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路遥从小深受陕北乡土文化的熏陶,加之他个人曲折艰辛的生活经历,使其对养育他的黄土地有着敏锐、独特而又透彻的理解与感悟.因此路遥在创作中,总是将丰富多彩的陕北乡土文化渗透其中,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黄土气息.路遥以其娴熟的乡土叙事,为我们重现了陕北的风土人情、自然风貌和农民式的乡土观念,展现了陕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西安美术学院地处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这是我国一处非常独特、神奇的地域,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人文历史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优越的位置,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蓬勃发展的现代文化,融汇铸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黄帝精神、黄土精神、黄河精神、黄牛精神”为特征的黄土文化。黄土地域文化必然造就出具有黄土特色的艺术家和作品,如何发挥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开展黄土文学教学,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路遥的创作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陕北特有的黄土地文化既影响了路遥的文化性格也影响了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出,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深深影响了高加林形象的塑造。陕北特有的文化环境,使高加林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黄土"情结。  相似文献   

4.
论李劼人创作的巴蜀文化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劼人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和极为清醒的对乡土文化的皈依态势。他的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蜀中风情、乡土景貌和民俗特征的精细描摹。作品中的人物性恰、生活语言、服饰起居,无不带有蜀地特征,成为一部近代的巴蜀风俗史。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序跋文本(古籍序跋除外)展示了鲁讯广阅的世界文化视野。从其序跋文本可以解读鲁迅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独特贡献。鲁迅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他接受外国文化影响。也在影响着世界文化。鲁迅为介绍外国艺术家及其美术作品所写的序跋,是鲁迅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引来外国文化艺术火种,点燃现代中国美术之火的见证。  相似文献   

6.
作家理性上认同城市文化,感情上留恋乡土文化的矛盾心理,使路遥作品在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对立统一中产生了艺术张力,这种精神价值取向使其作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乡土文学有了新的气息与发展前景。面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作家们大都呈现出一种迷惘与留恋的态度。主要以阿城《棋王》、路遥《人生》、陈忠实《白鹿原》、汪曾祺《受戒》四部作品为例,分析其中不同特征的“迷惘”与“留恋”;这些作品呈现出的“迷惘”,与乡土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城市文明的陌生化不无瓜葛;而作家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情结,使其在城市文明冲击下依然呈现出对乡土文化的“留恋”意识。因此,旨在通过透视上述作品,解读转型时期乡土文学呈现的“迷惘”与“留恋”,探究乡土文学在城乡巨变中的发展特点与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8.
王宝成是农民文化活土成长起来的作家,其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眷恋和农民文化的皈依情绪中浸润着理性思考的痛苦;王宝成又是一个不倦追求艺术超越的作家,作其品对于人的生存状况的哲理思考和关爱个体生命的人类情怀中涵蕴着无法释解的情感重负。痛苦的眷恋和沉重的超越构成了王宝成创作生命流程的二重奏。  相似文献   

9.
路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入体察,体现在其作品中则是理性的智慧和严肃的思考.本文将针对路遥存在于作品创作中的两大思想构架——现实主义特色与理性思辨色彩,以及他的艺术来源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灵魂的依托与文学的启悟--贾平凹的佛道思想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平凹将佛道文化融入作品,用一种科学的历史眼光,从积极的意义上深入挖掘、运用、发展,充分表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他不仅是将佛文化重新拉入正统文学的领头纤夫,而且为现实主义文学添注了新的内容,使其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闪耀着独特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复苏伊始,路遥出于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将目光投向了“城乡交叉地带”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迷茫、奋斗的新一代农民。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下,这些农村中的知识青年看到了乡村的蒙昧和城市的富足。他们欣羡现代文明的成果,渴望投入城市的怀抱,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然而,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体制及意识观念的因素,他们身份习得的过程倍显艰难,进入到城市之中却通常得不到认可。其进城农民的身份彰显了他们自身在城乡交叉之中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殊定位。他们的这一身份略显尴尬却也生动地映射了改革之初那一批不安分的农民向城市进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从路遥小说中的矛盾交叉及路遥的生活经历入手,透视作家的意识世界和潜意识世界,分析其创作心理机制的审美构成。路遥在创作时对这种内在矛盾性在其作品中的存在的认识却并不是完全自觉的,这还不是作家主体主观上完全自觉的理性要求,而恰恰是作品中这种内在矛盾性的存在形成了路遥特有的审美取向,成就了路遥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民政治参与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是,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长期存在,这给我国特别是农村的政治稳定、政治文明建设,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原因,并力图探寻抑制和消除农氏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中的两个路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关于土地、农民和爱情的问题上,《人生》中存在着两个路遥,这两个路遥是相互矛盾的。在今天的精神背景下考察路遥的矛盾,对于我们认识《人生》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路遥的人生经历、创作成就及其小说中个人奋斗者形象的分析,指出青年们在接受路遥时,必须要有辩证的眼光。既要继承他小说中个人奋斗者的优秀品质,又要克服他们的缺陷,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成才。  相似文献   

17.
论尧文化     
尧文化是以唐尧为代表的包括虞舜、夏禹在内的军事民主制时期,即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向第一个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文化。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等多方面考证,尧文化的中心地域在平阳。它孕育了华夏文明,是华夏文明信史的开始。我们弘扬“尧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造就尧文化领先地位的那种领导者克己奉公、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范和华夏族胸怀若谷,对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广纳善取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8.
路遥与贾平凹有着通过自己努力从贫困的农村进入城市的相似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因而两人的创作心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自卑是他们创作心理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不同,这种自卑情结又有着不同的呈现。路遥更多地把自卑转化为一种自尊、自信与自立,形成了一种强者的英雄性格,其作品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而自卑对于贾平凹,却是一直困扰他的一个性格因素,使其形成了一种孤独、懦弱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满着沉沦颓废之气。  相似文献   

19.
路遥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观念既是自己长期崇尚风格的延续,又与个人的精神气质、生活经历有关,也受到了柳青的影响。他始终注重以社会历史视角关注现实生活,一方面强调真实客观再现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强调历史性。在对时代环境的描摹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呈现中,真正做到了环境的典型和人物性格的典型。路遥并不着意于现实批判,而是强调文学为人生服务。这种创作观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一系列缺陷。对其研究和分析,有利于衡量路遥创作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孝悌”文化是儒学道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黄河三角洲“孝悌”文化形态形成的历史久远,不断得到深化,并通过饮食活动趋向日常化,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与重塑黄河三角洲民间“孝悌”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