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认识徐林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是1998年年初.我给一家流行杂志做了一个稿子,需要配主人公的照片,由于我既没有照相机.也不擅长拍照,报社的朋友知道后便作了"中介人",让我找徐林帮忙。当时的我心里还有点犹豫,担心他会婉拒。没想到.徐林一听我要拍照片,便满口应承。初次见面,我们并没有半点陌生的感觉,拍完照片,他又领我去冲洗。过了半小时,照片洗出来后,任我如何诚恳,徐林就是不收我半分费用。初次的见面,徐林就留给我特别热心的印象.这之后,徐林的名字就一直镶在我的脑海里。此后,随着我和徐林交往的次数增多,对徐林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徐林出生在赣东北偏僻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家境不好,中学  相似文献   

2.
我对《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喋喋不休最多的一句话是: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意象.这种意识现在快要变成他们的一种本能了,每遇大事便会瞬间打开. 9月15日,西安等地发生爱国游行,一部分激进分子沿途打砸日系车的行为让这场爱国游行偏离了既定轨道.当晚,"冰点"周刊人物版编辑从玉华在冰点微信群里转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小伙儿举着纸板提醒日系车调头行驶.尽管这张照片在新浪微博上被"转疯了",但没人知道"他"是谁,更没有媒体联系上"他".编辑在微信群里让正在西安出差的"冰点"周刊记者秦珍子"试着联系一下".谢天谢地,在茫茫网海中,记者竟然搜出这个叫李昭的年轻人,并说服他接受我们的独家采访.这简直太牛了!这不就是"冰点"一直孜孜以求的那个"经典意象"?  相似文献   

3.
"烤食"文明     
“啊!”——一声尖叫。这是我的一位同事把这幅照片拿给他女儿看时得到的反应。要是把照片也像电影一样分级的话,《非洲某部落猎食野生动物》这幅照片,肯定会被判“少儿不宜”。是啊,这样恐怖、血腥的场面,即使我们成年人看了,也会心里发抖。从事新闻摄影多年,我从没见过这样令人心悸的场景,真的不忍卒读。  相似文献   

4.
楼下的邻居新近养了条狗,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因为我没见过,只是听过——每次有人从他家门口路过,那狗都要在门里声嘶力竭地狂吠,有时还能听到挠门的声音,看那架式一定是想冲出来把这些过客痛咬一顿.邻居们经历过共同遭遇后得出结论:这狗没教养,不是条好狗. 我也认同这一结论.但认同之后突然想起: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真正的狗叫了?  相似文献   

5.
红玫瑰     
那一年夏天到来的时候,玫园的花全开放了. 玫园的主人知道我对玫瑰有一种微妙的敏感,特地写信来,请我到他家里去看花. 三天以后的一个黄昏,我坐在玫园主人的客厅里,从窗口向外望着,望着那一棵棵盛开的蔷薇,默然不语.直到主人提醒我手中的清茶快要冷了的时候,我才转过头来,向主人做了一个很苦涩的笑容.  相似文献   

6.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我慕名采访了抗日战争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陆诒。 在上海市武康路上一幢绿树掩映、环境幽静的楼房里,我敲开了他的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位身材魁梧、腰板挺直、红光满面的老人。此前虽已见过他的不少照片,但亲眼见他85岁高龄还有这副神态,我颇感惊喜和意外。 他的书房够简朴的了。地板是水泥的,沙发是人造革的.沙发前的茶几上堆满了书报。整个房间中现代化的东西惟有电话和一台看起来陈旧的冰箱。环顾墙上,《解放日报》社为他祝寿的横幅“健笔纵横’的书法恣肆苍劲,是他新闻生涯的写照,另一面墙上挂着两张放大了的照片:一张是1938年5月《新华日报,社欢迎战地记者归来时,他与潘梓年、范长江、  相似文献   

7.
仲夏,走在什刹海边的胡同里,那幽静让人生出时光回转的错觉;叩开一个典型的北京传统小院,凉意悄悄从满眼郁郁的绿中渗露出来。凤子曾在她的《人间海市》中描述过他们的小院:“我们居住在一所老旧的民房里,有一方小院。我们有相同的爱好——养花。……每逢仲春时节,第一茬月季出了芽,绽开了花,我们轮番到院子里花丛中观赏。”凤子已经远行,沙博理还住在这里。见面之前,通过电话。他的普通话不仅全然没有一点点洋腔,措辞也地道得很。读过他的书,也见过他的照片;但他  相似文献   

8.
溥仪配眼镜     
凡是见过末代皇帝溥仪照片的人都知道溥仪是戴眼镜的.视力不佳就配一副眼镜来矫正,这是一件在今天对我们来讲极为普通的事情.那溥仪当年配眼镜的情况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9.
大师心声     
回避隐私里齐玛克国王问菲力彼代斯:“我的财产里,你要我给你什么?”菲力彼代斯明智地回答:“随便你给什么,只要不是你的秘密。”我知道,假如人家用我们而又不告诉我们事情的底细,或向我们隐瞒事情的内在意义,我们每个人都会愤愤不平。至于我呢,我倒高兴人家不告诉我,不要我插手他的事。我不愿我知道的事超越和限制我的言谈。如果我必须被人当作欺骗的工具,那么至少不要危及我的良心。我不愿当那种热心、忠诚得可以为主人出卖别人的奴才。谁要是对自己不忠实.谁就可以对主人不忠实。  相似文献   

10.
<正>父亲的床底下落了厚厚的灰,可从不让打扫,生怕我们弄坏了什么东西,我一直很好奇,下面放着什么宝贝呢?每次问父亲他都说你们别碰就行了,到时你们自然会知道。1990年9月,父亲从高级工程师岗位退休后,有天我看见他从床下拖出一个破了皮的小皮箱,把皮箱擦干净后,拿出一把钥匙打开了那只尘封已久的小皮箱。“你不是一直好奇,这箱子里装着什么吗?来,过来看看。”原来里面装的是一本厚厚的相册。他推了推老花镜,轻抚着一张张照片,开始向我讲述一个个关于建桥的故事,我的记忆也被这些老照片不断勾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