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曾经教导我们:“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记者,在从事新闻采访过程中,也要善于把握重点。也就是说,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下功夫,不可平均使用力量。这不仅是反映一个记者的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反映一个记者的思想认识问题。看待事物,要全面地、辩证地看,切忌片面性,“绝对化”。新闻采访也是一样,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要善于从不同的侧面,找出其中的侧重点。我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何谓高品质的思维?在此先不忙于下定义。首先了解一下思维的含义以及思维与新闻工作的关系等问题。其实思维,就是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写作是思维的艺术,是思维在作者头脑中的一种反映。而实践也同样证明了思维是写作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思维活动,绝对写不出好的作品,这,过去实践已经证明,现在和将来还将证明。新闻写作也不例外。大家知道,记者的职业离不开写作,特别是报刊文字记者。由于新闻是社会现实的最直接的反映,而社会现实又是一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非常复杂。记者要写…  相似文献   

3.
如今,新闻行业对记者的要求不仅仅是用脚跑新闻,更需用思想跑新闻。如果记者没有思想,即使健步如飞,也是事倍功半。媒体的作用已在百姓心中形成,百姓认为,当一名正直和有良知的记者,就应对百姓反映的问题穷追不舍,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好记者。  相似文献   

4.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们报业发展或者说媒体发展正处于最好的时期。首先现在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的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最好的时候。这种大环境也使得我们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这种趋势是越来越明显了。这也给媒体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有的媒体都应该立足于30万亿人民币国内生产总值这么一个实力基础上来思考中国的问题,来报道中国的问题,同时也要思考世界的问题,也要报道世界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心态的调整,恐怕我们是没有办法适应这个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4):20-20,28
不能不承认,我们的一些经济报道也确实也在反映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也确实在反映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生活问题。但是,我们的经济报道为什么又让读者感到枯燥无味,缺乏生活气息?原因很简单,是我们的记者把“根”扎错了地方。  相似文献   

7.
刘宏 《新闻知识》2001,(11):27-29
犤1犦新闻采访的定义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而进行的职业活动。强调新闻记者是专业人才,在许多职业调查填报表时,记者的职业常常没有被纳入专业人士一栏。而社会规范是记者才能采访新闻,如现在网站要发布新闻,必须申请营业执照,取得资格,然后与中国省级以上新闻单位签定合同。英国广播公司在新闻报道中均有记者出镜,十分规范,一个新闻片前后都有现场记者起承转合,非常专业,显示记者在现场,强调真实性,记者在不同地点成为一种品牌和标识,反映了电视台的整体包装和风格。这一点目前许多中国电视台还没有意识到…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新闻记者要认真发现问题,及时反映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难点、热点问题尽快得到解决。这不仅是新时期记者走基层的重要内容,更是记者的责任和使命。  相似文献   

9.
要当好一个省报的记者,特别是要做好一个驻地方记者站的记者,眼界绝不能仅宥于狭小的地域.天下风云际会,落笔心系万端,以有限反映无限,这是记者工作的乐趣所在,也是记者工作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1.
事实与“小姑娘”事实,对于新闻工作者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新闻工作者一年到头、无时无刻不是在和事实打交道。因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报道事实,这个事实必须是真实的,确有其人,确有其事——这恐怕没有任何争议。问题在于,事实这个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每个人在使用“事实”这个概念时,其实际所指往往有不少出入。于是,许多争议由此而来。记者要报道事实,要尊重事实,要忠于事实,不能弄虚作假。这些,都是新闻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基本问题。重复论述也没有错,不重复也不要紧。…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1994,(3)
陕西省委副书记刘荣惠提出新闻工作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加强舆论监督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刘荣惠在陕西日报记者工作会议上提出:当前舆论宣传的重点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抓好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宣传;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和加强新闻监督,首先要努力把...  相似文献   

13.
1.根据记者招待会性质。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记者招待会所提问题是分散的、零乱的(专题性记者招待会除外),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报道呢?这要看记者招待会的性质和规模以及影响程度。如果是就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举行的专题记者招待会.报道围绕一个中心把主题反映出来就行;如果是某一重要的新闻人物举行的大型记者招待会.或某方面权威人士举行的综合性记者招待会,报道可分以下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反映一个国家政局的新闻是比较难写的。若这个国家发生了重大政治事件,记者们一般只要把这个事件起因、规模和结果写出来即可,若这个国家没有发生大的政治事件,要写出一篇较好的政局新闻,那就难了。《亚洲周刊》最近刊登的反映孟加拉国政局的《“到此为止”》与一般政局新闻的写法不同,既没有着重写孟加拉国工人罢工等事件,也没有大段摘引孟加拉国领导人或反对派人士的讲话,而是通过记者对收集到的新闻素材的精心编织,反映了重大主题:一个国家若动荡不安,将会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的消息采编过程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这篇消息写得太空,都是大话空话,通篇没有一点实际的东西”;或者说:“这篇消息写得琐碎,面面俱到,什么都写了,就是抓不到重点。”而在总结经验教训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个记者在抄会议报告或总结材料,没有深入到采访现场。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抓住了主要矛盾。但记者也时有抱怨,说:“这篇消息,我明明是深入基层后写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里面有一个语言误用的问题。我想从普通语义学和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个中缘由。 普通语义学认为,语言是抽象的,每一个字都是…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打交道离不开提问。一个好的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提问者。高明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政治水平、社会阅历经验、学识、机智、口才等融会在提问中,让采访对象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记者才能顺利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当一个高明的提问者,要讲究提问的方式,也就是提问的艺术性。首先要避开在提问中的误区。记者采访时提问的“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记者的问题太简单机械,一问一答像审问,容易引起对方反感,出现冷场的情况。二是当采访对象谈了情况后,记者由于准备不足,提不出新的问题,只好草…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台编辑从广义上讲包括总编辑到各类节目的编辑、记者、通联和资料工作人员。编辑有 4项职能:组织报道、编发稿件、调研学习和培养通讯员。  组织报道。电台围绕党在一个时期内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制订宣传计划,拟定报道提纲,组织编辑、记者及重点通讯员采编稿件,全面地实施报道计划。  编发稿件。根据电台的宣传计划,选取编发记者、通讯员的来稿选稿的标准是:一要有思想性,内容要符合党的中心工作部署。二要科学性,既反映事物本来面目及其客观规律,又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三要突出“新”,角度新、立意…  相似文献   

18.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提问要详细具体。新闻作品中的生动之处来源于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报纸的一项重要功能,既是党和国家给报纸的权力.也是报纸给人民群众通过报纸反映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义务。记者在农民日报工作,经常有农民群众找到记者,请求将他们反映的问题见报。经过几年的实践,记者认为见报与否并不重要。舆论监督重在解决问题。舆论监督也是有前提的,记者也不能随心所欲,得遵守新闻宣传纪律.遵守国家法律.选好题材.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把握好时机.这样才能做好舆论监督工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比重越来越大,社会热点新闻针砭时弊,时代特点鲜明,和群众生活密切相连,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成为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有效桥梁,也为报纸、电台、电视台增加了不少“卖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时期内公众关注的中心问题,社会热点问题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反映了某一领域较激烈的矛盾,如果报道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社会效果。因此,记者在对社会热点新闻进行报道时,一定要谨慎、理智,把握好原则。   社会热点新闻的报道要讲政治。记者是舆论引导的排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