神促进媒体对妇女体育的宣传力度和覆盖。  相似文献   

19.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a number of soc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participation by women in sports that had previously appeared to have been played exclusively by men. 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rightly celebrated this participation as examples of greater physical empowerment, choice and freedom for women in sport. Several of these investigations have gone further by utilizing McCaughey’s notion of physical feminism to argue that participation in these sports is indicative of a broader feminist political challenge.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thi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roader political challenge is a misinterpretation of McCaughey’s physical feminism. Further, this misinterpretation is indicative of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shift from a second wave radical feminism to a third wave celebrity feminism.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t of commitments that would be necessary, although not sufficient, to see these women’s leagues as feminist organizations that politically challenge patriarchal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