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日本与德国同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也同是这场战争的战败国。但战争结束后,日本与德国在对待历史罪行方面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这种不同态度在世界人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格外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在中日关系中,两国对历史的认识问题尤为突出。日本否认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并拒绝向中国人民认罪,其原因包括日本国内和国际因素。日本民族自身的性格特点导致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的认识存在局限,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使得日本难以承担历史责任。此外,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美国的远东政策转变,中国建国后对日本的态度等也导致日本战后认罪态度存在认知局限。  相似文献   

3.
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同为侵略国、战败国,但战后两国在对待侵略战争罪责问题上的态度却有天壤之别,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战胜国对德日的占领方式不同决定了对两国法西斯清算的彻底性不同  相似文献   

4.
战后60年来,德国、日本两国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德目敢于正视历史的荣与辱、正视纳粹时期的历史,因此赢得了邻国的尊敬并成为欧盟的重要一员;而日本右翼则极力否认、粉饰侵略历史。伤害了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的感情。通过对德、日两国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进行剖析。以便使我们吸取经验及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5.
了解一点世界历史的人都会清楚日本和德国同为战败国 ,但两国对待这场给许多国家、千万个家庭带来灾难的战争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日本不惜伤害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 ,胆敢否认历史事实 ,右翼势力愈发猖獗的原因和社会基础何在 ?这是战后 50多年来日本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右翼保守主义揉合的结果。一、军国主义遗毒影响二战结束 ,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希特勒自杀 ,纳粹政权崩溃 ,德国被盟军远征军和苏联最高统帅部一分为二 ,从根本上铲除了侵略的政权机关。而日本则在保留天皇制的条件下接受从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94 8年对 …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50年。然而,直至如今,许多事实证明日本国内仍然存在着一种对他们以前所发动的侵略战争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军国主义者甚至公然蔑视历史的事实,坚持否认他们的侵略及其所给中国人民和其他亚洲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而且他们的有关言论并不是出于个人的爱憎表现,而实际情况是一种谋求推卸这场战争的灾难的历史责任的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距今已结束50年了,战争的硝烟早巳散尽,但日本方面对待战争的态度,不是吸取历史教训,而是推卸战争责任,掩盖侵略和殖民统治罪行,美化侵略者,哄骗国际舆论。他们把战争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美殖民地,并且将这种侵略“有理”、“有功”的谎言写进历史教科书。但世人皆知,日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发动大东亚战争,目的是灭亡中国和亚洲各国,建立东亚大帝国,并进一步利用亚洲各国与英美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8.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基督教会备受本国政府的控制和打击,然教会主流却选择了迎合侵略;日本教会也曾呼吁和平,但除少数真正的和平主义者外,多数和平言论皆不纯正,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动摇性,最终被侵略之音所淹没。战时日本教会的政治态度,反映出日本宗教团体面对战争时宗教理念与世俗利益的纠结,最终世俗利益占据上锋,但却需要用宗教资源对其行为的合法性进行解释和辩护,欺人并自欺。宗教在战争面前是一把双刃剑,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9.
日本前一个时期出现内阁成员络绎不绝地参拜靖国神社的现象和“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出笼,表明了日本不能正视现实、深刻反思历史的态度。日本右翼分子否定侵略、美化战争的行为与言论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抗日战争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最著名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无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用血肉筑长城的英勇壮举。在当前的日本,有些人一直在企图抹杀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的侵略历史,美化战争中的刽子手,对慰安妇问题总是采取逃避的态度,这激起了东南亚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要让学生明白这场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培养学生正视历史、放眼未来、珍惜和平的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后,德、日两国对二战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前者谢罪赔偿,对战争的罪责和历史教训做深刻反省;后者却歪曲历史事实,为军国主义招魂。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形成绝然不同的历史态度,这与二者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和外交政策等方面不同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34):18-19
19世纪末以来,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在法西斯主义的影响下日本帝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被侵略国家和人民造成了莫大的伤害,而且给日本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无法言喻的深重灾难。战争期间,日本给中国和朝鲜等国家造成的损失不计其数,严重摧毁被侵略国家的经济命脉,文化侵略更是尤为严重。战争结束前后,更是有一些知名作家用文字记录了当时殖民地与被殖民地人民的生活窘境,用文字展现了当时人民的文化状态与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德国和日本对侵略战争态度迥异的原因比较徐德荣,向冬梅德国和日本都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但是,战后50年来两国政府对二战的态度却迥然不同。德国直面历史,不回避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过,不推卸战争责任。日本则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直未正视侵略战争的历史,至多...  相似文献   

14.
<正>5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的浴血奋斗,万千将士英勇抗敌捐躯沙场,数千万人民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终于赢得了日本投降的最后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抵抗外来侵略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胜利.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殊死决战中,中华民族发扬了传统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团结精神,中国人的凝聚力和抵御外敌的坚强”志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国人的智慧、勇气、力量和创造精神,充分地发挥出来,给后人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的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苦难,令人遗憾的是,战后曾多次发主日本政客公开发表言论否定侵略战争历史的事件.仅从1993年8月细川护熙内阁成立以来到95年8月份,短短的两年当中,日本三届政府中都有内阁大臣口出狂言,公然否定日本侵略战争的历史,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罪行歌功颂德.1994年5月3日,羽田内阁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在接受《每日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大东亚战争并非侵略战争,而是日本为求生存、解放殖民地及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相似文献   

15.
《下一代》2001,(Z2)
日本老兵东史郎对日本侵华战争真诚忏悔、谢罪的同时,正义和良知使他以极大的勇气公布了他个人在侵华战争中的日记,有力地揭露和证实了日军的暴行,因而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恐吓和攻击。东史郎没有屈服,继续坚持他的正义之举,决不让日本侵略、奴役亚州人民的历史重演。他坚信:正义必胜。  相似文献   

16.
和平与发展     
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去发动战争。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的损失。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人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李发奎 《甘肃教育》2007,(11S):28-28
从1874年日本第一次侵略台湾至1945年抗战胜利,日本侵略中国历时70年之久。在这70年的侵略历史中,日本单独或伙同其他列强,总共发动了四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74年的侵台战争: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0的庚子之役;1931—1945年的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战争从广义上来说应当是这70年来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从狭义上来说应当特指这四次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从时间、战争规模和历史影响上来说,这四次侵略战争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8.
鲁光凤 《贵州教育》2010,(17):30-32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二战期间制造的最惨绝人寰的历史灾难,它留给南京市民、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无数令人震惊、难以尽述的伤痛记忆。然而,更令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人们无法接受,难以面对的是,战后日本政府对待战争的态度——篡改历史,否认事实、美化侵略。日本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能这样做?有必要引导我们的学生去探究根源,寻求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的基础上结合起来,构成了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体力量,使战争形势朝着有利于世界人民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前期(1937年7月至1941年6月),苏联对中国抗战持双重态度,即一方面援助中国抗战,一方面对侵略中国的日本又尽量级和关系。苏联对中国抗战的这一双重态度,是以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为前提的,但在客观上也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1刃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爆发后,苏联对日本的态度是:舆论上谴责日本侵略,但在外交上又极力缓和同日本的关系。该时期苏联缓和同日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为避免影响苏日关系,将中苏关系发展水平限于互不侵犯条约程度上,使中苏关系难以向深层次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